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應用】常用於濕熱食積之重者,以脘腹脹痛、便秘或下痢的裏急後重,舌苔黃膩,脈沉實之證。細菌性痢疾,急慢性,膽囊炎、急性胃腸炎等屬濕熱食積者,可加減用之。
【文獻摘要】方論“濕熱在三焦氣分,木香、香附近行氣工之藥,能通三焦,解六鬱,陳皮理上焦肺氣,青皮平下焦肝氣,枳殼寬腸以利氣,而黑醜、檳榔又下氣之最速者也,氣行則無痞滿豸後重之患矣,瘧、痢,由於濕熱鬱結,氣血不和,黃柏、黃連燥濕之藥,三棱、莪術能破血中氣滯,大黃、芒硝血分之藥,能除血中伏熱,通行積滯,並為摧堅化痞之峻品。濕熱積滯去,則二便調而三焦通泰矣。蓋宿垢不淨,清陽終不得升,故必假此以推蕩之,亦通因通用之意,然非枳實,不可輕投。”(《醫方集解》)
枳術丸(《脾胃論》引張元索方)
【組成】原方同為極細末,荷葉裹燒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多用白湯下,無時。現代用法共研細末,水泛為丸,每服6~9克,溫水送服。
【功能】健脾消痞。
【主治】脾虛氣滯,飲食停聚,胸脘痞滿,不思飲食。
【病理】由於脾胃虛弱,飲食氣滯所致的脾虛不運,食阻氣機,故不思飲食,胸脘痞滿。治宜補脾行氣以消食積。
【方解】方中以白術為君,重在健脾祛濕,以助脾之運化;以枳實為臣,下氣化滯,消痞除滿。白術用量重於枳實一倍,意在以補為主,乃補重於消,寓消於補之中,“本意不取其食速化,但令人胃氣強不複傷也”。更以荷葉燒飯為丸,取其養脾胃而升清,以助白術健脾益胃之功。荷葉與枳實相伍,一升清,一降濁,脾胃調和,使脾健積消。氣調胃和,痞滿得除,飲食如常。
【臨床應用】常用於消化不良、胃下垂、胃腸神經官能症、慢性胃炎等證屬脾虛氣滯者,均可加減用之。
【附方】曲蘖枳術丸即枳術湯加炒神曲、炒麥蘖。功能健脾消食。主治飲食太過,致小腹滿悶不快。
橘半枳術丸即枳術丸加橘皮、半夏。功能健脾化痰;理氣消痞。主治飲食傷脾,停積痰飲,心胸痞悶。
香砂枳術丸即枳術丸方加木香、砂仁。上藥為末,荷葉煨,陳米飯為丸,如椒目大,白滾湯送下3錢。功能健脾行氣。主治脾虛食少,或宿食不消,胸脘痞悶。
【文獻摘要】方論吳崑:“健脾消痞,此方主之。一消一補,調養之方也。故用白術以補脾,枳實以消痞,燒飯取其香以益胃,荷葉取其仰以象震。象震者,欲其升生甲膽之少陽也。此易老一時之方,乃東垣末年之悟,孰謂立方之旨易聞耶!”(《醫方考》)
(之)臨床資料用枳術丸治療2例食積證,其中1例大便泄瀉,1例大便幹結,症狀雖異,但病因相同,故用一法,均獲療效。並指出傷食泄瀉用枳實。符合《內經》中“通因通用”的原則。(《中醫雜誌》1959年第9期)
健脾丸(《證治準繩》)
【組成】人參45克、白術75克、白茯苓60克、甘草22克、木香22克、砂仁30克、麥芽30克、黃連22克、神曲30克、山藥30克、肉豆蔻30克、陳皮30克、山楂30克。
【用法】糊丸或水泛小丸,每服6~9克,溫開水送下,日2次。
【功能】健脾和胃,消食止瀉。
【主治】脾胃虛弱,飲食內停。食少難消,脘腹痞悶,大便義溏薄,苔膩微黃,脈象虛弱。
【病理】脾胃虛弱,食積化熱之證。脾胃虛弱,運化無力,則食少難消;食滯於中,阻礙氣機,則脘腹痞滿;脾虛生濕,濕邪1下注,則大便溏薄;食積化熱,故苔膩微黃。治宜健脾消食,兼以@清熱。
【方解】方中以四君子湯補氣健脾,其中白術、茯苓用量偏多,意在著重補脾滲濕而止瀉。佐以山藥、肉蔻助其健脾止瀉之力;山楂、神曲、麥芽消食化滯;木香、砂仁、陳皮理氣和胃;黃連清熱燥濕。諸藥相合,使食積得消,脾運得健,胃氣得和,濕熱得清。方中健脾之藥居多,且食積消脾自健,故以“健脾”名之。
【臨床應用】常用於脾虛食停,兼有濕熱之證。以脘腹痞悶,食少難消,大便溏薄,苔膩微黃,脈虛之證。若脾虛食滯兼寒者,去黃連,加幹薑;濕甚者,可加車前子、澤瀉。慢性胃炎、慢性腸炎、消化不良等屬脾虛食滯者,可加減使用。
【附方】資生丸白術、人參、薏苡仁、白茯苓、山楂肉、橘紅、川黃連、白豆蔻仁、澤瀉、桔梗、藿香葉、甘草、白扁豆、蓮肉、懷山藥、芡實、麥芽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6克,每服1丸,用麵湯或清米湯、橘皮湯、炒砂仁湯嚼化下。忌桃李雀蛤生冷。功能健脾開胃,消食止瀉。主治妊娠三月,陽明脈衰,或胎元不固。又治脾虛失運,不思飲食,嘔吐泄瀉,小兒疰夏。
【文獻摘要】方論汪昂:“脾胃者倉稟之官,胃虛則不能容受,故不嗜食;脾虛則不能運化,故有積滯以然者,由氣虛也。參術補氣,陳皮利氣,氣運則脾健而胃強矣,山楂消肉食,麥芽消穀食,戊己不足,故以二藥助之使化。枳實力猛能消積化痞,佐以參、術,則為功更捷,而又不傷氣也。夫脾胃受傷,則須補益;飲食難化,則宜消導。合斯二者,所以健脾也。”(《醫方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