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這麼多,並不是要你去激怒別人,以達到你的目的。事實上,要激怒別人,還得有兩把刷子才行,費心籌謀,多辛苦。但是,你不去激怒別人,別人卻有可能為種種目的來激怒你,你若不察、不慎,便會掉入別人為你設計的情緒圈套當中。
一般來說,別人激怒你有兩種方式:
第一種是在言語上激怒你,譬如諷刺你、笑你、挖苦你,或指桑罵槐,無中生有,含沙射影……
第二種是在工作上激怒你,譬如故意為難你,左一句“很難配合”,右一句“可行性不高”……
如果對方有心激怒你,這些動作都會使得不溫不火,甚至姿態擺得很低,你明知他是故意的,卻一點辦法也沒有,惟一的辦法隻有忍下來,不動聲色;他的言語,不要去理會,若要反駁,也要笑著反駁,輕柔地說明;他在工作上的為難,隻好平心靜氣地,一而再,再而三地請求,或請同事朋友幫忙,他姿態低,你的姿態要更低。
你千萬千萬不可被他激怒,你一怒,大家都會看著你而不看著他,大家隻看到他喪失理性的怒火,而沒看他的伎倆,於是,本來你是無辜的,怒火一燒,你也變成理虧了。如果你不易控製自己的情緒,怒火可能讓你說了很多不該說的話,做了很多不該做的事,也給了別人很多把柄,他分毫未損,而你已遍體鱗傷,甚至一蹶不振!
所以,不管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千萬別被激怒,有老僧入定的心情,那些激怒你的動作自然會消失於無形。而且,以後再也不會有人來激怒你了。
以德報怨,賜人恩典
在社會叢林中,要求別人都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你,是不現實的。更多的時候是別人傷害了你,對你不起。反應的辦法有兩個。是忍上心頭,以血還血,以牙還牙,這是黑的辦法,再一就是“以德報怨”,這是厚的辦法。
所謂以德報怨。用大白話說,就是別人有對不起我,算計我的地方,我不生氣,不與他計較,反而好好待他,甚至順其心意,滿足其願望。作為一條合乎道德的行為原則,以德報怨本意是讓人超越個人之間的恩恩怨怨,與人為善,容人之過,寬宏大量地協調好人際關係。但從厚黑學的角度看,由於以德報怨所造的極為明顯的回報效果,使得這個道德原則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很容易同時成為一種駕馭別人的謀略。因為人一般都有點自知之明,自己的所作所為心裏多少是清楚的,所以在對不起他人的地方,難免有愧疚之意,心態本來就比較低,一旦得到了不曾想到的原諒,甚至對方主動讓自己得遂所願,這種由巨大反差所引發的感激之情,不是語言所能表達的,這種恩典也不是語言所能報答的。
楚莊王的“絕纓大會”大概是經常被人引用的以德報怨實例。
楚莊王大宴群臣,突然蠟燭燃盡了,有人摸黑拉扯勸酒的王妃的衣袖,結果被王妃扯走了帽纓。楚王聽了王妃的申訴後乘蠟燭尚未點燃,肇事者身分不明之時,命群臣全部摘去帽纓,投諸火中,保全了這位大臣。以後在楚國攻鄭的戰役中,有一員戰將表現得十分突出,楚王詢問之下,方才得知此人即是那個被王妃扯去帽纓者。楚莊王以德報怨,臣下以德報德,一直傳為佳話。
曆史上這類故事不勝枚舉。孟嚐君原諒了一個同其夫人私通的門客,並舉薦和資助他去衛國擔任要職,後來此人冒生命危險諫止了衛君攻打齊國的打算。漢光武帝誅殺了一個謀反者,收繳到群臣中與此人相勾搭的書信千封,不予追查而付之一炬,以使群臣放心。曹操戰勝袁紹後也有過同樣的舉動。
盡管楚莊王、孟嚐君、漢光武帝等人的做法,很可能出於超出常人的心胸和氣度,像漢光武帝就沒有誅殺一起中興漢室的功臣,這在開國皇帝中是不多見的。但以德報怨所帶來的極好效果絕不可能逃過注重實利的中國人的眼睛。楚莊王的故事結尾,一定要把楚莊王的贏利情況交代清楚,就反映了這一點。在中國人看來,道義上的成就感如果再加上點實利方麵的盈餘,絕不是一件壞事。從這一點再往下推,那麼僅僅隻有實利的盈餘,作為交易也值得一做了。
北宋時守邊大將鍾世衡能征慣戰,足智多謀。當時胡人中有一個部落最強大,其首領叫蘇慕恩。一天,鍾世衡請蘇慕恩來飲酒,還讓一個長得很美的侍妾在一旁勸酒。席間鍾世衡有事進了裏屋,蘇慕恩酒入情懷,乘機調戲侍妾。鍾世衡出其不意,突然轉身出來,“活捉”了蘇慕恩。蘇慕恩十分慚愧,請他原諒,鍾世衡卻笑著說:“你要她?那就送給你了。”從此,凡胡人部落中有懷二心的,鍾世衡都讓蘇慕恩去討伐,每次都大勝而歸。
至於鍾世衡這種做法是不是合乎道德的,這裏丟開不管。他能撇開個人的麵子,犧牲自己的愛妾成就一件大事的精神卻是頗得“厚”的神韻的。
他怒你不怒
他人對你大發其火,通常出於下列原因之一:可能是因為你說了什麼或做了什麼,也可能是對方以為你說了什麼或做了什麼。有時對方是和別人鬧別扭,卻發泄在你身上。
不論其怒火從何而來,也不論他是誰——雇員、顧客、客戶、業務夥伴或朋友——都需要你找出問題的所在以便迅速糾正,和他重歸於好。要找出其發怒的原因其實並不難,可以多向對方問一些為什麼,直至發現對方為什麼發怒,你是否有責任,如果不是,誰負有責任,該如何解決。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可以再問一問還有沒有其他原因。
如果確實是你的錯,就應該馬上承認,並真誠地向被你傷害之人道歉。在這一點上,吉姆的事例很值得我們學習。請看他的故事:
吉姆曾經寫信給一位律師,律師讓他很不快。吉姆認為律師向他收費過高,就如實告訴了律師。吉姆想他是太衝動了,因為他的話過於刻薄,而他本不想那樣。吉姆在電話裏明確地告訴律師對他和他的話是什麼看法。律師真的動了怒,奮起反擊。趁律師喘息之機,吉姆插話說:“布萊德,真的很抱歉寫了那封欠考慮的信。真不該那樣做。我為我的話道歉。你有權發火,請原諒。”
律師沉默了一會,然後說,“沒關係,吉姆,我真佩服你能有勇氣承認錯誤並道歉。我的收費可能高了一點,我想也應該抱歉。我給你一個新賬單,讓我們重新開始做朋友,可以嗎?”
