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話題作文範文閱讀·12.虛假智慧
羅素
在美國,有人鄭重地向我保證,不幸的人大部分是在三月出生的,容易長雞眼的人大部分是在五月出生的。我不知道這些迷信的曆史淵源,它們可能來自巴比倫或埃及的宗教傳說。信仰始於高等社會,大約經過三四千年的時間,它漸漸侵入到受教育的人群中。
在美國,你會發現你的有色女奴引用柏拉圖說的胡話,而不是那些被學者引用的話,比如在生前不尋求智慧的人來生就會變成女人。而偉大的哲學家們的詮釋者總是忽視他們的傻話,而且態度一點也不粗魯,很有禮貌。
亞裏士多德是個充滿了荒謬的人,盡管他的聲名很好。他說女人受孕應在冬天,當風是在北方的時候;他說太早結婚的人隻會生女孩;他告訴我們女人的血比男人的血更黑;說豬是惟一會生麻疹的動物;說治療患失眠的象應該在它的肩上抹鹽、橄欖油和溫水;說女人的牙齒比男人的少幾顆。盡管他在那裏胡言亂語,但大多數的哲學家依然視他為智慧榜樣。
更普遍的迷信是關於吉日凶日的預測。在古代,它們控製著將軍們的行動。我們自己也仍然對星期五和十三號持有強烈的偏見。水手們不歡喜在禮拜五航行,許多旅館沒有十三樓。以前,曾有許多聰明人相信過關於星期五和十三號的迷信,今天,聰明人則視之為無害的瘋狂。可是,也許兩千年以後,今天的聰明人的信仰也將同樣地顯得愚笨。人是輕信的動物,他必須相信一點什麼。假如信仰沒有好的根據,壞的也能滿足他。
許多錯誤都是因為相信“自然”或“自然的”。這種信仰曾經在醫藥方麵有很大的作用,現在仍然如此。人的身體,假如我們隨它去,它有自己醫治自己的力量。小傷口通常自己會好,傷風會過去,甚至嚴重的病有時不醫也會好。但是盡管如此,我們依然有必要對自然進行必要的幫助。假如傷口不消毒,它會化膿;傷風若不立刻治療,會讓人患上肺炎;隻有遠方的旅客或探險家在沒有辦法的時候才不理會嚴重的疾病。
許多顯得自然的東西原是不自然的,如同穿衣和沐浴。在人類發明衣服之前,他們一定曾發現寒帶是不適合居住的。在不清潔的地方,人會生各種疾病,如斑疹傷寒,西方人已經不再生那種病了。預防針曾經被視為不自然,但是這種反對是矛盾的,因為沒有人能假定一根斷了的骨頭會自自然然地好起來。被視為不自然的事情還有很多,例如吃煮熟了的東西,生火取暖。
13.我的榮譽
愛因斯坦
想要得到讚許和表揚,本來是一種健康的動機。但要求別人承認自己比同伴更優秀、更強,或者更有才智,那就容易在心裏產生惟我獨尊的念頭,這無論對個人對社會都是有害的。應該讓每一個人都是作為個人而受到尊重,而不讓任何人成為被崇拜的偶像。
我自己受到了人們過分的讚揚和尊敬,這並非我所願,也不是由於我自己的功勞,而實在是一種命運的嘲弄。虛榮心可以有許多不同的表現形式。人家常說我沒有虛榮,但這也是一種虛榮,一種特殊的虛榮!你看,我不是感到一種特殊的自負嗎!真似小孩子一樣幼稚呢!
