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是我們刻在事物上的標識,正是這種無法塗抹的標記,決定了所有人、所有勞動的全部價值。我們都相信個性成熟的人。一個偉大的名字意味著怎樣的一種魔力啊!西奧多·帕克過去常說的一句話是對於一個國家來說,蘇格拉底的價值遠遠要超過像南卡羅來納這樣一個州的價值。
兩度出任英國首相的政治家約翰·羅素說:“在英國,所有的政黨都有一種天然的傾向,他們都試圖尋求天才人物的幫助,但他們隻會接受那些具有偉大品格的人作指導。”
“通過培養品格與個性,最後我獲得了真正的力量,”英國著名政治家坎寧在1801年寫道,“我並沒有嚐試過其他的途徑。我也相信,這條路也許不是最便捷的,卻是最穩妥的,對這點我十分樂觀。”
對一台機器,我們可以根據它所能夠承受的最大壓力來檢測它的性能,但房間的溫度也許就會決定它的性能。然而,對一種偉大的品格與個性來說,誰又能估價得出其內在的力量呢?誰又能夠料到,一兩個小孩可能會對一所學校品性產生影響呢?一所學校的傳統、風俗和行為方式,可能正是因為這樣幾個具有非凡個性的學生,再經過幾屆學生的變動,就完全得以改變。這些學生就像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的那種力量,作用有些類似於拖拽著一長列貨車的火車頭,而他們正是以自己那微不足道的——卻和那些風俗傳統同樣重要的——方式,改造了這一切,成為了校園英雄。幾乎每一個學校的老師都可以告訴你一些諸如此類的故事:幾個具有巨大感染力的學生,如何帶動了學校的進步,或是破壞了它的發展。
18.生命不能虛度
奧裏森·馬登
“米開朗基羅真是個非同凡響的人物。”一位法國作家這樣評論道,“他雖已年逾60,已不那麼強悍,但看他在大理石上飛快地揮舞著雕刻刀,依然顯得那麼遒勁有力。他一刻鍾完成的工作量,3個壯小夥一個小時也完成不了。他真讓人佩服,碎石在他雕刻刀下飛濺,那氣勢、那勁頭會讓人以為在他一擊之下整塊石頭都有可能粉碎。懂得雕刻的人都知道多雕刻掉哪怕是一根頭發厚度的石片,都可能使整個雕刻工作前功盡棄,所以許多人都很擔心米開朗基羅那雄勁有力的一揮、一戳,畢竟掉下的石頭不會再重新補上。”
而米開朗基羅則對另一位非凡人物——拉斐爾讚歎不已:“他才是最值得人類歌頌的,因為他的靈魂最美麗,他以他的勤奮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最燦爛的輝煌。”許多人都驚歎拉斐爾何以能夠創造出如此完美的作品,拉斐爾對此的回答是:“從小時候起,我就養成了對任何事物都重視的習慣。”可惜的是,這位藝術家英年早逝,38歲就離開了這個世界。羅馬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連羅馬教皇利奧十世也為拉斐爾的離世悲傷哭泣。拉斐爾給後人留下了287幅繪畫作品,500多張素描。其中有些作品藝術價值無法用金錢衡量。在那些整天懶散無事、不思進取的年輕人看來這是多麼不可思議而教訓深刻啊!
