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智慧的人表麵看來往往有點傻。其實裝傻可以掩蓋自己的聰明,更可以掩蓋自己的失誤。裝得最傻的人,一定是個胸中有大溝壑的人。你若是這樣一個人,那幾乎攻無不克。
得糊塗時且糊塗
沒有人不承認清朝大畫家鄭板橋是一位大智者,但他卻有一方閑章:“難得糊塗”。此章一輕刻出,便立刻變成了某些人津津樂道的座右銘,仿佛有許多人生的禪機一下子從這四個字中折射出了哲學的輝光。
於是,這世上便有了糊塗哲學。
人活於世,顯得太傻氣不行,顯得太聰明也不行。所謂“不智不愚”,其實就是假借糊塗之象乃行聰明之道的大哲學。
縱觀世上那些有大智慧的人,往往不在眾人麵前,尤其不在同行、同事或同伴麵前顯露才華,外表上好像很愚笨,其實,這既是一種至高的人生境界,又是人生之大謀略。就智慧而言,這種人像風一樣自由,無牽無掛,無拘無束,俗世的一切都在身外。就愚笨者而言,是在人前收斂自己的智慧,一副渾渾噩噩的樣子。在小事上常常不如一般人精明,應變能力好像差一些。殊不知這正是城府很深的表現。韜光養晦,讓人以為自己無能,讓人忽視自己的存在,而在必要時,能夠不動聲色,以自己的智慧,先發製人,讓別人失敗了還不知是怎麼回事!
明代大作家呂坤在《呻吟語》中說:“愚者之人,聰明者不疑之。聰明而愚,其大智也。夫《詩》雲‘靡者不愚’,則知不愚非哲也。”用現在的話講,他的意思是:愚蠢的人,別人會譏笑他;聰明的人,別人會懷疑他。隻有聰明而看起來又愚笨的人,才是真正的大智者。《詩經》上也說“沒有哲人犯傻的”,可見不犯傻的人並非真正的聰明人。
據說美國第九任總統威廉·亨利·哈裏遜原出生在一個小鎮上,他小時候是個文靜怕羞的孩子,人們都把他看做傻瓜,常喜歡捉弄他。他們經常把一枚5分硬幣和一枚1角的硬幣扔在他的麵前,讓他任意撿一個,威廉總是撿那個5分的,於是大家都嘲笑他。有一天一位好心人問他:“難道你不知道1角錢比5分錢值錢嗎?”“當然知道。”威廉慢條斯理地說,“不過,如果我撿了那個1角的,恐怕他們就再沒有興趣扔錢給我了。”
還有,宋太宗,他在北陪園飲酒,臣子孔守正和王榮侍奉酒宴。二臣喝得酩酊大醉,互相爭吵不休,失去了臣下的禮節。內侍奏請太宗將二人抓起來送吏部治罪,但是太宗派人送他們回家去了。
第二天,他倆酒醒了,想起昨晚酒後在皇上麵前失禮,十分後怕,一齊跪在金鑾殿上向皇帝請罪。宋太宗微微一笑,說:
“昨晚,朕也喝醉了,記不得有這些事。”
宋太宗托辭說自己也醉了,不但沒有丟失皇帝的體麵,而且使這兩個臣子今後也會警戒自己。宋太宗裝糊塗,既表現了大度,又收買了人心。
小事愚,大事明
人一生不應對什麼事都斤斤計較,該糊塗時糊塗,該聰明時聰明。有句成語“呂端大事不糊塗”,說的正是小事裝糊塗,而在關鍵時刻,才表現出大智大謀。中國古代這樣的大智若愚者是很多的。
宋代宰相韓琦以品性端莊著稱,遵循著得饒人處且饒人的生活準則,從來不曾因為有膽量而被人稱許過,可是在下麵兩件事上的神通廣大,實在是沒有第二個人可比。這才是“真人不露相”的注腳。對於這樣的老好人誰會防範呢?他因此而得以在無聲無息中做了這兩件大事:
當宋英宗剛死的時候,朝臣急忙召太子進宮,太子還沒到,英宗的手又動了一下,宰相曾公亮嚇了一跳,急忙告訴宰相韓琦,想停下來不再去召太子進宮。韓琦拒絕說:“先帝要是再活過來,就是一位太上皇。”韓琦越發催促人們召太子,從而避免了權力之爭。
擔任大內都知職務的任守忠很奸邪,反複無常,秘密探聽東西宮的情況,在皇帝和太後間進行離間。韓琦有一天出了一道空頭敕書,參政歐陽修已經簽了字,參政趙概感到很為難,不知怎麼辦才好。歐陽修說:“隻要寫出來,韓琦一定有自己的說法。”韓琦坐在政事堂,用未經中書省而直接下達的文書把任守忠傳來,讓他站在庭中,指責他說:“你的罪過應當判死刑,現在貶官為蘄州團練副使,由蘄州安置。”韓琦拿出了空頭敕書填寫上,派使臣當天就把任守忠押走了。
