第三章金錢觀與幸福觀·第一節金錢觀(1)(1 / 3)

第三章金錢觀與幸福觀·第一節金錢觀(1)

學生青春期人生觀的教育藝術學生青春期教育與培養藝術

1.金錢觀指的是什麼

金錢觀是對金錢的根本看法和態度,是和人生觀緊密相連的。

馬克思主義科學地揭示了金錢的本質和曆史作用,認為金錢作為物質財富,是人類創造的,並為人類服務,人類應當是金錢的主人,而不是金錢的奴隸。人們依靠自己的勞動創造財富,獲取財產,金錢是光榮的,而那種用剝削、掠奪欺詐的手段不勞而獲,則是可恥的。金錢在促進商品交換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但金錢並非萬能,世界上有比金錢更重要、更寶貴的東西。居裏夫人放棄“鐳專利”的巨額金錢,毅然將煉鐳的技術公布於世,並把自己幾乎全部獎金捐給了科研事業和戰爭中的法國。

《茶花女》書中有一句名言:“金錢是好仆人、壞主人。”是做金錢的主人,還是做金錢的奴隸,這反映了兩種不同的金錢觀。

當然,有了錢就可以有許多東西,就能建立一個在物質上比較富裕的家庭,也就能過較為舒適的物質生活。但是,我們的生活絕不是隻要擁有高檔的物品就一切美滿了,因為幸福的生活除了物質享受之外,精神上的愉快也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更為重要。我國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有些革命青年甘願放棄城市的優裕生活,到延安去睡土炕,吃小米;解放初期,許多僑居海外的科學家,舍棄洋房、汽車,回國住集體宿舍,騎自行車,他們的薪金少了,物質生活水平降低了,然而他們卻感到更幸福。可見,一個人即使缺少錢,但他為了某種高尚的理想而活著,那麼他是幸福的。

一個人即使有很多錢,但他的精神世界如果是空虛的,或者生活並不自由,那麼就決不會有幸福,有時甚至是痛苦的。《紅樓夢》裏的賈寶玉生長在一個門第顯赫、極為富貴的封建官僚家庭裏,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奢侈生活,按理說他是很幸福的,但事實並非如此。他為封建禮教所禁錮,沒有自由,因此,他不幸福。古羅馬帝國皇帝尼祿可以說是富甲天下了,但他是否幸福呢?他的富有、尊貴隻使得他獸性大發,弑母戮師,甚至荒唐到火燒羅馬城,最後眾叛親離,隻得自殺。這,說明了金錢與幸福之間並不能劃等號。

我們透過金錢的魔力,揭開它那神秘的麵紗,就會發現錢不過是一種商品,如果喪失了那種能夠交換商品的能力的話,那麼紙幣不過是一些廢紙,金屬幣也隻不過是一堆破銅爛鐵。對錢的態度正確,理解得透徹的人是不會被錢所動的。我們對錢要有一種正確的認識。既不能像晉朝的王夷甫那樣把它蔑稱為“阿堵物”,連碰也不願碰它,也不能為它而瘋狂,用不正當的手段去獲取它。總而言之,我們對錢的態度應是“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2.金錢並非快樂之源

人若要慷慨,先要節儉。節儉不隻給自己帶來方便,而且與人為善,它興建醫院,廣施錢財,捐資辦學,倡導教育。隻有最善良的心靈,才可能生出仁愛,它有一種近乎於神的品質。

普通的人,心理有同樣的情感。一個人,無論他如何窮途末路,勞碌辛苦,身分低微,行善之於他,是天賦,更是祝福,——它帶給施與快樂,與領受者相比,不見得少呢!

其實,我們誇大了錢財的能力。固然,為了讓人們脫離他們罪惡的曆程,為了讓他們向善,我們募集了大量的捐贈。但單單捐贈並不能夠達到目的,錢財從未能影響社會的重大變革。有誠摯的決心,切切實實的獻身,努力的工作,才能夠使人克服放縱、短視、不虔敬的惡習,使他們在追求正當高貴的目標時,實現自己的幸福。錢也許有很多的用途,但金錢自身什麼也做不到。

錢財的力量被誇大得太曆害的了。決心在社會出人頭地的人,都把它看作很要緊的東西。他們有了錢,可能大度,也可能驕傲。有的人為了博得別人的好感,日常生活常常掛在嘴邊的那些言不由衷的自白,徒增人的反感。

