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八章 祛濕劑(二)(1 / 3)

三、利水滲濕劑

五苓敢(《傷寒論》)

【組成】豬苓9克、澤瀉15克、白術9克、茯苓9克、桂枝6克。

【用法】為散劑,每服3~6克,或作湯劑水煎服。

【功能】利水滲濕,溫陽化氣。

【主治】外有表證,內停水濕。頭痛發熱,煩渴欲飲,或水人即吐,小便不利,舌苔白,脈浮;水濕內停。水腫,泄瀉,小便不利,以及霍亂吐瀉等證;痰飲。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眩,或短氣而咳者。

【病理】太陽表邪未解,內傳太陽之腑,以致膀胱氣化不利,遂成太陽經腑同病之蓄水證。表邪未盡,故仍見頭痛,發熱,脈浮;邪入膀胱,氣化不行,小便不利則為蓄水。水蓄下焦,氣不化津,水精不布,故煩渴欲飲;飲人之水,不得輸布,故水人即吐而成”水逆證”。總之,本方證是以水飲停蓄為患,故急應滲利蓄水,兼解外邪。

【方解】方中重用澤瀉為君;取其甘淡性寒,直達膀胱,利水滲濕。臣以茯苓、豬苓之淡滲,增強利水蠲飲之功。加白術健脾氣而運化水濕。更佐以桂枝一藥二用,既外解太陽之表,又內助膀胱氣化。五藥合方,則水行氣化,表解脾健,而蓄水留飲諸疾自除。

【臨床應用】常用於小便不利,舌苔白,脈浮或緩之證。濕熱者忌用。若水腫兼有表證者,可與越婢湯合用;水濕壅盛者,可與五皮散合用;泄瀉偏於熱者,須去桂枝,加車前子、木通適用於腎炎、肝硬化所引起的水腫,以及急性腸炎、尿瀦留、腦積水等,屬水濕內盛者。

【附方】四苓散(《明醫指掌》)白術、茯苓、豬苓、澤渾,水煎服。功能滲濕利水。主治內傷飲食有濕。小便赤少,大便溏泄。

茵陳五苓散(《金匱要略》)茵陳蒿末10克、五苓散5克。上二物合,先食飲方寸匕(約6克),日3服。功能利濕退黃。主治濕熱黃疸,濕重於熱,小便不利者。

(3)胃苓湯(《丹溪心法》)五苓散3克、平胃散3克。上合和,薑、棗煎,空心服。功能祛濕和胃主治夏秋之間,脾胃傷冷。水穀不分,泄瀉不止,以及水腫,腹脹,小便不利者。

四苓散即五苓散去桂枝,功專滲濕利水,隨證加味,可用於各種水濕內停,小便不利之證。胃苓湯係平胃散與五苓散合方,具有行氣利水,祛濕和胃作用,主要用於水濕內阻,腹脹,水腫,小便不利或大便泄瀉等證。茵陳五苓散即五苓散加入一倍茵陳,具有利濕清熱退黃作用,適用於黃疸病濕多熱少,小便不利者。

【文獻摘要】方論吳謙等:“是方也,乃太陽邪熱人府,水氣不化,膀胱表裏藥也。一治水逆,水人則吐;一治消渴,水人則消。二證皆小便不利,故均得而主之。然小便利者不可用,恐重傷津液也。由此可知五苓散非治水熱之專劑,乃治水熱小便不利之主方也。君澤瀉之鹹寒,鹹走水府,寒勝熱邪。佐二苓之淡滲,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並瀉水熱也。用白術之燥濕,健脾助土,為之堤防以製水也。用桂之辛濕,宣通陽氣,蒸化三焦以行水也。澤瀉得二苓下降,利水之功倍,小便利而水不蓄矣。白術須桂上升,通陽之效捷,氣騰津化渴自止也。”(《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

實驗研究“把五苓散注射到造成人工尿閉的動物身上,觀察利尿作用,所得結果,用仲景五苓散原量,利尿作用很強,用均等量,則利尿作用減低,顛倒藥量,則利尿作用更減低,這就說明五苓散用量的合理性。”(《嶽美中論醫集》1978年)