要是換上另外的愛耍弄權術的人,任守忠會輕易就範嗎?顯然不會,因為他也相信一貫誠實的韓琦的說法,不會懷疑其中有詐。這樣,韓琦輕易除了蠹蟲,而仍然不失忠厚。所以大智若愚實在是一種人生的最高修養,也是一種做人的謀略。大智若愚的人總有更多的成功的機會。
另一個晉代人謝萬,是謝安的弟弟。曾經和蔡係爭一個座位,蔡係把謝萬從位子上推了下去。謝萬慢慢站起來,拍拍衣服,邊坐回座位上,邊說:“你差點兒弄傷我的臉。”蔡係說:“本來就沒有考慮到你的臉。”後來兩人都沒有把這件事掛在心上,當時人們都稱讚他們。
這些都是曆史上有名的忍讓的故事,受侮受損的一方都沒有為自己的難堪和損失而大發其怒,記恨於心,相反地,都表現出寬宏大量、毫不計較的美德和風度。結果得到了大家的敬重,也使傷人者感到無地自容。
大智若愚,從一個角度來說,也可理解為小事愚,大事明。對於個人來說是一種很高的修養。所謂愚,是指有意糊塗。該糊塗的時候,就不要顧忌自己的麵子、自己的學識、自己的地位、自己的權勢,一定要糊塗。而該聰明、清醒的時候,則一定要聰明。由聰明而轉糊塗,由糊塗而轉聰明,則必左右逢源,不為煩惱所擾,不為人事所累,這樣你也必會有一個幸福、快樂、成功的人生。
客觀的經驗告訴我們,在交際方麵不要過於“精明”。交際應是人與人情感的溝通和交流。隻要誠懇待人就足夠了,難道還需要什麼別的東西去摻雜麼?對人,不必精明;對朋友,傻點更好。交際中的“精明”容易把應該純樸真摯的關係,人為地弄複雜,使人感到刁鑽奸猾,敬而遠之。這樣精明的結果,隻能以自己成為孤家寡人而告終。
有一種情況是:聰明反被聰明誤,自逞聰明,引火燒身。三國中的楊修,可謂絕頂聰明吧,他的幾次“聰明”過了頭,才智太顯露,結果引起了曹操的嫉恨,將他殺掉。
人和人的正常交往是平等的,如果你舉止不講究,言辭不考究,居高臨下,隻能孤立自己,招致他人的“不屑一顧”。
在朋友中間裝一裝糊塗,別人不會把你當成傻瓜廉價處理掉的。
糊塗,是維護人際關係的一種質量頗高的黏合劑。
糊塗的核心是:外表糊塗,內心不糊塗。這種糊塗,隻是裝糊塗,並不是真糊塗。
裝糊塗本身,是一種大智慧。
不要事事都較真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與人相處就要互相諒解,經常以“難得糊塗”自勉,求大同存小異,有肚量,能容人,你就會有許多朋友,且左右逢源,諸事遂願。古今中外,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具有一種優秀的品質,就是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於求大同存小異,團結大多數人。他們極有胸懷,豁達而不拘小節,大處著眼而不會目光如豆,從不斤斤計較,糾纏於非原則的瑣事,所以他們才能成大事、立大業,使自己成為不平凡的偉人。
不過,要真正做到不較真、能容人,也不是簡單的事,需要有良好的修養,需要有善解人意的思維方法,需要從對方的角度設身處地地考慮和處理問題,多一些體諒和理解,就會多一些寬容,多一些和諧,多一些友誼。比如,有些人一旦做了官,便容不得下屬出半點毛病,動輒捶胸頓足,橫眉立目,屬下畏之如虎,時間久了,必積怨成仇。想一想天下的事並不是你一人所能包攬的,何必因一點點毛病便與人生氣呢?可如若調換一下位置,挨訓的人也許就理解了上司的急躁情緒。
