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鑿壁借光,善用外力(3 / 3)

籬笆立靠樁,人立要靠幫

人們要想幹一番大事業並且取得成功,從來都需要共同協作,沒有獨自取勝的先例。所以中國古話說得好:“籬笆立靠樁,人立要靠幫。”

那麼,你是否研究過怎樣借助於別人的力量呢?從古代實踐經驗來看,其中有借勢、借機、借德、借智、借力之分。

1.借勢

借勢就是借助或倚重別人的力量造成一定的聲勢。中國古代最講究做任何事情都要看它的勢,一旦勢形成則功可成。《孫子兵法》中還有專門的造勢篇,用現代的語言來解釋,就是辦事情首先要看它是否順應曆史潮流,符合不符合客觀規律。因此,在現代經營術中,往往有乘勢而興的例子,就像買電腦,人們首先是到北京的中關村電子城,那裏的產品形成了勢,所以贏得了人們的信賴。也有許多公司為了打出產品,借助於各種傳播媒介,進行廣泛的宣傳,這是自我造勢。在一次廣告效應調查中顯示,跟著電視廣告買名牌的顧客高達百分之七十,這充分說明了借勢的重要性。

2.借機

借機就是把握事物發展的有利時機,或借助於別人創造的時機,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用現代理論講,機遇對於每個人來講都是公平的,但隻有自身準備充分的人才有可能得到它,因為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捕捉機遇是在瞬間完成的。

3.借德

借德就是仰仗於有德者的威信、信譽,使自己的聲譽盡快建立起來,用現代理論來講,聲譽是事業的命脈,失德者必自斃。

4.借智

借智就是集中人才的智力優勢,廣泛征集各方麵的意見和建議,做出最科學的方案,來保證事業的成功。

5.借力

借力就是依靠別人的實力做自己的事業。

由此可見,不論古今,要想成就大事業,先要發展自己的實力,在借助別人力量的種種情況中,借力最不可取。

一個好漢三個幫

俗話說:孤掌難鳴,獨木不成橋。就算我們渾身都是鋼,也打不了幾個毛釘。一個涉入社會生活的人,必須尋求他人的幫助,借他人之力,方便自己。一個沒有多少能耐的人必須這樣。一個有能耐的人也必須這樣。不過,“他人”隻是一個泛泛的概念,有些不著邊際,而且這些“他人”大多都是你的陌路人、不太熟悉的人、關係很一般的人,他們大多都不能實際地幫助你,具體地幫助你。“他人”中隻有一種人能夠實際地幫助你,具體地幫助你,那就是——朋友。這些貼近你的親朋好友,總是給你各種各樣的幫助。你遇有危難時,總是他們幫你排憂解難,幫你渡過危急關頭。或者當你吉星高照時,也是他們為你抬轎唱喏。朋友,是一個特定的圈子。圈子雖小,作用卻難以估測。

利用不是一個醜惡的東西,而是各取所需。一個人,無論在工業、事業、愛情和消閑哪方麵,都離不開這種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利用。朋友就是如此。因為各人的能力有局限,以及人際關係所不同,而必須相互利用。借朋友之力,正是一個人高明的地方。在自然界,也是這樣,動物們相互利用,以有利於捕獵、取暖和生殖。獸王更是利用了彼此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在這種關係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秩序和習慣,以享受最大的優越:可以吃得最多最好,可以占有最美的雌性和最年輕的雌性,等等。而耍單的動物,被淘汰者居多,無論其多麼凶猛強悍。如老虎、獅子、獨狼,等等。群居動物(相互利用了對方的長處和力量,哪怕是極微弱的力量)則容易繁衍和生存,如螞蟻、蜜蜂、家雞等。

就社會和自然狀況來看,孤單的,鬥不贏拉幫結派的。一個人在社會中,如果沒有朋友,沒有他人的幫助,他或她的境況會十分糟糕。普通人如此,一個成就大事業的人更是如此。如果失去了他人的幫助,和不能利用他人之力,任何事業都無從談起。

