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七章 祛濕劑(一)(1 / 3)

一、燥濕和胃劑

藿香正樸陳半草腹蘇苓術芷桔宜平胃散(《和劑局方》)

【組成】蒼術(去粗皮)15克、厚樸9克、甘草4克、陳皮9克。

【用法】共為細末,每服3~5克,薑、棗煎湯為引送服;或水煎服。

【功能】燥濕運脾,行氣和胃。

【主治】濕滯脾胃。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口淡無味,嘔吐惡心,噯氣吞酸,肢體沉重,怠惰嗜臥,常多自利,舌苔白膩而厚,脈緩。

【病理】脾主運化,喜燥惡濕,若濕濁困阻脾胃,運化失司,則食少乏味,大便常自下利;濕阻氣滯,則脘腹脹滿;胃失和降,則嘔吐惡心,噯氣吞酸;濕注肢體,則體重怠惰;舌苔白膩、脈緩,皆為濕鬱之象。

【方解】方中重用蒼術為君藥;以其苦溫性燥,最善除濕運脾。以厚樸為臣;行氣化濕,消脹除滿。佐以陳皮,理氣化滯。使以甘草,甘緩和中,調和諸藥;生薑、大棗調和脾胃。諸藥相合,可使濕濁得化。氣機調暢,脾胃複健,胃氣和降,則諸症自除。

【臨床應用】常用於脘腹脹滿,舌苔厚膩之證。陰虛氣滯,脾虛胃弱者,不宜應用。若證屬濕熱者,宜加黃連、黃芩;證屬寒濕者,宜加幹薑、草豆蔻;濕盛泄瀉者,宜加茯苓、澤瀉。可用於慢性胃炎、消化道功能紊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屬濕滯脾胃者。

【附方】不換金正氣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厚樸、藿香、甘草、半夏、蒼術、陳皮(去白)各等分。為散,每服6克,水1.5盞,生薑3片,棗子2枚,煎至八分,去滓,食前稍熱服。功能行氣化濕,和胃止嘔。主治癉疫時氣,霍亂吐瀉等。

柴平湯(《景嶽全書》)柴胡、人參、半夏、黃芩、甘草、陳皮、厚樸、蒼術。水煎服。功能和解少陽,祛濕和胃。主治濕瘧,一身盡痛,手足沉重,寒多熱少,脈濡。

【文獻摘要】方論:“濕淫於內,脾胃不能克製,有積飲病滿膈中滿者,此方主之。此濕土太過之證,經曰敦阜是也。蒼術味甘而燥,甘則入脾,燥則勝濕;厚樸味溫而苦,溫則益脾,苦則燥濕,故二物可以平敦阜之土。陳皮能泄氣,甘草能健脾,氣泄則無濕鬱之患,脾強則有製濕之能,一補一泄,又用藥之則也。是方也。惟濕土太過者能用之,若脾土不足及老弱,陰虛之人,皆非所宜也。”(《醫方考》)

藿香正氣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藿香15克、厚樸10克、陳皮10克、半夏曲10克、甘草12克、大腹皮10克、紫蘇10克、茯苓5克、白術10克、白芷10克、桔梗10克。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6克,水1杯,薑錢3片,棗1枚,每服6克,薑、棗煎湯送服,或作湯劑水煎服。

【功能】解表化濕,理氣和中。

【主治】外寒風寒,內傷濕滯證。霍亂吐瀉,惡寒發熱,頭痛,脘腹疼痛,舌苔白膩,以及山嵐瘴氣等。

【病理】風寒外束,衛陽被鬱,則惡寒發熱;濕濁內阻,脾胃不和,升降失常,則上吐下瀉,脘腹疼痛。治宜外散風寒,內化濕濁,兼以理氣和中之法。

【方解】方中藿香用量偏重,既取其辛溫而解在表之風寒,又以其芳香而化在裏之濕濁,且可辟穢和中,升清降濁,故本方以其為君藥;配以紫蘇、白芷辛香發散,助藿香外散風寒,兼可芳化濕濁;半夏曲、陳皮燥濕和胃,降逆止嘔,白術、茯苓健脾運濕,和中止瀉,厚樸、腹皮行氣化濕,暢中除滿,佶梗宣肺得膈,既益於解表,又助其化濕;生薑、大棗、甘草諧營衛而調藥和中,綜合全方,具有表裏雙解,化濕辟穢,升清降濁,理氣和中之功,能使風寒外散,濕濁內化,氣機通暢,脾胃調和,則寒熱吐瀉自愈。若感觸山嵐癉氣,以及水土不服者,亦可以此化濁辟穢,快氣和中而一並治之。

