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韜光養晦,深藏不露(1 / 3)

古語雲: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俗話說:槍打出頭鳥。所以聰明人務須懂得韜光養晦、深藏不露,以此明哲保身。

鷹立如睡,虎行似病

古人雲:“鷹立如睡,虎行似病。”這正是它們攫鳥噬人的法術。故君子要聰明不露,才華不逞,才有任重道遠的力量。這大概可以形象地詮釋“藏巧於拙,用晦而明”這句話的具體涵義。

一般地說來,人性都是喜直厚而惡機巧的,而胸懷大誌的人,要達到自己的目的,沒有機巧權變,又絕對不行,尤其是當他所處的環境並不盡如人意時,那就更要既弄機巧權變,又不能為人所厭戒,所以就有了鷹立虎行如睡似病藏巧用晦的各種做人的方法。

安祿山做楊貴妃的幹兒子就是個例子。

還有一種正麵的“拙行”。如唐初的重臣李勣,本是李密的部下;後隨故主投於李淵父子的麾下。此時天下大勢已趨明朗。李勣懂得隻有取得李淵父子的絕對信任才有前途,於是他把“東至於海,南至於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他所據郡縣土地人口圖派人送到關中,當著李淵的麵獻給李密,說既然李密已決心投降,那我所據有的土地人口就應隨主人歸降,由主人獻出去,否則自獻就是自為己功、以邀富貴而屬“利主之敗”的不道德行為。

李淵在一旁聽了,十分感慨,認為李勣能如此盡忠故主,必是一個忠臣。李勣歸唐後,很快得到了李淵的重用。但是李密降唐後又反唐,事未成而“伏誅”。

按理說,一般的人到了這個時候,避嫌猶恐過晚,但李勣卻公然上書,奏請由他去收葬李密——惟其“公然”,才更添他的“高風亮節”,假設偷偷摸摸,則可能會有相反的效果。“服縗經,與舊僚使將士葬密於黎山之南,墳高七仞,釋服散。”這純粹是做給活人看的。表麵看這似乎有礙於唐天子的麵子,是李勣的一種愚忠,實際李勣早已料到這一舉動將收到以前獻土地人口同樣的效果。果然“朝野義士”都認為他是仁至義盡的君子。從此李勣更得朝廷推重,恩及三世。

李勣取的是一種“負負得正”的心理效應,迎合了人們一般不信任直接對己的甜言蜜語而相信一個人與他人相處時表現出來的品質——即側麵觀察的結果,尤其是迎合了人們普遍地喜愛那種脫離於常人最易表現的忘恩負義、趨吉避凶,奸詐易變的人性弱點而表現出來的具有大丈夫氣概的認同心理,看似直中之直,實則大有深意,這是“藏巧於拙”做人法成功的典型。

李白有一句耐人尋味的詩,叫“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尋常人”,它揭示了另一種意義上的保藏用晦的做人法。這是指在一些特殊的場合中,人要有猛虎伏林蛟龍沉潭那樣的伸屈變化之胸懷,讓人難預測,而自己則可在其間從容行事。

元末的朱元璋在攻占了南京後,因為群雄並峙,為了避免因嶄露頭角而為眾矢之的,他采用了耆老朱升的建議,以“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贏得了各個擊破的時間與力量,在眾人的眼皮底下暗度陳倉,最後吞並群雄當上了大明皇帝。

別人都站著,你別坐著

個性是個人之本。人有個性始有魅力。個性表現得越充分,個人魅力越大。個性的形成,既有先天的因素(生就的眉毛長就的相),也有後天的因素(學習、教育、訓練)。但是,不恰當地張揚個性,對人並非有益,尤其是在社會眾生中,其危害更深不可測。

在人群中富有個性,這樣不好。你把你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赤裸裸地毫無遮掩,這無異把肉放在砧板上,讓人家想怎麼剁就怎麼剁,這不其蠢無比嗎?是的,這是一種十分愚蠢的行為。你把你暴露在你毫不知曉的各色人等麵前,你不知道他們是些什麼人,你不知道他們在怎麼想,你也不知道他們將怎樣做,你毫無遮掩,你自己置身在他人的十麵埋伏之中。如果你知道他們是些拿槍使刀的人,耍弄權謀的人,心懷叵測的人,小人,蠢人,宰狗殺豬的人,街上耍賴的人,心很黑的人,你的感覺又將如何呢?難道不會汗毛倒豎,內心發虛嗎?很多人不知道這種凶險和厲害,青年人尤甚。他們愛我行我素,我講我話,率性而為,極力標榜自己的個性,欲與他人不同,而且似乎生怕別人不知道他們那些很個人化的東西。這樣,他們便把自己張揚成了諸如嬉皮士、卡通一代這樣的人物,個人很過癮,有時還能成為文化和藝術,不亦美哉!不過,並非全都如此得意,因個性十足而吃虧上當,遭人宰殺的更比比皆是。三國時的才子禰衡就是一例。