“五苓散對急性、慢性乙醇中毒及宿醉有預防和治療作用,五苓散能促進乙醇的氧化作用。該藥廣泛地參與水、電解質、脂肪、糖及蛋白質等方麵的代謝,對水、電解質代謝有調整作用,即能提高滲透壓的調定點。”(《中成藥研究》1986年第6期第24頁)

豬苓湯(《傷寒論》)

【組成】豬苓、茯苓、阿膠、滑石、澤瀉各9克。

【用法】水煎服,阿膠分二次烊化。

【功能】利水清熱養陰。

【主治】水熱互結。小便不利,發熱,口渴欲飲,或心煩不寐,或兼有咳嗽,嘔惡,下利。又治血淋,小便澀痛,點滴難出,小腹滿痛者。

【病理】傷寒之邪,傳人陽明或少陰,化而為熱,與水相搏,遂成水熱互結,邪熱傷陰,小便不利之證。水熱相搏,不得氣化,陰津不布,加之熱邪傷陰,故口渴欲飲;水熱互結,氣化不行,則小便不利;水濕下滲於大腸,故而不利,水氣上逆於肺,則為咳逆;中攻於胃,則為嘔逆;陰虛且邪熱上擾,則心煩不寐。此時急當利其小便以滲水濕,兼事清熱養陰之法治之。

【方解】方以二苓、澤瀉滲利小便;滑石清熱通淋,阿膠甘鹹,滋陰潤燥。五藥合方,滲利與清熱養陰並進,利水不傷陰,滋陰不斂邪,使水氣去,邪熱清,陰液複,諸症自解。但總以滲利為主,清熱養陰為輔。血淋而小便不利者,亦可用本方利水通淋,清熱止血。

【臨床應用】常用於小便不利,口渴、身熱、舌紅,脈細數之證,若內熱盛,陰津大虧者忌用。《傷寒論》中指出:“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複利其小便故也。”亦可用於熱淋、血淋屬濕重熱輕而兼陰虛者。若治熱淋,宜加梔子、車前子;血淋者,宜加白茅根、大薊、小薊。泌尿係感染、腎炎,小便不利兼陰虛有熱者可用本方。

【文獻摘要】方論趙羽皇曰:“仲景製豬苓一湯,以行陽明、少陰二經水熱。然其旨全在益陰,不專利水。蓋傷寒在表,最忌亡陽,而裏虛又患亡陰。亡陰者,亡腎中之陰與胃家之津液也。故陰虛之人,不但大便不可輕動,即小水亦忌下通,倘陰虛過於滲利,津液不致耗竭乎?方中阿膠養陰,生新去瘀,於腎中利水,即於腎中養陰。滑石甘滑而寒,於胃中去熱,亦於胃中養陰。佐以二苓之淡滲者行之,既疏濁熱,而又不留其瘀壅,亦潤真陰,而不苦其枯燥,源清而流有不清者乎?顧太陽利水用五苓者,以太陽職司寒水,故急加桂以溫之,是暖腎以行水也。陽明、少陰之用豬苓,以二經兩關津液,特用阿膠、滑石以潤之,是滋養無形以行有形也。利水雖同,寒溫迥別,惟明者知之。”(《古今名醫方論》)

臨床資料“用豬苓湯治療流行性出血熱休克期13例,與西藥治療的同期患者12例對照,豬苓湯的療效優於對照組。13例患者中11例在休克期前階段給藥,有9例未進人休克期後階段,2例進入休克期後階段。另2例先經西藥治療,因治療棘手,在進人休克期後階段後改用豬苓湯治療。結果無1例死亡。對照組12例中,有3例死亡。在治療中,觀察兩組病人的反複休克次數、出入水量和血壓變化以及擴容效果(通過血鈉、血紅蛋白的測定),證明豬苓湯優於對照組。”(《中醫雜誌》1982年第6期第34頁)

四、溫化水濕劑

苓桂術甘湯(《金膣要咯》)

【組成】茯苓12克、桂枝9克、白術6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溫化痰飲,健脾利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