【臨床應用】常用於化濕和胃,而解表散寒之力略遜,若欲取汗應加蓋衣被。以惡寒發熱,上吐下瀉,舌苔白之證。濕熱霍亂則非本方所宜。此乃夏令常用方劑,對傷濕感寒,脾胃失和者最為適宜。若表邪偏重,寒熱無汗者可加香薷;兼氣滯脘腹脹痛者,可加木香、延胡索。適用於急性胃腸炎屬濕滯脾胃,外感風寒者。

【附方】六和湯(《醫方考》)砂仁3克,半夏、杏仁、人參、白術、藿香、扁豆、赤茯苓各6克,木瓜45克,厚樸3克,甘草2克。水煎服。功能健脾化濕,升清降濁。主治夏月飲食不調,濕傷脾胃。霍亂吐瀉,胸膈痞滿,舌苔白滑。

【文獻摘要】方論“凡受四時不正之氣,憎寒壯熱者,此方主之。風寒客於皮毛,理宜解表。四時不正之氣由彝而人,不在表而在裏,故不用大汗以解表,但用芬香利氣之品以主之。白芷、紫蘇、藿香、陳皮、腹皮、厚樸、桔梗,皆氣勝者也,故足以正不正之氣。白術、茯苓、半夏、甘草,則甘平之品耳,所以培養中氣,而樹中營之幟者也。”(《醫方考》)

實驗研究“藿香正氣丸(水)能抑製家兔離體十二指腸平滑肌的自發收縮,對水楊酸毒扁豆堿和氯化鋇所引起的離體平滑肌的緊張收縮,有顯著的解痙作用。對水楊酸毒扁豆堿所引起的狗及家兔在體腸管的痙攣有抑製作用;藿香正氣丸(水)與腎上腺素抑製腸管作用比較表明,其抑製作用並非通過興奮受體”。(《中成藥研究》1984年第5期第7頁)

藿香正氣膠囊和藿香正氣水藥理作用比較,結果表明:兩者藥效類似,都有抑製離體腸管收縮,抑製胃腸推進功能和體外抑菌作用。但正氣水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甲、乙型副傷寒杆菌,痢疾杆菌有明顯的抑製作用,含醇水無抑製細菌作用。藿香正氣膠囊溶液對金葡菌抑製明顯,對甲、乙型副傷寒杆菌、痢疾杆菌有抑製作用,但比藿香正氣水弱。(《中成藥》19卯年第4期第32頁)

“在劑型改革方麵,將此方製成藿香正氣軟膠囊,在工藝及配方輔料的選擇上,較好地解決了中藥複方成分複雜、有效成分易於損失的問題。使微小的顆粒高度分散,並有良好的流動性及較高的理化穩定性。劑型新穎,服用方便,較膠囊塑性強,劑量準確,對於兒童服用尤為方便。”(《中國科技成果大全》19卯年第20期第55頁)

二、清熱祛濕劑

清熱祛濕之劑,具有治療濕熱外感或內藏之病證功能,如暑濕、濕溫、黃疸、熱淋、痿痹,以及下焦濕熱等證。

茵陳蒿湯(《傷寒論》)

【組成】茵陳30克、梔子15克、大黃9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清熱、利濕、退黃。其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主治】濕熱黃疸。一身麵目俱黃,黃色鮮明、腹微滿,口中渴,小便不利,舌苔黃膩,脈沉數者。

【病理】濕熱黃疽,病由濕邪與瘀熱蘊結於裏所致。濕邪與瘀熱鬱蒸肌膚,則一身麵目俱黃;濕鬱不行,則小便不利而腹微滿;口渴、苔黃膩、脈滑數,皆為濕熱內鬱之象。

【方解】方中重用茵陳蒿為君;以其最善清利濕熱,退黃疸。以梔子為臣;通利三焦,導濕熱下行,引濕熱自小便出;以大黃為佐,瀉熱逐瘀,通利大便。三藥合用,使濕熱瘀滯下泄,黃疸自退。

【臨床應用】常用於清熱利濕退黃,乃治療陽黃佳方。其證舌苔黃膩,脈沉數。不論有無腹滿及大便秘結與否,均可用之。濕熱黃疸又有濕重於熱,與熱重於濕之別,若濕重者,加茯苓、澤瀉、豬苓;熱重者,加黃柏、龍膽草等;若脅痛者,可加柴胡、川棟。適用於急性黃疽型傳染性肝炎、膽囊炎、膽石症、鉤端螵旋體病等,屬濕熱內蘊而陽黃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