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沒有人喜歡你當他們的先生。在下麵幾種情況下,人更討厭和嫉恨你冒充他們的先生。
(1)我們很淺薄,卻自以為很高明,結果,淺薄的人自告奮勇地批評高明的人,讓人且怒且好笑。
(2)我們是對的,但在那種場合,不合適指出別人的短處,如對方是領導,正在作報告。又如,我們是客,對方是東家。
(3)我們是高明的,但因身份的差異,不能指出對方的錯處,如,下級對上級,臣民對皇帝。
(4)他人極需要榮耀的時候,如在女朋友麵前。等等。
如果在上述情況下,我們不明情理,衝撞他人,他人定會異常惱怒,會視為仇敵。糟糕的是,我們好多人都難明這種事理,常常自覺不自覺地因此而得罪他人,樹敵生怨,結果惹下亂子或敵怨,我們還不知道咎由何取,誰是禍首,糊裏糊塗地在人際關係中失敗,影響了我們生活的諸多方麵。
愛當別人的先生,不僅不討人喜歡,更會製造敵怨。很多人就因為這種幾乎沒有目的和必要的閑言碎語而構怨於人,遭惹殺身大禍和積年仇怨。唐朝大詩人劉禹錫就因為改了兩句襄陽才子牛僧孺的文章而讓後者嫉恨了若幹年,當上唐朝宰相後還耿耿於懷。這件事,讓劉禹錫大為震驚自己早年的輕率。看來好為人師並不是一般的小錯或壞事。可是凡人無論年幼的、年長的,聰明的、愚蠢的,有才幹的、沒才幹的,有知識的、沒知識的,有身份的、沒身份的,卻偏有這種心理缺憾,愛自視高明,率身為師。這樣確實貽害頗多。不如降格虛心,旁觀看人,猶如看戲看電影,欣賞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而不必和他們費口舌之爭,顯得清閑許多,也顯得境界頗高,又不產生敵怨,不亦灑脫而超然物外?
的確,愛當他人的先生,既使他人不喜歡,自己也得不到什麼好處,還會因此開罪於人,這樣雙料不討好的事情,我們做它幹什麼?
把鋒芒藏起來
一個聰明的人,本來應該保持謙恭有禮、不露鋒芒的態度,可是很多人反而誇耀自己的本領高強,這種人表麵看來好像很聰明,其實他的言行跟無知的人並沒有什麼不同,那他的事業到時候又如何不失敗呢?實際上,這種人不僅事業會失敗,有時連自家的性命都會丟掉。《孟子·盡心下》中記載:盆成括剛在齊國做了官,孟子就斷言他的死期到了。沒多久盆成括果然被殺掉了。孟子的學生驚問其故,孟子說:盆成括這個人有點小聰明,但不知道謙恭,處處鋒芒畢露。這樣,小聰明也足以傷害他自身了。小聰明不能稱為智,充其量隻是知道一些小道末技。小道末技可以讓人逞一時之能,但最終會禍及自身。“聰明反被聰明誤”,《紅樓夢》中的鳳姐不就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真正的聰明可使人伸展自如,也隻有真正的聰明才是人生的依憑。
同時,以不聰明的人對付不聰明的人,以愚人困惑智人,可謂為人處事的絕妙手段。
人際交往中,有若幹種層次、類型,因此交往時的言行舉止、方式方法都應因地、因時、因人而異,不盡相同。
孔子周遊列國時,馬跑脫吃了莊稼,莊稼的主人很生氣,扣留了馬。孔子的弟子子貢能言善辯,主動前去說情,可是他費盡口舌,莊稼主仍不放馬。孔子說:“你拿人家聽不懂的大道理去說服人,就好像是用馬牛羊三牲去祭奠野獸,用悅耳的音樂去娛樂飛鳥,怎能行得通呢?”