達·芬奇也是個勤奮而有大成就的人,他每天在天剛蒙蒙亮時就起床去工作,一直工作到天黑什麼也看不見為止,就是在這樣勤奮工作下,達·芬奇才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
魯本斯成了名畫家並漸漸富裕之後,一位煉丹師找上了他,他要求二人合作把普通金屬變成金子。煉丹師告訴魯本斯說世上隻有他一人才知道煉金子的密訣。魯本斯對他說:“可惜,我早在20年前就已發現了這個秘密。”說著,魯本斯指著自己的畫具又說:“通過它們我很容易實現這一夢想。”
法國畫家密萊司一旦畫起畫來,就全身心投入,不被外界所幹擾。他說:“任何一個農夫,不管他有多勞苦,他都沒有我勞累。”他又說:“一個年輕人最應該幹的就是工作。天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即使是天才,如果不努力工作,也不會做出什麼大成績。我從不建議別人立誌當一名藝術家,從前如此,現在、將來也如此。如果一個孩子擁有了藝術家的潛質,那麼他是不用別人去勸導、建議的,他仍然會朝此方向邁進的。但就有很多人問我是否應該培養他們的孩子成為一名畫家,我的回答從來都是否定的。我要提醒他們的是,不管將來成為什麼,都必須從現在、從小腳踏實地做起,不要忽視瑣碎事情,不管它們多麼令人生厭,多麼不值得一做。還有那就是努力工作。”
《聖經》的譯者馬丁·路德是一名宗教改革家,他非常推崇一句話:“每天都要完成一些工作。”特納也非常讚同這句話。特納的老師約舒亞·雷諾德就常教導特納說:“如果想要超過別人,那就必須時時刻刻努力工作、學習,除此之外,沒有別的,惟艱苦工作。”工作有時確是艱苦的,但在特納看來工作不但是艱苦的,更是美好的。
如果一個人利用智慧為人類造了福、貢獻了力量使國家受益、奉獻了愛心而使鄰裏受益,那麼可以說他沒有虛度他的年華。
彼得大帝是一個英明的君主,他的英明就在於他知道學習,知道努力工作。在王室其他成員還穿著考究的宮廷服裝享樂的時候,彼得大帝就已換下宮廷服裝穿上普通人的衣服去西歐學習先進的生產技術了。在英國,他屈尊進入紙廠、磨房、製表廠以及其他廠與其他工人一樣幹活;在荷蘭,他甘願為徒向一位造船師學習。在工作中,彼得注意向那些優秀人物學習,學習他們的先進技術和科學的管理方法。
彼得利用一個月的時間在伊斯提亞鑄鐵廠學會了冶煉金屬的技術,最後一天他鑄造了18普特的鐵,他把自己的名字刻在這些鐵上麵。隨同彼得周遊的俄國貴族怎麼也沒有想到他們有朝一日會幹上這種活,但怨言歸怨言,他們最後也不得不在彼得的帶動下拿起了煤鏟、拉動了風箱。在索要報酬時,工頭穆勒付給了彼得18個金幣。彼得知道鑄一普特鐵的報酬是3個戈比,顯然他的報酬超出他的所得了。彼得對穆勒說:“把多餘的金幣拿回吧!隻需給我所應得的報酬就可以啦,這足夠我買一雙新鞋啦,我實在應該換一雙鞋了。”的確,彼得腳上穿的鞋已破爛得不成樣子,幾塊後補的補丁也已磨破。現在在穆勒的伊斯提亞鑄鐵廠還珍藏著當初彼得大帝鑄造的一根鐵棒。匹茲堡的國家珍奇博物館保存著另外一根。俄國人從彼得大帝身上受到很大啟發:要想出人頭地,要想超越別人,就一定要辛勤工作,努力、努力、再努力,辛勤、辛勤、再辛勤。
如果你自我感覺不錯,自認為一切該得到的東西都會自動到來,那你就要注意了,因為你可能終生一事無成。如果你想挽救自己,那就要立即拋棄這種可悲的想法,而以辛勤的工作代之,你要明白,隻有辛勤的勞動才最有可能使你成功,才是最最重要的成功元素。
比徹對勤奮工作的認識比較徹底:“在我看來,知識領域中的任何一種藝術流派、任何一件作品,莫不經過創造者多年的辛勤勞作而得以揚名世界。天才離不開勤奮,離開勤奮的天才也長久不了。”
的確,翻開曆史,我們會發現,所有的有著世界影響的業績和成就無一不是勤奮的結晶,不管是文學作品,還是藝術作品,皆是如此。
哥爾德斯密斯認為一天裏能夠寫出4行詩就已經相當了不起了。《荒村》這樣一部有影響力的大作品就花費了哥爾德斯密斯多年時間。哥爾德斯密斯認為:“如果一個人養成了持之以恒的寫作習慣,那麼那些零星寫作的作者是無法領略到這個人的思維的縝密程度以及寫作時的熟練程度,永遠都不能,哪怕那些人有著這個人10倍的天賦。”
朗費羅把偉大的詩歌作品比作浮出水麵的橋梁,把詩人平時的學習與研究比作沉沒在水中的橋基。他說:“橋梁固然重要,但橋基也是必不可少的,不能因為看不見它,而忽略它的重要性。”
