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應用】常用於熱痰,以咳嗽痰稠色黃,苔黃,脈數之證。若肺熱較盛,見有身熱口渴者,可加石膏、知母;痰多氣急者,可加魚腥草、桑白皮等。肺炎、支氣管炎見有痰稠色黃、證屬痰熱者,可加減治之。
【文獻摘要】方論汪昂:“此手足太陰之藥,治痰火之通劑也。氣能發火,火能役痰,半夏、南星以燥濕氣,黃芩、瓜蔞以平熱氣,陳皮以順裏氣,杏仁以降逆氣,枳實以破積氣,茯苓以行水氣。水濕火熱,皆生痰之本也。蓋氣之亢則為火,火退則還為正氣安其位矣,故化痰必以清氣為先也。”(《醫方集解》)
小陷胸湯(《傷寒論》)
【組成】瓜蔞實30克、黃連6克、半夏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清熱化痰,寬胸散結。
【主治】痰熱互結。胸脘痞悶,按之則痛,或咳痰黃稠,舌苔黃膩,脈滑數。
【病理】傷寒表證誤下,邪熱內陷,痰熱結於心下的“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痰熱內結,氣鬱不通,故胸脘痞悶,按之則痛。治宜清熱滌痰,理氣散結。
【方解】方中以瓜蔞實為君,清熱化痰,通胸膈之痹,以黃連為臣,瀉熱降火,除心下之痞;以半夏降逆消痞,除心下之結,與黃連合用,一辛一苦,辛開苦降,得瓜蔞實,則清熱滌痰,其散結開痞之功益著。藥僅三味,配伍精當,誠乃痰熱互結,胸脘痞痛之良劑。由於本方善能清熱化痰,寬胸散結,故亦可用於熱痰咳嗽,痰稠色黃,胸膈不快之症。
【臨床應用】常用於痰熱互結的著名方劑。以胸脘痞悶,按之則痛,舌苔黃膩,脈滑數之證。若兼脅肋疼痛者,可加鬱金。
柴胡;痰稠難咳者,可加膽南星、川貝母。急慢性胃炎、胸膜炎、胸膜粘連、急性支氣管炎、肋間神經痛等屬痰熱者,均可加味用之。
【附方】柴胡陷胸湯(《通俗傷寒論》)柴胡3克、薑半夏9克、小川連1.5克、苦桔梗3克、黃芩毛5克、瓜蔞仁15克、小枳實45克、生薑汁4滴,水煎服。功能清熱化痰,寬胸開膈,和解少陽。主治少陽證具,胸膈痞滿,按之痛,口苦苔黃,脈弦而數。
【文獻摘要】方論程扶生:“此熱結未深者在心下,不若大結胸之高在心上;按之痛,比手不可近為輕,脈之浮滑,又緩於沉緊。但痰飲素盛挾熱邪而內結,所以脈見浮滑也。以半夏之辛散之,黃連之苦瀉之,瓜蔞之苦潤滌之,所以除熱散結於胸中也。先煮瓜蔞,分溫三服,皆以緩治上之法。”(《名醫方論》)
滾痰丸(《丹溪心法附餘》引王隱君方)
【組成】大黃、片黃芩各240克,沉香15克,青礞石30克。
【用法】水泛小丸,每服5~9克,日1~2次,溫開水送下。
【功能】瀉火逐痰。
【主治】實熱老痰。發為癲狂驚悸,或怔忡昏迷,或咳喘痰稠,或胸脘痞悶,或眩暈耳鳴,或繞項結核,或口眼蠕動,或不寐,或夢寐奇怪之狀,或骨節卒痛難以名狀,或噎息煩悶,大便秘結,舌苔黃厚,脈滑數有力。
【病理】實熱老痰為病。實熱老痰,久積不去,變幻多端。上蒙清竅,則發為癲狂昏迷;擾動心神,則發為怔忡驚悸,夢寐奇怪之狀,內蘊於肺,則咳嗽痰稠,胸脘痞痛,甚則噎息煩悶;留於經絡、關節,則口眼蠕動,或骨節卒痛,或繞頸結核等。
【方解】方中以硝煆礞石為君,取其燥悍重墜之性,善能攻逐陳積伏匿之老痰;以大黃之苦寒,蕩滌實熱,開痰火下行之路為臣;佐以黃芩苦寒瀉火,善清上焦氣分之熱;複以沉香速降下氣,亦為治痰必先順氣之理。四藥相合,下行攻逐之力較猛,為攻墜實熱老痰之峻劑。
【臨床應用】常用於實熱頑痰,以舌苔黃厚,脈滑數有力之證。因本方藥力較峻,凡中氣不足、脾腎陽虛、孕婦等,皆應慎用。精神分裂症、癍癇、神經官能症等屬痰火內閉者,均可應用。