榮譽使我變得越來越愚蠢。當然,這種現象是經常出現的,就是一個人的實際情況往往與別人心目中的很不相稱。比如我,每每小聲咕嚕一下也變成了喇叭的獨奏。
當代人把我看成一個邪教徒而同時又是一個反動派,活得太長了,而真正的愛因斯坦早已死了。所有這些都隻是偏見而已,但是確實有一種不滿足的心情發自我自己,這種心情是很自然的,隻要一個人是誠實的,是有批判精神的。幽默感和謙虛經常使我們保持一種平衡,即使受到外界的影響也是如此。
一個人應當這樣安慰自己——時間是一架篩子,大多數一時聳人聽聞的東西都已通過篩子,落進了默默無聞的海洋,即使是篩剩下來的,也不值得一提。
14.愛情和激情
巴爾紮克
愛情和激情,這兩種心境截然不同。但是,詩人、凡夫俗子、哲學家和天真幼稚的人,一直將二者混為一談。愛情具有感情的相互性,確信那種享受是任何事物都破壞不了的,快樂絕對是一貫相互交流的,兩顆心絕對是完全心心相印的,因而勢必排除了嫉妒。
占有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對愛情不忠,使人痛苦,卻不會使人離心離德。感情的熱烈或激動絕不忽強忽弱,而是持續不斷的幸福感情。最後神妙的氣息吹來,將向往之情擴展到無限時間的始終,為我們將愛情點染成同一種顏色:生活有如晴朗的天空,是碧藍碧藍的。而激情是預感到愛情及愛情的無限,每一個痛苦的靈魂都渴望著愛情的無限。
激情是一種希望,這種希望可能變成失望。激情同時意味著痛苦和過度。希望破滅時,激情便中止了。男女之間可以有數次激情,而互不玷汙聲譽;向幸福奔去是多麼自然的事!而在生活中卻隻有一次愛情。對感情問題的一切辯論,無論是書麵的也好,口頭的也好,都可以用這兩個問題來概括:這是激情呢?還是愛情?如果不能體會到使愛情始終不渝的歡樂,愛情也就不存在。
15.自尊與自信
奧裏森·馬登
蘇格蘭有一個紡織工人雖然很貧窮,卻非常虔誠,他每天都要做禱告。他的禱告中有一項內容非常奇怪,他祈求神讓他對自己有一個好的評價。其實,這又有什麼奇怪的?難道不應該這樣嗎?如果我們自己對自己都沒有好的評價,怎麼期望別人會對我有好的評價呢?正如一句諺語說的好:不自重的人,別人也不會尊重他。如果人們發現我並不怎麼尊重自己,那麼,他們也有權利拒絕我,把我看成騙子。因為我一方麵對別人說,他們應該對我有好感,另一方麵自己卻對自己沒有好感。其實,對自己的尊重和別人對自己的尊重是建立在同一原則基礎之上的。
林肯曾經說:“你可以在某一段時間欺騙所有的人,也可以在所有的時間裏欺騙某一部分人,但你不可能在所有的時間裏欺騙所有的人。”然而,無論在什麼時候,我們都無法欺騙自己。所以,要真正產生自尊的感覺,惟一的辦法就是讓自己配得上這種對自己的尊重。
人們有權利按照我們看待自己的眼光來評價我們,我們認為自己有多少價值,就不能期望別人把我們看得比這更重。一旦我們踏入社會,人們就會從我們的臉上、從我們的眼神中去判斷,我們到底賦予了自己多高的價值。如果他們發現,我們對自己的評價都不高,他們又有什麼理由要給他們自己添麻煩,來費心費力地研究我們的自我評價到底是不是偏低呢?很多人都相信,一個走上社會的人對自己價值的判斷,應該比別人的判斷要更真實、更準確。
一次,英國首相皮特在任命沃爾夫將軍統領駐守加拿大的英軍後,剛好有機會領略了一番沃爾夫將軍的自我吹噓。這個年輕的軍官揮舞著佩劍,不停地敲著桌麵,在屋子裏手舞足蹈,吹噓著他將要建立的功勳。皮特非常厭惡他,忍不住對坦普爾勳爵說:“上帝啊,我居然把整個國家、整個政府的命運都托付給這樣的人了!”
