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應用】常用於夏令暑濕,王士雄譽之為“治濕溫時疫之主方”。以身熱肢酸,口渴尿赤,或咽痛身黃,舌苔白膩或微黃之證。若黃疸明顯者,宜加梔子、大黃;咽頤腫甚者,可加山豆根、板藍根等。適用於腸傷寒,黃疽型傳染性肝炎、膽囊炎、鉤端螵旋體病等屬濕熱並重者。
【文獻摘要】方論“此治濕溫時疫之主方也溫熱蒸騰,更加烈日之暑、爍石流金,人在氣交之中,口鼻吸受其氣,留而不去,乃成濕溫疫癘之病,而為發熱倦怠、胸悶腹滿,肢酸咽腫,斑疹身黃,頤腫口渴,溺赤便秘,吐瀉瘧痢,淋濁瘡蕩等證。但看病人舌苔淡白,或厚膩或幹黃者,是暑濕熱疫之邪,尚在氣分,悉以此丹治之立效。並主水土不服諸病。”(《溫病經緯》)
臨床資料“用本方治療26例小兒急性傳染性肝炎,均有黃疽,食欲不振,肝脾腫大等症狀,肝功能異常。以甘露消毒丹原方生藥粗末煎服。結果:黃疽指數增髙的9例均為2周內降至正常,穀丙轉氨酶升高的24例在3周內降至正常。”
蠶矢湯(《霍亂論》)
【組成】晚蠶沙15克、製半夏3克、生苡仁12克、大豆黃卷12克、川黃連9克、黃芩3克、通草3克、陳吳萸1克、焦山梔5克、木瓜9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清熱利濕,升清降濁。
【主治】濕熱內蘊,霍亂吐瀉。腹痛轉筋,口渴煩躁,舌苔黃厚而幹,脈濡數者。
【病理】脾主升清,胃主降濁,濕熱相幹,升降失常,清濁不分,故上吐下瀉,吐瀉傷津,筋脈失養,故轉筋掣痛;口渴煩躁,舌年苔黃厚而幹,脈濡數,皆由濕熱鬱伏所致。治宜清熱利濕,升清降獨。
【方解】方中以蠶沙為君,王士雄謂其“既引濁下趨,又能化濁使之歸清,”為治霍亂轉筋之主藥,配用木瓜,其性酸澀,“既於濕熱可疏,複於耗損可斂”,善能化濕和中,舒筋活絡,與蠶沙剕相伍,善治霍亂轉筋。大豆黃卷,化濕而升清;薏苡仁利濕而降濁,兼能舒筋。上四藥以祛濕為主,今熱勢亦盛,故配黃芩、黃連、焦梔清解熱邪,兼可燥濕。再加半夏降逆止嘔,通草滲利泄濁,疏通經絡。少用吳茱萸,既可助半夏降逆,與黃連配合更有降火止嘔之功。《本草綱目》更言“其性雖熱,而能引熱下行”。諸藥合用,使濕熱去,升降複,吐瀉止,轉筋除。常用於濕熱內蘊,證見上吐下瀉,腹痛轉筋,口渴煩躁,舌苔厚而幹,脈濡數,適用於消化係統感染性疾病,如急性腸胃炎、霍亂、痢疾等病;對風濕性關節炎,腓腸肌痙攣屬濕熱內蘊者,也可加減應用。
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車前子、山梔子、瞿麥、莨蓄、木通、滑石、大黃、甘草各500克。
【用法】為散,每服6~9克。亦可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擬量。
【功能】清熱瀉火,利水通淋。
【主治】濕熱下注。熱淋,血淋,小便渾赤,溺時澀痛,淋漓不暢,甚或癃閉不通,小腹急滿,口燥咽幹,舌苔黃膩,脈滑數。
【病理】濕熱蘊於下焦所致。濕熱結於膀胱,則溲時澀痛,淋瀝不暢,甚或癃閉不通,小腹急滿;邪熱內蘊,故口燥咽幹,苔黃脈數。治宜清熱通淋。
【方解】方中集木通、滑石、車前子、瞿麥、篇蓄諸利水通淋之品,清利濕熱。伍以山梔仁,清瀉三焦濕熱;大黃泄熱降火;燈芯導熱下行;甘草和藥緩急。各藥合用,共奏清熱瀉火,利水通淋之效。