某些人對錢財崇拜得五體投地。以色列人有他們的金牛,希臘人有黃金做的朱比特神像。愛慕金錢、財物,是人類天性中最低賤的部分。人們常常會問,“他有多少財產?”“他收入多少?”如果你告訴他們:“我發現一個仁慈、有德、完美的人!”他們毫不在意;如果你說:“我發現一個有百萬家財的人!”人們會對他刮目相看。

“野心、貪婪,如果說它們可以使國家揚眉吐氣,卻會使國家的每個分子變得粗鄙不堪。現在,每個人都在拚命賺錢發財,他們已經不能看到那些更高的品質……人們現在的許多奇思異想足可以說明,他們對資本的渴慕,已經取代了其他一切高尚的誌向,無論是現世的,還是來世的。

對金錢的追求會將它前麵的一切都掃開,而現在,它已經成為人民的一種習慣。人們的注意力完全在它身上,其他的幸福,或者全不放在眼裏,或者被說得一無是處。而後,這些渴求金錢的人又希望通過捐助,來恢複自己的道德品質;山一樣的財富沉重地壓在他們的心頭,壓在他們的靈魂上,如果他們能夠抵抗住這種壓力,繼續保持勤勉的習性,堅強的心靈,那他們真可以說是用特殊材料做成的人,因為人一旦有了錢,往往容易虛度光陰,揮霍無度。

如果錢財不會使人們相互疏遠,世上一半的罪惡就會消失。如果雇主多接近工人,也允許工人多接近雇主,我們就不會遇到現在這麼嚴峻的考驗。他們應該有所作為,幫助那些工人不要沉溺於酒店;他們應該從他們的財富中,拿出更多的部分,為人們建造娛樂消遣的場所;他們應該提供更好的住房,更清潔的公廁,更好的街道。如果這些都能做到,業主無須停工,工人也不必罷工。

確實,如果金幣像冬天的雪片一樣飛舞在我們的麵前,像夏天的草莓一樣地沉甸甸,有什麼理由要去注意一位布道牧師的嘮叨呢?

人們繼續辛辛苦苦地幹活,希望錢財能攢得更多。看他們十分賣力的樣子,我們真會以為他們是在貧困中掙紮,其實在他們周圍、財富堆積如山。他們抓住一切機會搜刮,一分一分地掙,有時為了一點蠅頭小利,什麼低賤的活也肯屈尊,而實際上,他們累積的財富已經遠遠超過他們能夠享用的程度。但他們仍然夜以繼日,不斷地絞盡腦汁,希望能夠錦上添花。

這些人也許在早年沒體驗過教育的好處,因而完全不能感受書本的樂趣,對書沒有任何興趣,有時,甚至自己的姓名都拚寫不出。他們腦子裏隻有一件東西,就是錢;隻盤算一件事情,就是怎麼賺錢。他們除了信仰財富,別的沒有任何信念。他們把孩子置於完全的控製之下,隻教他們服從,不培養他們的才能。

最後,這些積累的財富傳到孩子手裏。以前,他們花錢受到限製,現在限製解除,他們就大手大腳;他們從不知道,還有比這更好的生活方式。他們揮金如土,他們不願再像他們的父輩那樣做苦力,他們要做“紳士”,要像紳士那樣開銷。很快,錢猶如長了翅膀一樣,都飛走了。第一代積攢財富,第二代揮霍,到了第三代就一窮二白,又重新淪為貧困的階層,這樣的事例舉不勝舉。

有一句諺語,“兩隻木底鞋,一雙長統靴。”意思是說,父親穿木底鞋積累了財富;兒子有錢,把它花得幹幹淨淨;再到孫子輩,又穿起木底鞋來了。

人到老年,永遠擺脫了為錢的勞作、期待和焦慮,為了晚年過得幸福,他們在青年、中年的時候,就應當保持他們的心靈健康活潑。他們應當熟悉各類知識,對於那些使得世人一代勝過一代的種種已行的事,正行的事,應當培養自己的興趣。多數人的生活中,有足夠的閑暇可以去閱讀傳記、曆史,可以去掌握許多科學知識,了解那些與賺錢不同的、更加高尚的事業。純粹的享樂不能使人幸福,純粹追求快樂的人是不幸的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