你看,錯了就馬上承認錯誤並道歉可以立即消除被你傷害之人的怒氣,並將其轉化為持久的友誼,在這方麵亦可做出更大努力,得到更好的結局。
即使你沒錯,也可說對不起。如果說一聲對不起就可讓家庭找回往日的安寧,或讓兩人重歸於好,那就說一聲。你會更加珍視彼此的友誼,而不必在孰對孰錯的問題上耿耿於懷。
麵對那些因為感覺自己受到輕視、忽視或冷落而惱火的人,要消除他的怒氣,最好的辦法是關注他,讓他感到自己的價值。因為這種人希望受到關注,為了受到關注他會不遺餘力。缺少關注會損傷他的自我,讓他感到自己不重要,是個多餘的人。
你可以請求他的幫助,征求他的意見,聽從他的忠告。這樣,他的怒氣很快就會消除了。
讓憤怒為你效勞
洛克菲勒在某案件中受審時,因為在麵對對方激情的詢問時持平和的態度和做不動聲色的答複,使他贏得了這場官司。那個質問的律師在態度上似乎明顯地懷著個人的惡意,如果洛克菲勒也發怒,本來也是人之常情,不過他太聰明了,不會那樣魯莽。
“洛克菲勒先生,我要你把某日我寫給你的那封信拿出來!”那律師用一種很粗暴的聲音說。這封信是質問關於美孚石油公司的許多事情,而這些事件那個律師在法律上並無權力去質問。
“洛克菲勒先生,這封信是你接的嗎?”法官問。
“我想是的,法官。”
“你回那封信了嗎?”
“我想我沒有。”然後他又拿了許多別的信出來,也照樣宣讀了。
“你為何不回複那些信呢?你認識我,不是嗎?”那律師問。
“啊,當然!我從前是認識你的!”
洛克菲勒所答複的這句話如此之明顯,以致那律師氣得差不多要發狂了。全庭寂靜得毫無聲息。而洛克菲勒坐在那裏絲毫不移動一下。
不要因為別人發怒,你便怒不可遏。要知道那正是你應當平和的時候。
芝加哥第一國家銀行董事會會長維特·摩亞說:“如果某人發怒,我總覺得對於我自己的地位反而有幫助。”
如果你想發怒的時候,便先想想這種爆發會發生什麼影響,如果你曉得發怒必定會有損於你自己的利益,那麼最好約束你自己,無論這種自製是怎樣吃力。
如此說來,一個人永遠都不可發怒嗎?這也不然,有許多人就是對於這一點想錯了。他們舉出許多例子來說明發怒是不好的,於是得出結論以為一個人永遠都不可發怒。這是錯誤的。
那是因為我們容易誤用憤怒,並不是我們就因此而永遠不發怒。所以發怒應視時機,憤怒在人生中有一種很高的價值,用得得當就是很好的東西。
有的天才的大人物,曾經駕馭過別人,勝過一切阻礙其發展的力量,是靠的他那種大怒的脾氣的幫助。熱烈的情緒是包含著能力的。
鐵路大王喜爾先生就是一例。當他發怒的時候,一切的人都要躲避。他忍受不了那些無能的人;庸碌之徒必須躲開他。對於無能的人,包括懶惰的、無頭腦的,特別是不可信任的,他的憤怒時常發出來。這些人在他那陣狂風之前都各自趕緊躲避,於是他便安靜下來。他對於努力的人,非常親近。
當你發怒的時候,要記著這個原則:你是要做一件有目共睹的事,不可壓製一切行為,因為壓製反而增加緊張,會令人受不了的。你是要做一件事,不過這件事必須有價值。
約束憤怒並不是壓製憤怒,而是把憤怒引導為一種行動,以發展自己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