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價值觀與創造觀·第一節價值觀(1 / 3)

第四章價值觀與創造觀·第一節價值觀

學生青春期人生觀的教育藝術學生青春期教育與培養藝術

1.價值觀指的是什麼

價值觀就是人們由心中發出對世界上存在萬物萬事的認識以及所持有的對待萬事萬物的態度。

人們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包括人的社會地位和物質生活條件,決定著人們的價值觀念。處於相同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人,會產生基本相同的價值觀念,每一社會都有一些共同認可的普遍的價值標準,從而發現普遍一致的或大部分一致的行為定勢,或是社會行為模式。

價值觀的內容一方麵表現為價值取向、價值追求,凝結為一定的價值目標;另一方麵表現為價值尺度和準則,成為人們判斷價值事物有無價值及價值大小、是光榮還是可恥的評價標準。

價值觀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持久性。在特定的時間、地點、條件下,人們的價值觀總是相對穩定和持久的。比如,對某種事物的好壞總有一個看法和評價,在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這種看法不會改變。但是,隨著人們的經濟地位的改變,以及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改變,這種價值觀也會隨之改變。這就是說價值觀也處於發展變化之中。

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是哲學思想的基礎構件,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響。自然或自發狀態下人生觀和世界觀對價值觀的形成有決定作用,而通過自覺學習修煉養成的價值觀也可以使人生觀和世界觀產生異化和改變。

一個人的價值觀是從出生開始,在家庭和社會的影響下,逐步形成的。一個人所處的社會生產方式及其所處的經濟地位,對其價值觀的形成有決定性的影響。當然,報刊、電視和廣播等宣傳的觀點以及父母、老師、朋友和公眾名人的觀點與行為,對一個人的價值觀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價值觀分為普適性價值觀和特定性價值觀。人們以追求真善美為價值取向的觀念是為普適性價值觀。而個體對周圍的客觀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是為特定性價值觀。

價值觀不僅影響個人的行為,還影響著群體行為和整個組織行為。在同一客觀條件下,對於同一個事物,由於人們的價值觀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行為。在同一個單位中,有人注重工作成就,有人看重金錢報酬,也有人重視地位權力,這就是因為他們的價值觀不同。同一個規章製度,如果兩個人的價值觀相反,那麼就會采取完全相反的行為,將對組織目標的實現起著完全不同的作用。

2.正確的價值觀念

確切地說,人是在兩種不同的意義上運用“科學”一詞的。當談到一種價值科學時,他們是指一組先驗絕對判斷,這些絕對判斷被結合在一個形式係統中。可是當他們談到有關其外部世界的科學時,他們所指的正是能幹的亨利·馬根瑙博士所描繪的:一種不斷變化著的概念複合體的唯一現實性,就在於賦予經驗、自然、事實以秩序並由之檢驗。沒有什麼絕對不變的自然科學概念,它們相互聯係,一起構成一種可塑的框架,亦即二種總是在建構卻又一再被重構的框架。不過,該框架必須適合的就是事實。這種所謂事實的強暴不是因為它們應當如此,而是因為憂心忡忡的人們擔心,科學的擴散正日益剝奪其某些判斷的自由。他們感到,科學家們既無精神上的衝動也無人類道德方麵的基礎,因為科學所承認的唯一成功便是成功地與物質世界的事實相符合。

無論何時隻要論及價值,總會顯出與科學相比的潛在征兆。為了使這種比較公開化以便理解它,我們曾設想分析價值的本質,表明在各種對立價值觀之間經常出現的豐富多彩而又必然的緊張狀態。由於存在這種緊張,無論人們以何種方式估量這些價值間的聯係,盡管它也許是真實而意義深遠的,都沒有任何理由將這種價值的兩麵性稱之為科學。然而這些考慮比對那種有可能使之分化的問題作直截了當的討論就是次要的了。在這種時刻,探索一種價值科學的可能性比起現實地討論什麼是科學的價值,是微不足道的。正是由於這個緣故,我將把科學的價值作為討論的主題。

