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七章 祛濕劑(一)(2 / 3)

【附方】梔子柏皮湯(《傷寒論》)梔子15克、甘草6克、黃柏9克。水煎服。功能清熱利濕。主治傷寒身熱發黃。

茵陳四逆湯(《張氏醫通》)茵陳蒿、炮薑各9克、附子、甘草各6克。水煎服。功能溫裏助陽,利濕退黃。主治陰黃。黃色晦暗,神倦食少,肢體逆冷,脈沉細無力者。

【文獻摘要】方論柯韻伯:“黃有不同,症在太陽之表,當汗而發之,故用麻黃連翹赤豆湯,為涼散法。症在太陽、陽明之間,當以寒勝之、用梔子柏皮湯,乃清火法。症在陽明之裏,當瀉之於內,故立本方,是逐穢法。茵陳能除熱邪留結,佐梶子以通水源,大黃以除胃熱,令瘀熱從小便而泄,腹滿自減,腸胃無傷,仍合引而竭之之義,亦陽明利水之奇法也。”(《傷寒來蘇集》)

實驗研究“茵陳蒿湯在臨床和動物實驗中,能明顯地引起膽囊收縮,具有利濕作用,還可使血清膽汁酸、膽脂質含量改變。而這三個單味生藥,除梔子略有縮膽囊作用外,餘均無明顯利膽效能。但當茵陳和大黃合用,即能利膽。梔子和大黃相配,呈輕度催膽作用,加入大黃是必要條件,似具起催膽效能的觸媒作用。故以茵陳蒿湯加減治療濕熱黃疸型肝炎等疾患時,若方中不用大黃會有損該湯的效能。”(《天津科技簡訊》1976年第1期)

臨床資料“用茵陳蒿湯加減治療傳染性肝炎有明顯黃疸者20例,黃痘消退最短者5日,最長者21日,平均為14天。服藥最少為11劑,最多為43劑,平均21劑。”(《上海中醫藥雜誌》1957年第8期第19頁)

“用大白鼠1次口服大量異硫氰酸——萘酯作為急性黃疸模型,研究茵陳蒿湯複方中的有效成分對肝損傷的防治效應。實驗結果表明:茵陳蒿湯能非常顯著地降低血清穀丙轉氨酶和穀草轉氨酶,對血清膽紅素的作用則較輕微。此外,山梔子的乙醇、正丁醇和三氯甲烷一甲醇三種溶劑的提取物,具有良好的降低血清膽紅素的作用。肝組織病理學觀察亦發現有一定的療效。茵陳蒿乙醇提取物加大黃沒有明顯效應,單味茵陳蒿加倍劑量亦未見明顯作用。(《中西醫藥結合雜誌》1985年第6期356~360頁)

三仁湯(《溫病條辨》)

【組成】杏仁15克、白蔻仁6克、薏苡仁18克、滑石181克、通草6克、竹葉6克、半夏10克、厚樸6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宣暢氣機,清熱利濕。

【主治】濕溫初起及暑溫夾濕,邪在氣分頭痛惡寒,身重疼痛,麵色淡黃,胸悶不饑,午後身熱,舌苔白不渴,脈弦細而濡等。

【病理】濕溫的病因,吳瑭認為是“長夏初秋,濕中生熱,即暑病之偏於濕者也。”其發病每與脾虛停濕有關,故濕溫初起,即見脾胃氣滯之證。薛生白曾說:“太陰內傷,濕飲停聚,客邪再至,內外相引,故病濕熱。”因此,濕溫初起,除頭痛惡寒,身重疼痛外,兼見胸悶不饑等濕阻氣機之症。其頭痛惡寒,身重疼痛,乃衛陽為濕邪阻遏之候,雖似傷寒,但脈弦細而濡,則非傷寒可知。濕為陰邪,濕遏熱伏,則午後身熱;舌苔白不渴,麵色淡黃,皆屬濕邪為病之象。綜合觀之,乃暑濕阻遏氣機,濕重熱輕之證。

【方解】方中以杏仁宣利上焦肺氣,蓋肺主一身之氣,氣化則濕亦化;白蔻仁芳香化濕,行氣寬中,薏苡仁甘淡性寒,滲利濕熱而健脾;加入滑石、通草、竹葉甘寒淡滲,增強利濕清熱之功;以半夏、厚樸行氣化濕,散結除痞。諸藥相合,三仁相伍,宣上暢中滲下,使氣暢濕行,暑解熱清,脾氣健旺,三焦通暢,諸症自除。

【臨床應用】常用於濕多熱少。以頭痛惡寒,身重疼痛,午後身熱,苔白不渴為證治要點。舌苔黃膩,熱重於濕者,不宜應用。濕溫初起,衛分症狀較著者,可加藿香、香薷;若寒熱往來者,可加青蒿、草果。痹證、淋證、水腫等屬濕熱者,均可加減用之。適用於腸傷寒,腎盂腎炎,布氏杆菌病以及關節炎等屬濕重於熱者。