禰衡年少才高,目空一切。20多歲時便躋身在名士權貴之中。而且禰衡很瞧不起那些人,把他們視為酒囊飯袋,行屍走肉。禰衡眼下,舉世無才。漢獻帝初年間,孔融上書薦舉禰衡,大將軍曹操欲召見他。禰衡不知道天高地厚,出言不遜。曹操心中不快,最後給他封了個擊鼓小吏,以羞辱他。禰衡也因此更嫉恨曹操。一次曹操大會賓客時,拿禰衡穿鼓吏衣帽擊鼓助樂,禰衡竟當眾裸身擊鼓,以羞辱曹操,掃他們的興。曹操對之深以為恨,但曹操聰明,不願殺禰衡而髒了自己的手。他把禰衡送給荊州牧劉表。不久,禰衡又因倨傲無禮而得罪了劉表。劉表也聰明,不殺禰衡,把他打發到江夏太守黃祖那裏去。禰衡在黃祖那裏,仍是率性如前。一次,禰衡竟當眾頂對黃祖,罵他“死老頭,你少囉嗦!”黃祖氣極,一怒之下把他殺了。禰衡死時隻有26歲。禰衡的殺身之災,全因他的才氣和性情所為。人有才情,本是天賜良物,正好周濟人生。禰衡卻相反,恃才傲物,因情害事,不知天下大於人才,權柄重於才情。最終唐突權貴,以身涉險,終被人殺。這是極使個性、才情而不得善終的一個典型事例。從禰衡隻知個人使性,不知社會他人來看,禰衡的所謂才智是十分有限的。才智,除自身的審美和創造外,也包括對他人和環境的審視、知曉和防範,以至利用。而不是糊裏糊塗地,以一己之小暴突世界之大,最終橫遭不測。

從根本上說,社會是消弭個性的。跟他人在一起,要收斂個性,不要隻圖自己想幹想說,好幹好說,要多從他人角度,想想他人又會怎樣想,他人又會怎樣說,他人將欲怎樣做,這樣才不致四麵樹敵,讓自己喪於他人之災的浪潮之中。記住,別人都站著的時候,你不要一個人坐著!不過,這樣成熟而富有城府地處世為人,也會失了很多性情上的樂事和人生的瀟灑,這就隻好退而求其次了。

非有城府不足以立世

韜光養晦來自於自我控製的能力,能夠像雲霧繚繞的山峰一樣兀立於世人的視線內,讓人摸不透,卻又不可小覷之宏偉、高大,其強大的威懾力使小人難以進犯。要做之事莫輕易講出,等到事情成熟之後再公之於眾,使人無法掌握透視你的線索。

漢景帝時,郎中令中,有個叫周文的人。最初,他是文帝的禦醫,後來被任命為太子的私人醫生。太子即位,是為景帝,周文被升為郎中令。

周文辦事很有“韜晦”之策,他言談十分謹慎,每當景帝問他對於臣子們的意見時,他總是說:“請你自己判斷吧。”從不說牽扯大臣們命運的話。

他衣著十分樸素,雖身為郎中令,卻總是穿些補丁衣服,肮髒的褲子,故意弄得很邋遢,讓人對他既憐憫又信任。景帝連寢官都讓他隨便出入,甚至做房事時也讓他在旁邊侍候。

後來,他從長安遷居到陽陵,景帝送給他不少東西,他一一辭謝,以防別人看了對自己眼紅;諸侯和群臣送去的東西,他也一概未收。

因為如此的“憨厚”,武帝即位後,仍把他作為先帝的寵臣而加以器重。不久後,他因病告老還鄉,帶著俸祿隱居起來,直到壽終正寢。

在那個風雨時代,作為皇帝身邊的寵臣,能像他那樣經曆三朝而不倒,又能平安地頤養天年的人實在是太少了。

以弱示人並非弱者

在事業和競爭中為了取勝,當然不可以弱示人。但在特定情況下公開承認自己的短處,有意暴露某些方麵的弱點,往往是一種有益的處世之道呢!

示弱可以減少乃至消除不滿或嫉妒。事業上的成功者,生活中的幸運兒,被人嫉妒是客觀存在的。在一時還無法消除這種社會心理之前,用適當的示弱方式可以將其消極作用減少到最低限度。

示弱能使處境不如自己的人保持心理平衡,有利於團結周圍的人。

示弱能表現一個人實事求是的作風,客觀上給積極進取者以鼓勵。

要使示弱產生積極效果,必須善於選擇示弱的內容。地位高的人在地位低的人麵前,不妨展示自己學曆不高,經驗有限,知識能力有所不足,有過種種曲折難堪的經曆,表明自己實在是個平凡的人。成功者應多在別人麵前說自己失敗的記錄,現實的煩惱,給人以“成功不易”,“成功者並非萬事大吉”的感覺。對眼下經濟不如自己的人,可以適當訴說自己的苦衷,諸如健康欠佳,子女學業不妙以及工作中的諸多困難,讓對方感到“他也有一本難念的經”。某些專業上有一技之長的人,最好宣布自己對其他領域一竅不通,袒露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鬧過笑話,受過窘等。至於那些完全因客觀條件或偶然機遇僥幸獲得名利的人,更應該直言不諱地承認自己是“瞎貓碰到死老鼠”。

示弱可以是個別接觸時推心置腹的交談,幽默的自嘲,也可以是在大庭廣眾下,有意以己之短,襯人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