有位同事總抱怨他們家附近副食店賣醬油的售貨員態度不好,像誰欠了她二百吊似的,後來同事的妻子打聽到了女售貨員的身世:丈夫有外遇離了婚,老母癱瘓在床,上小學的女兒患哮喘病,每月隻能開兩三百元工資,一間12平方米的平房。難怪她一天到晚愁眉不展。這位同事從此再不計較她的態度了,甚至還想幫她一把,為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在公共場所遇到不順心的事,實在不值得生氣。素不相識的人冒犯你肯定是別有原因的,不知哪一種煩心事使他這一天情緒惡劣,行為失控,正巧讓你趕上了,隻要不是侮辱了人格,我們就應寬大為懷,不以為意,或以柔克剛,曉之以理。總之,不能和這位與你原本無仇無怨的人瞪著眼睛較勁。假如較起真來,大動肝火,刀對刀、槍對槍地幹起來,釀出個什麼後果,那就犯不上了。跟萍水相逢的陌路人較真,實在不是聰明人做的事。假如對方沒有文化,一較真就等於把自己降低到對方的水平,很沒麵子。另外,對方的觸犯從某種程度上講是發泄和轉嫁痛苦,雖說我們沒有分攤他痛苦的義務,但客觀上確實幫助了他,無形之中做了件善事。這樣一想,也就容過他了。
清官難斷家務事,在家裏更不要較真,否則你就愚不可及。老婆孩子之間哪有什麼原則、立場的大是大非問題,都是一家人,非要用“階級鬥爭”的眼光看問題,分出個對和錯來,又有什麼用呢?人們在單位、在社會上充當著各種各樣的規範化角色,恪盡職守的國家公務員、精明體麵的商人,還有廣大工人、職員,但一回到家裏,脫去西裝革履,也就是脫掉了你所扮演的這一角色的“行頭”,即社會對這一角色的規矩和種種要求、束縛,還原了你的本來麵目,使你盡可能地享受天倫之樂。假若你在家裏還跟在社會上一樣認真、一樣循規蹈矩,每說一句話、做一件事還要考慮對錯、妥否,顧忌影響、後果,掂量再三,那不僅可笑,也太累了。頭腦一定要清楚,在家裏你就是丈夫、就是妻子。所以,處理家庭瑣事要采取“綏靖”政策,安撫為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和稀泥,當個笑口常開的和事佬。具體說來,做丈夫的要寬厚,在錢物方麵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越馬馬虎虎越得人心,妻子給娘家偏點心眼,是人之常情,你根本就別往心裏去計較,那才能顯出男子漢寬宏大量的風度。妻子對丈夫的懶惰等種種難以容忍的毛病,也應采取寬容的態度,切忌嘮叨起來沒完,嫌他這、嫌他那,也不要偶爾丈夫回來晚了或有女士來電話,就給臉色看,鼻子不是鼻子臉不是臉的審個沒完。看得越緊,逆反心理越強。索性大撒把,讓他瀟灑去,看有多大本事,外麵的情感世界也自會給他教訓,隻要你是個自信心強、有性格有魅力的女人,丈夫再花心思也不會與你隔斷心腸。就怕你對丈夫太“認真”了,讓他感到是戴著枷鎖過日子,進而對你產生厭倦,那才真正會發生危機。家裏是避風的港灣,應該是溫馨和諧的,千萬別把它演變成充滿火藥味的戰場,狼煙四起,雞飛狗跳,關鍵就看你怎麼去把握了。
有位智者說,大街上有人罵他,他連頭都不回,他根本不想知道罵他的人是誰。因為人生如此短暫和寶貴,要做的事情太多,何必為這種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浪費時間呢?這位先生的確修煉得頗有成果了,知道該幹什麼和不該幹什麼,知道什麼事情應該認真,什麼事情可以不屑一顧。要真正做到這一點是很不容易的,需要經過長期的磨煉。如果我們明確了哪些事情可以不認真,可以敷衍了事,我們就能騰出時間和精力,全力以赴認真地去做該做的事,我們成功的機會和希望就會大大增加。與此同時,由於我們變得寬宏大量,人們就會樂於同我們交往,我們的朋友就會越來越多。事業的成功伴隨著社交的成功,豈非人生一大幸事乎?
水至清則無魚
有位商人為了開拓新的客戶,一天跑了好幾家單位,拜訪的對象都是科長級的人物,其中有一個單位是處長出來接見。當然因各個單位的規模和設備各有不同,同樣的交涉事宜,若由科長或處長出麵都不足為奇。這一天他已經拜會了好幾個單位的科長,且也拿到了好幾張冠有頭銜的名片,但他誤把這位處長認為科長,在會談中一直都以“科長”、“科長”來稱呼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