【附方】藿樸夏苓湯(《醫原》)“藿樸夏苓三仁豆,豬澤化濕身熱神”藿香6克、厚樸3克、半夏屯5克、茯苓9克、杏仁9克、白蔻仁2克、薏苡仁12克、淡豆豉9克、豬苓屯5克、澤瀉4.5克。水煎服。主治濕溫初起、身熱惡寒,肢體倦怠、乏力,胸悶、口膩、舌苔薄白、脈濡緩、身熱長期不退者其效如神。

黃芩滑石湯(《溫病條辨》)“黃芩滑石苓皮腹,蔻仁通草豬苓全。”黃芩9克、滑石9克、茯苓皮9克、大腹皮9克、白蔻仁3克、通草3克、豬苓9克。水煎服。主治濕溫,發熱身疼,汗出熱解,繼而複熱,渴不多飲,或不渴,舌淡苔黃而滑,脈緩者。

【文獻摘要】方論“濕為陰邪,自長夏而來,其來有漸,且其性氤氳黏膩,非若寒邪之一汗而解,濕熱之一涼而退,故難速已,世醫不知其為濕溫,見其頭痛惡寒,身重疼痛也,以為傷寒而汗之,汗傷心陽,濕隨辛溫發表之劑蒸騰上逆,內蒙心竅則神昏,上蒙清竅則耳聾目瞑不言。見其中滿不饑,以為停滯而大下之,誤下傷陰,而重抑脾陽之升,脾氣轉陷,濕邪乘勢內潰,故洞泄。見其午後身熱,以為陰虛而用柔藥潤之,濕為膠滯陰邪,再加柔潤陰藥,二陰相合,同氣相求,遂有錮結而不可解之勢。唯以三仁湯輕開上焦肺氣,蓋肺主一身之氣,氣化則濕亦化也。”(《溫病條辨》)

臨床資料“用三仁湯加減治療腎盂腎炎15例,其中急性腎盂腎炎9例,慢性腎盂腎炎急性發作6例。症狀表現多有腰痛,尿急、尿頻、尿道熱痛,口幹不欲飲,胸悶不饑,或惡寒發熱,身重疼痛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尿蛋白、膿細胞及紅細胞。治療結果:痊愈者5例,臨床治愈者7例,好轉者3例。平均症狀消失時間為…4日,平均尿菌轉陰時間約26.6天,平均住院日為42.13日。”(《中醫雜誌》)1966年第5期第41頁)

“用三仁湯加減治療急性高山反應50例,臨床表現一般有發熱、煩躁、頭痛、失眠,胸悶倦怠、嘔惡、腹脹等濕熱表現。其中痊愈39例(服藥2劑主要症狀消失、顯效6例(服藥2劑主要症狀,大部分消失、有效2例(服藥4劑自覺症狀減輕);無效3例(服藥4劑,症狀未緩解。(《中醫雜誌》1988年第3期第51頁)

甘露消毒丹(又名普濟解毒丹隻《溫熱經緯》)

【組成】滑石15克、綿茵陳11克、黃芩10克、薄荷4克、連翹4克、白蔻4克、木通5克、貝母5克、射幹4克、藿香4克、石菖蒲6克。

【用法】生曬研末,每服9克,開水調下,或神曲糊丸,如彈子大,開水化服亦可。

【功能】利濕化濁,清熱解毒。

【主治】濕溫時疫。發熱倦怠,胸悶腹脹,肢酸咽腫,身目發黃,頤腫口渴,小便短赤,泄瀉淋濁等,舌苔淡白或厚膩或幹黃。並主水土不服。

【病理】濕溫、疫毒邪留氣分,濕熱並重之證。濕熱交蒸,則身熱肢酸倦怠;熱毒上攻,則咽頤腫痛而渴;熱為濕遏,不得發越,則鬱而為黃;濕熱下注,則小便短赤,甚或淋濁、泄瀉。觀其舌質不絳,舌苔或白或膩或黃,知邪仍在氣分,治宜利濕化濁,清熱解毒之法。

【方解】方中重用滑石、茵陳、黃芩三藥為君;其中滑石清熱利濕而解暑;茵陳清熱利濕而退黃;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三者相伍,清熱利濕,兩擅其長。以石菖蒲、藿香、白豆蔻、木通為臣;石菖蒲、藿香辟穢和中,宣濕濁之壅滯;白豆蔻芳香悅脾、令氣暢而濕行;木通清利濕熱,導濕熱從小便而去。熱毒上壅,咽頤腫痛,故佐以連翹、射幹、貝母、薄荷,解毒利咽,散結消腫。諸藥相合。重在清熱利濕,兼事芳化行氣,解毒利咽。使濕邪得去,毒熱得清,氣機調暢,諸症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