為了表達這樣的希望,我們將把範圍限製在某些人類價值,某種意義上涉及影響和支配人們之間關係的社會價值上,尤其是限製在由我們生活於其中的文明所產生的價值中。這種文明的典型特征,亦即人們普遍奉行的特殊活動,就是科學實踐。亨利·馬根瑙博士已經明確揭示了這種實踐的原則,科學是根據普遍概念為已知事實分類的活動,而這些概念是由以此為基礎而展開的行動的實際後果予以判決的。所以,在所有實際事務中,屬於我們的都是這種借助它所激發的行動的結果來判斷信念的社會。正如同馬根瑙博士所說,人們之所以相信引力,因為由此能導致一種通行於我們這個世界的行為方式。他同時也指出,如果我們相信某種價值觀念,則其必定導致一種行為方式,一種通行於希望借其生活和生存的社會中的行為方式。

從本質上講,引力概念是一種描述物體如何降落的堅實而有規則的方法,在這個意義上,科學的所有概念均為描述事物如何發生的方法,因此,對科學的批評往往將它說成是一種中立的活動,因為,無論人類將這些概念弄得如何精致,它仍然隻能告訴我們發生著什麼而不是它們設想應當發生些什麼。

這種令人不快的混雜語言混淆了科學的活動與科學的發現物之間的關係。如果說科學的發現物意味著它們隻是描述而不是勸戒,那麼,它確實是中立的,很難設想還有別的科學發現,除非批評者仍像煉金士一樣相信,科學應當命令和製服自然。如果對於科學的批評僅限於抱怨它隻是發現事實而非拚寫事實,那麼我樂意接受這種看法。

然而,毫無疑問,事實的發現不應與發現事實的活動混為一談。科學活動並不是中立的;它有固定的指向和嚴格的判定,我們從一開始就接受了為我們而規定的結果。由於科學的目的在於發現有關世界的真理,所以科學活動的方向也就在於那個真理,而這是由符合事實的真理標準予以判定的。

3.價值觀的源泉

你的價值觀是怎麼來的?從家庭來說是從你的父母那兒得來的。小孩子總是強烈地認同父母。女孩子希望自己像母親一般,穿高跟鞋、煮飯燒菜、擦口紅,母親做什麼她便要做什麼。就在這樣的過程中,女孩學會了母親的價值觀。

小時候,我們大半都會接受父母的價值觀,因為我們希望認同父母,把父母視為自己的模範,而且父母也常根據孩子能不能接受他們的價值觀來獎勵或懲罰孩子。

等到你上學時,情況便有些不一樣了,你很可能受到同學和老師的價值觀的影響。M便說:“父母和我說的隻有一樣事情——錢,我想這是他們主要的價值觀,可是在我二年級時,我碰上一位酷愛讀書的老師,她使我喜歡看書,這就是我喜歡學習、喜歡智能上的事情的開端。”

在你離開家庭進入成人的世界時,你更是不斷地修正你的價值觀:有些事對你變得比較重要,有些則變得比較不重要;有些人對你的重要性甚於他人,有些人更變成你的模範,你認同他們,接受他們的一些價值觀,也拒絕了他們的一些價值觀。這樣的過程便是價值觀的發展。

價值觀的發展可以分成三個階段:偏愛、接受和獻身(采取行動)。在偏愛的階段,你對某些事有所偏愛,舉個例子來講:J發展了一個經理人員的訓練計劃,有一個公司看到了她的計劃,也看到受訓後經理人員的反應,非常欣賞她的計劃,因此希望J能給予他們的人員以特別的訓練,使得他們的人員以後能自己開辦這樣的訓練計劃,換句話說,他們想買下J的訓練計劃。他們願意付給J120萬,錢雖很多,但她終究還是拒絕了他們。

為什麼?因為這120萬是將計劃買過去的,往後這公司自己舉辦這個計劃,J沒有任何的控製權。這一點正和J主要價值觀——權力相違背了。對她來講錢比不上權力或者說對計劃的控製權那麼重要,因此她決定拒絕這家公司的邀請。她的決定是根據她的價值觀,根據什麼對她是最重要的而作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