借朋友之力,使用他人為自己服務,以讓自己能夠高居人上,這是一個人很難能可貴的地方。尤其對自己所欠缺的東西,更要多方巧借。黃巾亂世之中,劉關張邂逅相逢,桃園結義,成就了千古美名,也奠定了西蜀王朝的根基。以後三分天下,西蜀稱帝。劉備始為皇帝,關張也成開國元勳,西蜀重臣。回頭看看,劉關張結義之時,三人均是下層草民。劉備雖是漢室皇親,卻落得流浪街市,販席為生。張飛隻是一個屠夫,粗人。關羽殺人在逃,無處立身。三人結義後,彼此借重,相得益彰。董卓之亂時,呂布梟雄。劉關張大戰呂布,卻隻打成平手。可見呂布何等英雄。但呂布匹夫無助,枉自豪勇,最終被曹操所殺。而劉關張卻在三國中彼此相仗,日益得勢,最終立國樹勳。這是借朋友之力的一個典型例子。西漢劉邦,也是一個善借朋友、他人之力者。劉邦出身低微,學無所長。文不能著書立說,武不能揮刀舞槍,但劉邦天生豪爽,善用他人,膽識無雙。早年窮困莫名時,他身無分文,卻敢獨坐上賓。押送囚徒時,居然敢私違王法,縱囚逃散。以後斬白蛇起義,雲集四方豪傑,無論哪種背景的人或敵方的人,最後都為他所有。如韓信、彭越、英布,這些威鎮天下的悍將英雄,原先都是他的死敵項羽手下的人。至於劉邦身邊的謀臣武將,如蕭何、曹參、樊噲、張良等,都是他早期小圈子裏的人,蕭何、曹參、樊噲更是劉邦的家鄉故鄰,親戚六眷。他們在劉邦楚漢爭戰中,勞苦功高,最終幫助劉邦建立了西漢王朝。也可以說劉邦利用他們成就了自己的帝王之業。

不僅帝王將相需要借他人之力(帝輦雖高,卻須將帥墊托),就是平民百姓也離不開個三朋四友,這樣,平時有個三長兩短,緊急偶然,也有幾個說活的、幫襯的,遇事方能應付。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好漢也離不開幫手,籬笆要站穩,離不開幾個樁。這都是在講利用他人之長,借用朋友之力。

朋友應該相得益彰,彼此借重,不要成為閑散朋友,隻為無聊和打發時光。更不要狐朋狗友,沆瀣一氣,相互為惡,那就既害人又害己,失去用人之長、彼此有益的初衷了。

朋友之間,互為己用,也不是說說就能做到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多有微妙之處,不細心地維護,斷無收獲可言。這要多從對方的利益、性情和人際關係等方麵出發,將心比心,善結人緣。不要忘記,朋友也是人,跟你一樣,也有自己的私心和打算,你要小心待之,弄不好,反目成仇,那就麻煩了。這些來自你身邊的敵害,更容易拆你的台,並且更為致命。因此,對朋友關係,更要慎重和多有心思。因為你很可能“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不能不格外謹慎。

中國有個寓言:狐假虎威。狐狸把老虎帶到森林裏轉了一圈,把大大小小的野獸都嚇跑了。不知道狐狸和老虎算不算朋友?但是狐狸把老虎的威風卻實在地借用了。你會借用朋友之力嗎?你會借助他人的優勢嗎?尤其當你能力有限時,你知道巧借身旁之物嗎?問問你自己。

“君子”掠人之美

愛因斯坦曾經謙虛地說自己之所以能發現相對論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上”。把這句話用到“心術厚黑學”方麵來,就是如何借他人成功的表演來呈現我的自我形象。

