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怒上心頭,一忍為高(1 / 3)

日常生活中,當你被激怒時,千萬不要輕易發火。誰若輕易地做了怒氣的俘虜,誰的生活就會傾斜,誰就可能成為愚蠢與後悔的人。記住:怒上心頭,一忍為高。

不讓憤怒的野馬脫韁

當你與他人發生矛盾,當你受到他人的侮辱和侵犯時,激憤之情便會膨脹起來。憤怒就像一匹脫韁的野馬,一旦讓它狂奔起來,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美國得克薩斯大學的科學家證實,人的大腦和免疫功能之間存在著密切聯係,從而解釋了為什麼一個人在緊張、抑鬱和心理不平衡的情況下容易生病的道理。因為人體防禦係統的主力軍——血液的白細胞,具有一種能夠接受激素ACTH的受體,這種激素在人體緊張時可大量釋放,與白細胞相結合,削弱了人體的免疫能力,各種病原體在向人體進攻時便得不到主力軍的有力反擊。因此,常發怒的人易生病。

還有一點同樣重要,那就是憤怒會使你成功的人際關係毀於一旦。成功的人總是善於克服憤怒的人。

西漢時,韓信在街上受惡少胯下之辱,憤怒的熱血一下子湧遍周身,可他咽下了這口氣,從惡少胯下鑽了過去。不僅如此,當韓信功成名就,回鄉報恩時,還到處尋找當年的“惡少”,對他表示感謝。這一千古流傳的故事形象地注釋了不發脾氣的首要條件——忍耐。所以古人雲:小不忍則亂大謀。忍耐可說是交際修養中的重要原則。

平等地對待別人,能有效地控製發脾氣或少發脾氣。下屬辦錯了事,有些領導居高臨下,大聲訓斥,似乎天經地義;兒女不聽話時,有的父母常火冒三丈,輕則破口大罵,重則棍棒相加,似乎理所當然;學生犯了錯誤,有的老師把桌子一拍,審訊似的訓一通,甚至將其趕出教室,似乎合情合理……領導、父母、教師之所以在下級、子女、學生麵前一觸即發,是因為他們總覺得居人之上。殊不知,這樣極力維護的尊嚴,反而更容易喪失。

1.寫信發泄法

你如果心事重重,覺得非要把自己的煩惱和不平之事傾訴一番,你可以給自己寫封信,將自己的情感毫無保留地傾吐在信中的字裏行間,詳細地訴說他人的誤解和對自己的不公平,一吐為快。

情感發泄完畢後,請把信燒毀,不要將它郵寄出去。寫信使你得到了發泄,你會體會到一種巨大的輕鬆感。更重要的是,感情的發泄使你不再需要向他人傾吐了。有時需要寫上兩遍,甚至三遍才能將淤積在心中的煩惱發泄幹淨。當你一吐為快後,你會發現自己再也不想去考慮那些使你不愉快的事情,更不願和他人談起這件事了。

2.轉移法

試試轉移法,你先要記住,在你生氣或者完全失去理智的時候,千萬不要做出任何決定。對物不對人,對事不對人,也是息怒之道。有些人在自己要發脾氣時,趕緊離開這個“典型環境”,想一想生活中美好的東西,或者把自己關起來,閉目養神,在寂靜中滅掉怒氣之火,“惟有知道什麼是孤獨的人才真正懂得息怒”。或者拚命地工作、活動,轉移注意力;或者說幾句笑話,讓笑聲淡化怒氣,減輕情緒上的壓力;或者伏案疾書,讓憤怒之情化作詩文……

3.建立固定的條件反射,用理智戰勝怒火

民族英雄林則徐,脾氣暴躁,有幾次差點因發脾氣誤了大事。他奉命到虎門禁煙前後,為了不因怒氣誤事,特意在自己的居室和“辦公室”裏貼上“製怒”的條幅。每當要發脾氣時,一看到這兩個大字,便如同聽到了無聲的命令,也就慢慢心平氣和、三思而行了。這樣用某種方式提醒自己的方法,也不失為息怒的妙方。

日常生活中,當你被激怒時,千萬不要輕易發火。誰若輕易地做了怒氣的俘虜,誰的生活就會傾斜,誰就可能成為愚蠢與後悔的人。記住:怒上心頭,一忍為高。

不要壓抑,但也不要衝動

有人將人們那種一觸而發的爆發性情緒比做是圈在牢籠中的猛虎,一旦放出去危害是難以估量的。

舉例來說,如果你曾給人留下很好的第一印象,同時卻又允許自己越過界限,去大叫大嚷,去對人怒目相向,甚至做一些連你自己也要後悔的事情,這樣一來,又有那樣一個“你”被別人記住了,你好不容易贏得的積極印象就可毀於一旦。而每次出現諸如此類的爆發,你就得花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把它補償回來。

假想你穿了一身剛買的時裝在街上行走,忽然一輛汽車從你身邊擦身而過,濺了你一身肮髒的積水,還險些把你撞倒,而司機卻頭也不回地揚長而去,這時你臉色發白,微微顫抖,額頭冒汗,心跳加速,滿臉怒容,你簡直想把那家夥殺了。

如果你的想法比較寬容:“也許那個人沒看見我,或者發生緊急事情要趕時間。”這裏你的善意克製了怒氣,起碼你寬大的心胸聯想到多種可能性,怒氣也就無從勃發。亞裏士多德說,人隻應有適度的怒氣。的確,憤怒是很容易失控的。富蘭克林也說:“任何發怒多是有理由的,隻是很少是教人信服的理由。”