但這位首相大概想像不到,就是這麼一個喜歡自我誇耀的年輕人,會不顧自己重病在身,從病床上起來指揮部隊在亞伯拉罕高地贏得了輝煌的勝利。其實,他的自誇是對他未來所能達到的高度的一種預言。
16.自由與財富的使命
奧裏森·馬登
不管在什麼地方,你都能從富人的嘴裏聽到他由貧變富的感慨:他最得意和最快樂的日子,就是在他憑借智慧掘得第一桶金的時候;是在他的財富積少成多的過程中;第一次受到激勵的時候。此時此刻他知道,貧乏再不會如影隨形地伴隨他。他開始設計將來的生活,他開始用掙來的錢進行自我完善、自我修養,去學習和旅遊。這時,他甚至花精力和錢財使那些他所熱愛的人擺脫貧窮。從此以後,他的生活質量將大大改變。他認識到他有能力使自己在生活中得到升華。他將名聲遠播。他的家裏將會擁有名畫、音樂、書籍和其他休閑品。他的孩子將會過上豐衣足食的生活。於是,他第一次感覺到,自己的強大和富有,同時感覺到,他那原本狹隘的生活圈子在不斷擴大,視野在不斷拓展,生活事業鵬程萬裏。
大量的事實表明,我們來到塵世,是為了完成偉大的事業、神聖的使命,是為了享受美麗富饒的生活而不是為了遭受貧窮。匱乏和貧困是不符合人類天性的。而我們的弱點在於,我們對那些早已為我們準備的美好東西缺乏自信心。我們不敢或不善於完完全全表達自己心靈的願望,不敢為自己的生存權提出全部的要求,因此我們不得不節衣縮食,甚至饑寒交迫,而不敢使用與生俱來的權利去要求富有。我們要求得少,期望不高,我們抑製自己的欲望,限製自己的供給,不敢要求更多的欲望,我們不敢打開自己需求的大門讓美好事物的巨流進入。我們的思想萎縮、保守,自我表達也受到壓抑,我們甚至不敢去想像如何用正當手段攫取財富,不敢拿自己的靈魂乞求富足,我們不知道沒有信仰,沒有追求就沒有一切。
上帝給我們每個人享受萬物的權力是平等的,他從不厚此薄彼。問題的關鍵是,你是否去爭取了,努力了?付出和得到曆來是成正比的。
造物主並不因為滿足我們的請求後他自己就變得貧窮,相反,由於你需求物質所付出的勞動,上帝的供給庫裏日益豐盛。所以,上帝不會因為我們要求得多而有所損失。太陽不會因為玫瑰需求的那一點點熱量而損失絲毫,並減少普照大地的麵積。隻要你能吸收,蠟燭不會因為另一支蠟燭的點燃而有所損失。為友誼而善待,為生存而競爭,為愛而付出,這隻會增加社會的活力。
生命繁衍的秘訣之一就是將神聖的潛能轉化為我們自己的能量,並且學會有效地運用這種能量積聚財富。一旦人學會這種神聖的轉換法則,他就會成百萬倍地增加自己的效能及生存能力。
每一種惡行都是通往地獄之門的階梯,也是一層不透明的麵紗,它擋住我們的視線,使我們難以看見上帝與真善。每走錯一步都會使我們與上帝越來越遙遠,而與地獄越走越近。
當我們學會探尋富足而不是擁抱貧窮的藝術時,當我們改變思維方式,不再在局限的思維中爬行時,我們會發現:我們追求的事物也在追尋我們,我們會和它們在途中不期而遇。
不要總是抱怨命運不公平。你每次抱怨時,你想得到的東西不一定能得到,別人擁有的東西也依然是別人的。由於沉湎其中,你也不能做成別人做過的事,去不成他人去過的地方。你隻是自尋煩惱,越陷越深。如果你反複講述不幸的命運,那你的命運將永遠是你不幸命運的重複。
17.品格與個性的力量
奧裏森·馬登
我們所處的是一個狂熱追逐金錢的時代,然而一個奇怪的現象卻是雖然身處這樣的時代,那些衣衫襤褸、身無分文的作家、藝術家和衣著樸素的大學校長,他們在社會上反而更有聲望,報紙也更願意不惜篇幅來報導他們的行蹤或活動。之所以有這種反差,也許要歸因於追求知識和追求財富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活動:前者有很多積極的影響,而後者存在著很大的負麵作用。我們幾乎可以肯定地說,在以金錢為標準的世界裏,凡有一個人獲得了成功就必定是以成百上千競爭者的失敗為代價的;而在知識和品格的世界裏,一個人的成功同時也是對社會的貢獻,這幾乎可以說是一種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