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九章 祛痰劑(3 / 3)

【文獻摘要】方論“服前湯(桂苓五味甘草湯)已,衝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下焦衝逆之氣即伏,而肺中伏匿之寒飲續出也,故去桂枝之辛而導氣,加幹薑、細辛之辛而人肺者,合茯苓、五味、甘草,消飲驅寒,以泄滿止咳也。”(《金匱要略心典》)

三子養親湯(《韓氏醫通》)

【組成】白芥子6克、萊菔子9克、蘇子9克。

【用法】三藥搗碎,用紗布包裹,煎湯頻服。

【功能】降氣快膈,化痰消食。

【主治】痰壅氣滯,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難消,舌苔白膩,脈滑等。

【病理】老人氣實痰盛之證。因年老中虛,運化失常,每致停食生濕,濕聚成痰,痰壅氣滯,肺失肅降,故見咳嗽喘逆,痰多胸悶,食少脘痞等症。治宜順氣降逆,消食化痰。

【方解】方中白芥子濕肺利氣,快膈消痰,蘇子降氣行痰,止咳平喘,萊菔子消食導滯,行氣祛痰。三藥均能行氣,皆屬治痰理氣之常用藥,合而用之,可使氣順痰消,食積得化,咳喘得平。

【臨床應用】常用於痰壅氣滯。症見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難消,苔白膩,脈滑。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等見有咳嗽氣喘,痰多食少者,均可加減用之。

【文獻摘要】方論張秉成:“夫痰之生也,或因津液所化,或由水飲所成。然亦有因食而化者,皆由脾運失常,以致所食之物不化精微而化為痰。然痰壅則氣滯,氣滯則肺氣失下行之令,於是為咳嗽,為喘逆等證矣。病因食積而起,故方中以萊菔子消食行痰;痰壅則氣滯,以蘇子降氣行痰;氣滯則膈塞,白芥子暢膈行痰,三者皆治痰之藥。而又能於治痰之中各逗其長。食消氣順,喘咳自寧,而諸症自愈矣。又在用者之得宜耳。”(《成方便讀》)

五、治風化痰劑

半夏白術天麻湯(《醫學心悟》)

【組成】半夏9克,白術5克,天麻、茯苓各6克,甘草4克,橘紅6克。

【用法】生薑1片,大棗2枚,水煎服。

【功能】燥濕化痰,平肝熄風。

【主治】風痰上擾。眩暈頭痛,胸悶嘔惡,舌苔白膩,脈弦滑等。

【病理】風痰眩暈,以頭重嘔惡,舌苔白膩為辨證要點。其病緣於脾濕生痰,並肝風內動所致。痰濁蒙蔽清陽,風痰上擾清空,故眩暈而頭重痛,痰氣交阻,濁陰不降,故胸悶嘔惡。治宜化痰熄風,兼以健脾祛濕。

【方解】方中以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以天麻化痰熄風,而止頭眩,二者合用,為治風痰眩暈頭痛之要藥,李杲雲:“足太陰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療,眼黑頭旋,風虛內作,非天麻不能除”,故本方以此二味為君藥。以白術為臣,健脾燥濕,與半夏、天麻配伍,祛濕化痰,止眩之功益佳。佐以茯苓健脾滲濕,與白術相合,尤能治痰之本;橘紅理氣化痰;薑棗調和脾胃。使以甘草和中而調藥性。諸藥相伍,使風熄痰消,眩暈自愈。

【臨床應用】常用於風痰眩暈,以眩暈,嘔惡,舌苔白膩之證。對於肝腎陰虛,氣血不足所致之眩暈,不宜應用。若濕痰偏盛,舌苔白滑者,加澤瀉、桂枝;若肝陽偏亢者,加鉤藤、代赭石。耳源性眩暈、神經性眩暈屬風痰而見上述證候者,均可隨證加減用之。

【文獻摘要】方論“眩,謂眼黑,暈者,頭旋也,古稱頭旋眼花是也。其中有肝火內動者,經雲,諸風掉眩,皆屬肝木是也。逍遙散主之,有濕痰壅遏者,書雲,頭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白術天麻湯主之。有氣虛挾痰者,書曰,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則上重下輕也,六君子湯主之。亦有腎水不足,虛火上炎者,六味湯。亦有命門火衰,真陽上泛者,八味湯。此治眩之大法也。”(《醫學心悟》)

定癰丸(《醫學心悟》)