平息怒氣的常見方法是:獨處以便讓怒氣冷卻,此外,深呼吸或放鬆肌肉等鬆懈的方式也對息怒很有幫助,可能是因為這可以使身體從憤怒的高度警戒狀態改變過來,也可能是因為注意力可從憤怒的原因轉移開去。

但如果你的冷卻期間不斷思索引發憤怒的事件,就達不到冷卻效果。因為每一線思維都是一條導火線。轉移注意力的根本意義就是讓你暫停與憤怒有關的思考。多數轉移注意力的活動都有助於平息怒火,諸如看電視電影、閱讀等,但瘋狂采購或大吃大喝則沒什麼效果,因為你在逛街或狂飲暴食時可能仍在思索引發憤怒的事件。

有些人認為發泄怒氣不失為處理憤怒的好方法,一般的說法就是“心理會爽快一點”。事實上這對平息怒火效果微乎其微(因為憤怒本身的特殊激昂感,發泄者可能會一時覺得爽快)。在某些情緒下發泄或許可能達到出氣的效果,直接發泄在憤怒的對象身上,讓你重新取回掌控權或覺得正義得以伸張,或是給予對方“適度的懲戒”,使其幡然悔悟而又不會對你施以報複。然而,怒火一發足以燎原,這些條件說來容易,做起來難上加難。

發泄怒氣是冷卻怒火最糟糕的方式,發作時常會使情緒中樞火上添油,結果隻是更加憤怒,或使憤怒的情緒更加延長。比較有效的方式是先冷卻一段時間,然後以具有建設性的態度與對方麵對麵找出解決方案。有人問西藏高僧應如何處理憤怒,他的回答是“不要壓抑,但也不要衝動”。

不讓怒火燒昏頭腦

有些人性子急,非常容易發火,搞得大家都不願理他,他卻感到莫名其妙。因此,不論你有多高的地位、多好的人際關係,都不能隨便發火。要記住:多年建立起來的人際關係往往會在一把怒火中燒得幹幹淨淨。

要學會製怒。被人誤會了,不要大光其火,而要以平靜的心態仔細回憶事情的來龍去脈,弄清楚發生誤會的原因,再決定采取什麼樣的行動予以澄清。這裏特別要提醒的是,被人誤會確實是讓人生氣的事,但要努力平抑怒火。因怒而不能解釋清楚,出了大亂,釀成悲劇也說不定。

《三國演義》中,關雲長大意失荊州,兵敗身死,劉備、張飛便怒不可遏,舉大兵向東吳問罪。誰料想,未曾出師,張飛因為造白戰袍之事,重責部屬,範疆、張達兩人由懼生恨,割了張飛的腦袋。劉備更是“悲”從心頭起,怒向膽邊生,不顧諸葛亮等人的苦苦勸阻,親自統率大軍征討東吳,為兩個義弟報仇。但報仇心切,籌劃不當,被東吳大將陸遜燒了個大敗西歸。劉備悲憤愧悔,病臥床榻,最終落個白帝托孤,身死燈滅。

而同是《三國演義》中,司馬懿則恰恰相反,“率華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魏蜀兩軍對陣五丈原,諸葛亮極欲速戰,而司馬懿則分析當時形勢是蜀軍勞師伐遠,糧草必然不足,不宜速戰。於是,即使諸葛亮用激將法,給他送來女人的衣服、首飾嘲弄他,他也置之不理,忍辱不攻,最終諸葛亮的激將法沒有發揮任何作用。

製住怒火,能讓你冷靜地分析問題,查清原因,有效地解決問題,化解怨恨。

控製你的情緒

美國一位來自伊利諾州的議員康農在初上任時就受到了另一位代表的嘲笑:“這位從伊利諾州來的先生口袋裏恐怕還裝著燕麥呢!”

這句話的意思是諷刺他還沒有掙脫農夫的氣息。雖然這種嘲笑使他非常難堪,但也確有其事。這時康農並沒有讓自己的情緒失控,而是從容不迫地答道:“我不僅在口袋裏裝有燕麥,而且頭發裏還藏著草屑。我是西部人,難免有些鄉村氣,可是我們的燕麥和草屑,卻能生長出最好的苗來。”

康農並沒有惱羞成怒,而是很好地控製了自己的情緒,並且就對方的話“順水推舟”,作了絕妙的回答,不僅自身沒有受到損失,反而使他從此聞名於全國,被人們恭敬地稱為“伊利諾州最好的草屑議員”。

有的人在與人合作中聽不得半點“逆耳之言”,隻要別人的言詞稍有不恭,不是大發雷霆就是極力辯解,其實這樣做是不明智的。這不僅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反而會讓人覺得你不易相處。采取虛心、隨和的態度將使你與他人的合作更加愉快。

我們在與人相處時,不可能事事都一帆風順,不可能要每個人都對我們笑臉相迎。有時候,我們也會受到他人的誤解,甚至嘲笑或輕蔑。這時,如果我們不能控製自己的情緒,就會造成人際關係的不和諧,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都將帶來很大的影響。所以,當我們遇到意外的溝通情景時,就要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輕易發怒隻會造成反效果。

凡是允許其情緒控製其行動的人,都是弱者,真正的強者會迫使自己控製情緒。一個人受了嘲笑或輕蔑,不應該窘態畢露,無地自容。如果對方的嘲笑中確有其事,就應該勇敢地承認,這樣對你不僅沒有損害反而大有裨益;如果對方隻是橫加侮辱,且毫無事實根據,那麼這些對你也是毫無損失的,你盡可置之不理,這樣會益發顯現出你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