如有可能可看一下那些偉大作品的“初稿”,定會受到啟發,無論是《獨立宣言》,還是朗費羅的《生命之歌》,亦或其他作品,沒有哪一部作品是一下成稿的,都是經過了多次修改和潤色的。拜倫的《成吉思汗》前後寫了100多遍,隻因為拜倫要求精益求精。
古代雅典的雄辯家狄摩西尼為了寫成《斥腓力》用了大量的時間,耗了大量精力;柏拉圖對《論共和國》的要求更嚴謹,光開頭第一句話就用了9種不同的寫法;蒲柏花掉整整一天的時間隻為了寫好兩行詩;夏洛蒂·勃朗特用一個小時琢磨一個適當的詞語;格雷寫一個短篇需要用一個月時間;吉本寫《羅馬帝國衰亡史》的第一章就寫了3遍,而完成這部大塊頭作品則用了25年。
安東尼·特羅洛普認為一個人說要等到心情好時或是靈感來臨時再工作起來也不遲根本就是自欺欺人。
“不經過努力就成功的事真的很不錯。”一次大律師羅費斯·喬特的一位朋友對他說。“這有什麼可感歎的。”大律師回應道,“那樣做就猶如把希臘字母撒落地上,撿起來就成了偉大的史詩《伊利亞特》而不可信。”
坐等著好事光臨與希望月光變成銀子一樣都屬無稽之談。夢想自然法則會隨你所願那更是癡人說夢話。這些想法是那些不願努力工作的人的水中月、霧中花,也是那些目光短淺人的海市蜃樓。
亞曆山大·漢密爾頓告訴世人:“不要以為是我的天賦成就了我的成功,實際上,是努力工作成就了我。”
丹尼爾·韋伯斯特在他70歲生日之際談起了他的成功:“要說我能有今天這番成績,完全來自於我的努力,在我能夠工作時日起,我沒有一天不在努力工作。”
“我最大的樂趣是在工作中找到的。”已年近90歲的格萊斯頓這樣說,“勤奮工作是一種好的習慣,它能使你獲益匪淺。很多很多年輕人把休息看作工作的結束,但在我看來改變工作方式才是最好的休息方式。假如說你長時間看書眼睛已疲勞,腦子昏沉,那就不妨到空氣清新的外麵走走,活動一下身體,這樣疲勞就會被你驅跑。實際上,自然的努力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即便在我們睡覺時,心髒仍在工作。自然的努力一旦真的停止,人也就不可能還存在。無論工作、學習,還是生活,我都盡量順應自然,這樣我擁有了良好的睡眠、飽和的精神狀態,消化也非常良好,這一切皆來自於我的辛勤工作。”
“我認識愛迪生那年他剛好14歲,”一位朋友告訴我,“他真是個勤奮的人,他不允許自己虛度每一天。他往往讀書到深夜,他對那些情節曲折的小說和扣人心弦的西部故事表現出了厭煩,他喜歡的是機械、化學以及電學方麵的書籍。他不但理論上精通它們,而且也掌握了這些實用技術。對於他來說,工作是最重要的,讀書隻能是忙裏偷閑,而睡覺是不得不幹的事,可以說,大量的工作加上少量的睡眠構成了他的全部生活。”
愛迪生本人的看法則更有啟迪性:“我興趣最濃的時候是在發明之前,而發明成功之後,我興趣頓失。另外,我發明絕不是為了求得金錢的回報,對別人也許是這樣,但對我則絕非如此。我最感快樂的時候是在小時候,那時我十分貧窮,隻能撿些破舊的設備和簡單的器械進行我的實驗,那時我真的感到幸福快樂。現在,我想要的一切實驗設備都已擁有,而且是最好的,我可以繼續我小時候的夢想,延續我的快樂,現在我的快樂依然來自工作的過程,而絕非經濟上的回報。”
我們得承認有些東西蘊含著永恒的智慧,無論風和日麗,還是雪雨交加,亦或是我們神情不爽、身體不適,我們都得去我們應該去的地方,幹早已給我們準備好的我們應該做的工作。而隻有我們勞作了8到10小時,休息才會顯得格外甜美。孩子們必須於9點去上課,而且絕對不能分心去想別的事;無論何種情況帳本都要記得清晰明了,準確無誤;無論哪個庫倉,都要求貨物和帳本記載完全一致;無論何時,都應該以和藹可親的態度麵對孩子和鄰裏。不需再一一列舉,道理都是一個,那就是,無論你從事什麼行業,也無論你何時起步,你都必須辛勤肯幹,不要說工作簡單乏味,也不要說不富挑戰,正因為你承受這些,你才有可能建立起成功的各種品質,諸如,一心一意、堅韌不拔、麵對誘惑不為所動、嚴於律己等等,正是這些品質奠定了你今後的成功。可偏偏有些人鄙視勞作,這些人多是目光短淺、見識淺薄的狂傲之人。在我看來,最讓人瞧不起的倒是那些自以為是的青年人,我斷定他們絕不會在有人的街道上肩扛東西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