【組成】川貝母、天麻、茯苓、半夏、茯神各30克,膽南星15克、甘草15克、石菖蒲15克、全蠍15克、琥珀15克、燈心草15克、遠誌20克、丹參60克、麥冬60克、陳皮20克、辰砂9克、僵蠶15克。

【用法】共為細末,用甘草120克熬裔,加竹瀝100毫升、薑汁50毫升,和勻調藥為小丸,每服6克,早晚各一次,溫開水送下。

【功能】滌痰熄風。

【主治】痰熱內擾。男女小兒癇證,忽然發作,眩仆倒地,不省高下,甚則瘈瘀抽掣,目斜口歪,痰涎直流,叫喊作聲。亦可用於癲狂。

【病理】癇證之由,每由痰涎內結,情誌失調,或飲食不節,勞力過度,肝風挾瘐上逆,壅閉經絡,阻塞清竅,以致突然發作。常以滌痰熄風之法治之。

【方解】方中以竹瀝善能清熱滑痰,鎮驚利竅,“治痰迷大熱,風痙癲狂”。配薑汁,用其溫開以助化痰利竅。以膽星功專清火化痰,鎮驚定癇,主治一切中風、風癇、驚風。以半夏、陳皮、貝母、茯苓、麥冬祛痰降逆,兼防傷陰;丹參、菖蒲開瘀利竅;全蠍、僵蠶熄風止痙,天麻化痰熄風;辰砂、琥珀、遠誌、燈心草、獲神鎮驚寧神,以助解痙定癇之功。甘草和調諸藥,共奏豁痰宣窮,熄風定癇之效。

【臨床應用】常用於癰證發作之時,證屬痰熱者為宜,以舌苔白膩微黃,或脈滑略數之證。若大便秘結者,可加大黃、芒硝;抽搐不止者,可加鉤藤、羚羊角;《醫學心悟》一書在定癇丸之後,附有河車丸一方,並曰:“既愈之後,則用河車丸以斷其後”。

【附方】河車丸紫河車、茯苓、茯神、遠誌、人參、丹參,煉蜜為丸,每丸9克,每早開水送服1丸。

【文獻摘要】方論程國彭:“癇者,忽然發作,眩仆倒地,不省高下,甚則瘈瘋抽掣,目斜、口蝸,痰涎直流,叫喊作畜聲。醫家聽其五聲,分為五髒,犬吠者,肺也;羊嘶者,肝也;馬鳴者,心也;牛吼者,脾也;豬叫者,腎也。雖有五髒之殊,而為痰涎則一,定癇丸主之。”(《醫學心悟》)

止嗽散(《醫學心悟》)

【組成】桔梗、荊芥、白前各1000克,紫菀、百部、甘草375克,陳皮500克。

【用法】共為末,每服6克,溫開水或薑湯送下。亦可做湯劑,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減。

【功能】止咳化痰,疏表宣肺。

【主治】風邪犯肺,咳嗽咽癢,或微有惡寒發熱,舌苔薄論白等。

【病理】外感咳嗽,經服解表宣肺藥後而咳仍不止者。風邪犯肺,肺失清肅,雖經發散,其邪未盡,故仍咳嗽,此時外邪十去八九,而肺氣失於宣降,治之之法,重在理肺止咳,微加疏散之品。

【方解】方中的紫菀、白前、百部止咳化痰,治咳嗽不分久新,皆可取效;以桔梗,橘紅宣肺降氣,止咳消痰;荊芥祛風解表,甘草調和諸藥,二者與桔梗配合,更能清利咽喉。諸藥合用,“溫潤和平,不寒不熱,既無攻擊過當之虞,大有啟門驅賊之勢。是以客邪易散,肺氣安寧”。運用得宜,可用於諸般咳嗽。

【臨床應用】常用於風邪犯肺。症見咳嗽咽癢,微有惡寒發熱,舌苔薄白等。

可用於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氣管炎而見有咳嗽咽癢等風邪犯肺者。

【文獻摘要】方論程國彭:“藥不貴險峻,惟期中病而已,此方係予苦心揣摩而得也。蓋肺體屬金,畏火者也,過熱則咳;金性剛燥,惡冷者也,過寒亦咳。且肺為嬌髒,攻擊之劑既不任受,而外主皮毛,最易受邪,不行表散則邪氣留連而不解。經曰:微寒微咳,寒之盛也,若小寇然,啟門逐之即去矣。本方溫潤和平,不寒不勢,既無攻擊過當之虞,大有啟門逐賊之勢,是以客邪易散,肺氣安寧,宜其投之有效歟!”(《醫學心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