孔子派馬夫去對莊稼主說:“你不在東海種地,我不往西海旅行,我的馬哪能一點也不碰你的莊稼呢?”莊稼人便接上了茬,兩人談得很高興,也放了馬。
子貢“對牛彈琴”,結果事與願違。孔子聖明,人盡其用,使馬夫可成子貢不成之事。
“以愚困智”運用得當,也會產生很好的效果。曆史上宋太祖巧選陪伴使的故事便是典例。
南唐三徐皆以知識淵博在江東頗有名氣,其中尤以徐鉉知名度最高。南唐派徐鉉到宋朝談判朝貢之事,宋朝派差官做陪同。當朝臣相都擔心差官詞令不及徐鉉,十分為難。宋太祖見狀,思考片刻便傳旨:“命將殿侍當中不識字者錄名十人,進呈。”下麵照辦,持名冊於太祖,太祖大筆一揮道:“此人便可。”文武大臣都愕然,但見太祖主意已定,不敢再諫。
殿侍接旨,不知為什麼,隻好硬著頭皮去南唐迎使。開始徐鉉口若懸河,旁觀者驚訝不已,殿侍無法應對,隻好哼哈答應。徐鉉不知宋朝“葫蘆裏賣的是什麼藥”,還是侃侃而談,試圖從差官口中得到點什麼。可是幾天過去了,差官隻是“守口如瓶”,徐鉉無奈,隻好無言。
太祖將《孫子兵法》中“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用之於政治,可見太祖的大智大勇。
以愚應愚,容易溝通;以愚應智,智者無計可施,真乃處事之妙法也。
永遠位居第二
許多高智商者往往無視一個極簡單的道理:在某一領域顯露出的才華並不能確保你在其他方麵也成功。
維克多·加姆是哈佛商學院畢業生,靠推銷小電器掙了百萬之巨。1988年,加姆買下了“新英格蘭愛國者球隊”,可要經營一個人事紛紜的足球隊與推銷電動剃須刀完全是兩碼事。果然,加姆接手後球隊就頻頻失利,隨後又因球員對一名女記者的性騷擾而鬧得沸沸揚揚,球隊因此聲名大跌。等到加姆從中脫身時,他已經賠進了幾百萬。
那些卓有成就的人士和真正聰明的成功者都能明了在這些失誤中所蘊含的教訓。他們樂於傾聽他人意見,絕不自以為是;他們能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絕不畫地為牢;他們遇事深思熟慮,也深知自己才智的限度。
山姆·沃爾特就是這樣一位真正的商業才子,這位以5美元起家而到如今擁有550億美元的沃爾特王國的商界大亨,從不滿足於呆在他的公司總部裏,而是坐著他的飛機到各地去考查他的那些為數眾多的連鎖店,他能耐心傾聽各種各樣的“同事”(他稱雇員為“同事”)們的意見,甚至常常親自站櫃台將商品裝在購物袋裏遞給顧客。
沃爾特的謙卑即是他成功的秘訣之一,那些競爭者往往因此而低估了他,而他自己的雇員對他則無比信任,能與之暢所欲言。“我們並不精明,我們隻是能根據意見善於變化而已。”這是老沃爾特留下的一句箴言。
哈羅特·丁克爾在他長達39年的教學生涯中發現一個引人深思的現象:最有成就者幾乎都不是那些智力頂尖的學生。這些人往往明白這樣一條道理:“當你位居第二時,你會更加努力。”
神龍見首不見尾
我們知道,龍可稱得上天地之間威力較大的動物了,但龍如此強大,還是經常地隱藏自己。所以龍在日常的活動中,根據情況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這其實就是韜晦之計。
韜晦之計是在自己力量尚不足,羽翼尚未豐,戰機尚未到時,隱瞞自己的真實意圖,減少將來對手現在對自己的發現和謀害,從而保存自己,以待今後再戰的計謀。
韜晦之計的運用在我國曆史上可謂經典多多,特別是那些麵對君王之威,深陷官場險惡之中的官吏來說,他們如果不懂得一二種韜晦之計的話,是很難保全自己的性命的。下麵就拾取曆史上的幾種加以舉例說明:
1.裝瘋賣傻可以保身
燕王朱棣的部屬葛誠被建文帝收買,騙朱棣入京(南京),建文帝本想將他扣留,但一時找不到借口,便又放他回了燕京。燕王一回,立刻裝瘋賣傻。有一次出門幾天不回,後來有人找到他,見他睡在泥淖裏,把他扶起來,他還大罵:“我好好睡在床上,幹碼要搞我出去?”他在暑天穿著皮袍圍著火爐還渾身打抖,說天氣太冷了。燕王就是以此消除了建文帝對他的猜忌。
2.自傷避禍
在國民黨抓壯丁時,有些青年農民將自己的右手食指砍掉,抓兵的見沒有食指,無法扣動槍的扳機,便沒有抓他,從而躲避了戰死的厄運。
3.安睡保身
宋神宗年間,蘇東坡被人誣陷而下獄。一天夜裏他正要人眠,忽有一人走進囚室,放下一箱子做枕頭,倒地便睡。
東坡以為他是新來的囚犯,未予理會,隻管安睡。不料在天快亮時,那人推醒東坡,對他說:“恭喜,你安心吧,不用愁了。”
原來那人是皇上派到獄中觀察東坡的太監,他回宮裏稟報:“蘇軾很安靜,夜間睡得很沉。”
神宗點頭說:“我知道他問心無愧。”
不久,蘇軾就被釋放出獄了。假如蘇軾沒有獄中安睡的膽魄,真不知會怎樣。
4.巧為避禍
中國古代有個叫周玄素的畫家,一天,皇帝高興,命令他在宮殿的牆上畫一幅《天下江山圖》。周玄素說:“我還沒有遊遍全中國,不敢接受你的命令。隻有請你先勾勒一個草圖。我好加工潤色。”於是皇帝就親自拿起筆,畫出了規模宏大的模樣,讓周玄素加工。然而此時周玄素又說:“皇上山河已經確定,哪能稍作更改呢?”皇帝聽他這樣說,也隻好笑著作罷了。就這樣,周玄素巧妙地違抗上命,躲避了可能因不合旨意而招來的災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