齊國是戰國時期的一個大國,後來由於齊閔王無道,被燕國打敗,整個齊國隻剩下兩個小城沒被攻下,齊閔王自己也被人殺了。當時,齊國靠田單守住即墨城,反攻燕軍,收複失地,還迎回太子庸,即位成為齊襄王,而田單則當了相國,他愛護百姓,很得人心。

一次,齊襄王和田單外出,看見一個老人涉水過河,由於天氣寒冷,老人過了河就坐在沙灘上不動了。田單見狀脫下自己的皮袍給老人穿上。齊襄王見此十分反感,怕田單施小恩小惠籠絡人心,日後要奪自己的王位。當時一個采珠人聽到齊王的自言自語,就給他出了個主意,讓齊王借褒獎田單把田單的善舉變成自己的名聲。齊王回宮後,告示全國說田單的做法非常好,田單的愛民之舉是在為他分憂。

過了幾天,采珠人又來見齊王,讓他早朝時召見田單,親自慰勞他。齊王還發出布告,收容生活無著的人。不久,老百姓都紛紛傳說田單愛護百姓,原來都是齊王教導出來的。

齊襄王沒有多大本領,但能聽取別人意見,雖然氣量不是很大,但能從積極方向去改善君臣關係,這在皇帝中也算聰明的了。真正有智慧的是那個采珠人,他應該是個隱身山野的厚黑高手。他不但設法緩解了齊王嫉恨功臣的心理,而且使君與臣在愛護百姓方麵搞起了“和平競賽”,這是一件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大好事。即使不考慮這一“大節”,僅僅以他那條以讚揚別人的善行來宣揚自己的善心的計策就很見厚黑智慧。一般來說,揭露別人卑劣心理的人一定比別人有著(或懂得)更為卑劣的心理,而讚揚別人德行的人至少是能夠欣賞德行的人,再稍加努力,也就不難樹立起一個比有德者更有德的形象。

站到“巨人”肩膀上去

人們往往需要憑靠有錢有勢的“巨人肩膀”來實現他的企圖。一旦認定了攀附的目標,其專注投入的盡頭絕不應亞於在半空中盤旋,最終發現美餐的鷹隼。所謂“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

在蔣介石發跡的曆程中,沒少使用這種“手段”。

1916年5月18日,滬軍都督陳英士遇刺身亡。當時蔣介石隻是陳英士府上的一個團長。陳英士一死,大家作鳥獸散,蔣介石也被迫脫下軍裝,進租界混碗飯吃。可是,下一步投靠誰呢?

一天,他偶然在街上遇見自己在都督府時混熟的酒肉朋友陳果夫。陳果夫認識上海灘的大人物虞洽卿。蔣介石眼睛一亮:這不正是他所巴望的嗎?

陳果夫沒有食言,蔣介石順利地見到了虞洽卿。但蔣介石隻不過在陳英士手下做過團長,在幫會中卻沒有地位,因此並不受重視,被安排在商行中做一個小職員。

蔣介石雖極力討好虞洽卿,無奈在幫會中沒有輩分,總不能受重視。他知道,要想盡快出人頭地,必須設法進入青幫,拜過硬的老頭子。於是,他特意準備了厚禮,希望虞洽卿能幫他介紹。

虞洽卿耐不住蔣介石軟磨硬泡,終於答應把他介紹給上海灘的青幫大亨黃金榮。

有了虞洽卿的電話和推薦信,黃金榮自然不敢怠慢。不久蔣介石就拜過牌位,成為黃老太爺門下的弟子,從此事業興旺起來。

也許連虞洽卿、黃金榮自己也沒有料到,十年之後,這個落魄失意的蔣介石竟成了威風八麵的國民革命軍總司令。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時,虞、黃二人已成為蔣使用起來得心應手的作惡工具了。

蔣介石拚力攀附青幫勢力,果然為他的前程打開一片光明大道。曆史上和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往往就是具備著這樣的眼光和執著勁兒,借助人際關係的力量輕而易舉地站到了權勢與名利的更高階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