【文獻摘要】方論吳謙等:“治痰者。以清火為主,實者利之,虛者化之;治飲者,以燥濕為主,實者逐之,虛者溫之,所以古人治飲有濕補之法,而治痰則無之也。王隱君製礞石滾痰丸治老痰一方,用黃芩清胸中無形諸熱,大黃瀉腸胃有質實火,此治痰必須清火也。以礞石之燥悍,此治痰必須除濕也。以沉香之速降,此治痰必須利氣也。二黃得礞石、沉香則能迅掃直攻老痰巢穴,濁膩之垢而不少留,滾痰之所由名也。若陽氣不盛,痰飲兼作,又非此方所宜。”(《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
三、潤燥化痰劑
貝母瓜蔞散(《醫學心悟》)
【組成】貝母5克,瓜蔞3克,花粉、茯苓、桔梗、橘紅各2,5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潤肺清熱,理氣化痰。
【主治】肺燥有痰。咳痰不爽,澀而難出,咽喉幹燥等。
【病理】燥痰,以咳嗽痰稠,澀而難出為主要特征。蓋肺為嬌髒,喜清肅而不耐寒熱,肺燥陰虛,水精不布,液鬱成痰。然其性燥,故雖咳嗽有痰,卻咳之不爽,涅而難出。治當潤其燥,清其熱,化其痰。
【方解】方中以貝母為君,取其清熱潤肺,化痰止咳,開痰氣之鬱結,以瓜蔞為臣,清熱潤燥,理氣滌痰,通胸膈之痹塞。天花粉清熱化痰,且可生津潤燥;茯苓健脾利濕,以杜生痰之源;橘紅理氣化痰,使氣順痰消;桔梗宣利肺氣,俾肺金宣降有權。如此組方,則肺燥得潤而痰自化,清肅有權而咳逆自止。
【臨床應用】常用於潤燥化痰,以咳痰難出,咽喉幹燥,苔白而幹之證。對於虛火上炎及溫燥傷肺之咳嗽,則非所宜。肺結核、肺炎等見有燥痰證,可以加減治之。
【文獻摘要】方論“大抵痰以燥濕為分濕痰滑而易出,多生於脾,脾實則消之,二陳湯,甚則滾痰丸;脾虛則補之,六君子湯、兼寒、兼熱,隨證加藥。燥痰澀而難出,多生於肺,肺燥則潤之,貝母瓜蔞散。醫學心悟。
四、溫化寒痰劑
苓甘五味薑辛湯(《金匱要略》)
【組成】茯苓12克、甘草6克、幹薑9克、五味子6克、細辛6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溫肺化飲。
【主治】寒飲內蓄,咳嗽痰多,清稀色白,胸膈不快,舌苔白滑,脈弦滑等。
【病理】寒飲,乃由陽虛陰盛,水飲內停所致。脾陽不足,寒從中生,運化失司,則停濕而成飲,複因肺寒,津失敷布,則液聚而為痰飲。進而肺失清肅,宣降違和,而致咳嗽氣逆。痰多清稀,胸膈不快。治當溫中化痰。
【方解】方中以幹薑為君,取其辛熱之性,既溫肺散寒以化第飲,又溫運脾陽以祛濕。細辛為臣,以之辛散,濕肺散寒,助幹薑千散其凝聚之飲,以茯苓之甘淡,健脾滲濕,一以化既聚之痰,一以杜生痰之源。佐以五味子斂肺氣而止咳,與細辛相伍,一散一收,散不傷正,收不留邪。使以甘草和中,調和諸藥。綜觀全方,1開合相濟,溫散並行,使寒邪得去,痰飲得消。藥雖五味,配伍嚴剎謹,實為溫肺化飲之良劑。若痰多欲嘔者,加半夏降逆止嘔,燥濕化痰;若兼衝氣上逆者,宜加桂枝溫中降逆;若咳甚顏麵虛浮者,宜加杏仁宣利肺氣而止咳。
【臨床應用】常用於寒痰。以咳嗽痰稀色白,舌苔白滑為證治要點。若痰多欲嘔者,加半夏;兼衝氣上逆者,加桂枝;咳甚顏麵虛浮者,加杏仁。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屬寒飲而咳痰清稀者可用本方。
【附方】冷哮丸(《張氏醫通》)麻黃、川烏、細辛、蜀椒、白礬、牙皂、半夏曲、陳膽星、杏仁、甘草各30克,紫菀茸、款冬花各60克共為細末,薑汁調神曲末打糊為丸,每遇發時,臨臥生薑泡服6克,羸者3克,早晚各1次。更以三建膏貼肺俞穴中。服後時吐頑痰,胸膈自寬。服此數日後,以補脾肺藥調之,候發如前。再服。同時以三建裔貼肺俞穴尤良。功能散寒滌痰。主治背受寒邪,遇冷即發喘嗽,胸膈痞滿,倚息不得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