【臨床應用】常用於濕熱下注、熱淋、血淋。症見尿頻赤澀刺痛,淋瀝不暢,甚至癃閉不通,小腹脹滿,口燥煙幹,舌紅苔黃,脈數實。適用於泌尿係感染,如急性腎盂腎炎、膀胱炎、尿道炎、急性前列腺炎、泌尿係結石(如腎結石、輸尿管結石),以及急性腎炎屬下焦濕熱實證者。
【附方】五淋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赤茯苓18克、當歸、甘草各15克、赤芍、山梔各60克,為細末,每服6克,水一盞,煎至八分,空心食前服。功用清熱涼血,利水通淋。主治膀胱有熱。血淋澀痛,或尿如豆汁,或溲如砂石。本方與八正散所治之證,均屬濕熱蘊結膀胱。重在清熱涼血,故以治血淋為主;八正散重在清熱利濕,故以治熱淋為主。
【文獻摘要】方論“此手足太陽,手少陽藥也。木通、燈草,清肺熱而降心火,肺為氣化之源,心為小腸之合也。車前清肝熱而通膀胱,肝脈絡於陰器,膀胱津液之府也。瞿麥、萵蓄降火通淋,此皆利濕而兼瀉熱者也。滑石利竅散結,梔子、大黃苦寒下行,此皆瀉熱而兼利濕者也。甘草合滑石為六一散,用梢者,取其徑達莖中,甘能緩痛也。雖治下焦而不專於治下,必三焦通利,水乃下行也。”(《醫方集解》)
二妙散(《丹溪心法》)
【組成】黃柏、蒼術各15克。
【用法】為散劑,各等分,每服3~5克;或為丸劑,亦可作湯劑水煎服。
【功能】清熱燥濕。
【主治】濕熱走注,筋骨疼痛,或濕熱下注,兩足痿軟無力,或足膝紅腫熱痛,或濕熱帶下,或下部濕瘡,小便短黃,舌苔黃膩,脈滑數。
【病理】濕熱下注所致。濕熱注於筋骨,則筋骨疼痛,著於下肢,則見足膝灼熱,紅腫疼痛;濕熱不攘,筋脈馳緩,則病痿證;若下注帶脈、前陰,則帶下渾濁味臭,或下部濕瘡;小便短黃,舌苔黃膩,皆為濕熱之象。故治宜清熱燥濕。
【方解】方中黃柏苦寒,寒以清熱,苦以燥濕,且偏入下焦;蒼術苦溫,善能燥濕;二藥相伍,合成清熱燥濕之效,使熱祛濕除,諸症自愈。
【臨床應用】常用於清熱燥濕痿痹之證,亦可用於濕熱下注之腳氣、帶下、濕瘡等。小便短赤、舌苔黃膩之症。濕多熱少者,不宜使用。適用於多種濕熱下注之證,應按病證的不同,適當加味用之。若濕熱痿證,可加豨薟草、木瓜、萆鳶等;若濕熱腳氣,宜加薏苡仁、木瓜、檳榔等;若下部濕瘡,可加赤小豆、土茯苓等,適用於關節炎、陰囊濕疹、陰道炎等屬濕熱者。
【附方】三妙丸(《醫學正傳》)“二妙蒼柏三妙膝”蒼術180克、黃柏120克、川牛膝60克。為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70丸,空心薑、鹽湯下。功能清熱燥濕。主治濕熱下注。兩腳麻木,或如火烙之熱。
四妙丸(《成方便讀》)“四妙苡米再相加”薏苡仁200克、蒼術120克、黃柏200克、懷牛膝120克。水泛小丸,每服6~9克,溫開水送下。功能清熱利濕。主治濕熱下注。兩足麻痿腫痛等症。
【文獻摘要】方論“濕性潤下,病則下體受之,故腰膝痛。然濕未嚐痛,積久而熱,濕熱相搏,然後痛。此方用蒼術以燥濕,黃柏以去熱,又黃柏有從治之妙,蒼術有健脾之功,一正一從,奇正之道也。”(《醫方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