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資料“試用健脾丸化裁加減,治療胃下垂1例,效果較好。複查胃腸鋇餐提示正常。治療中,先以湯劑連服3月餘,續服,人參健脾丸,,直至無明顯自覺症狀時停藥。服用湯劑期間,共改方3次,均以《證治準繩》所載健脾丸加減化裁。第1次處方,去肉豆蔻,加枳殼連服13劑。第2次處方,改神曲為穀芽,連服22劑。第3次處方,去黃連、神曲、肉豆蔻,加炙黃芪、扁豆、炒穀芽、枳殼、紅棗、生薑。”(《武漢醫學院學報》1979年第1期)
二、消痞化積劑
枳實消痞丸(《蘭室秘藏》)
【組成】枳實15克、人參9克、白術6克、茯苓6克、炙甘草6克、半夏9克、幹薑3克、黃連15克、厚樸12克、麥芽6克。
【用法】水泛小丸或糊丸,每服6~9克,溫開水送下。日2次。亦可水煎服。
【功能】消痞除滿,健脾和胃。
【主治】脾虛氣滯,寒熱互結。心下痞滿,不欲飲食,倦怠乏力,大便不調。
【病理】虛實相兼,寒熱錯雜,熱重於寒,實多虛少之痞滿。常因脾胃素虛,升降失司,寒熱互結,氣壅濕滯。治宜行氣健脾,調解寒熱。
【方解】方中以枳實行氣消痞為君,以厚樸行氣除滿為臣,二者合用,以加強消痞除滿之效。黃連清熱燥濕而除痞,半夏曲辛溫散結和胃,又少佐千薑溫中祛寒,三味相伍,辛開苦降之力尤佳,共助枳、樸行氣開痞之功。素質脾虛,故用人參以扶正健脾;白術、茯苓以健脾祛濕;以麥芽消食和胃;以甘草和藥益脾。綜觀全方,有消有補,有寒有熱,共奏消痞祛積,健脾和胃之效。
【臨床應用】常用於脾虛氣滯,寒熱互結之心下痞滿,以心下痞滿,食少倦怠,苔膩微黃之證。若偏寒者,應減黃連用量,加重幹薑,或再加高良薑、肉桂等;脾虛甚者,應重用人參、白術;腹脹甚者,可酌加陳皮、木香等。慢性胃炎、慢性支氣管炎、胃腸神經官能症等,屬脾虛氣滯,寒熱錯雜者,均可用之。
【文獻摘要】方論張秉成:“夫滿而不痛者為痞,痞屬無形之邪,自外而人,客於胸胃之間,未經有形之痰血飲食互結,僅與正氣搏聚一處為患。故以黃連、幹薑並用,一辛一苦,一散一降,則無論寒熱之邪,皆可開泄,二味實為治痞之主藥。然痞結於中,則氣壅濕聚,必漸至痰食交阻,故以枳實破氣,厚樸散濕,麥芽化食,半夏行痰,自無膠固難愈之勢。但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必以四君子坐鎮中州,怯邪扶正。並駕其驅。故此方無論虛實之痞,皆可治之。用蒸餅糊丸者,以穀氣助脾胃之蒸化耳。”(《成方便讀》)
鱉甲煎丸(《金匱要略》)
【組成】鱉甲、赤硝各36克,射幹、黃芩、鼠婦、幹薑、大黃、桂枝、石韋、厚樸、紫葳各9克,葶藶子3克,阿膠9克,蜂房12克,赤芍、丹皮、廑蟲各15克。柴胡18克,瞿麥6克,蜣螂18克,桃仁6克,半夏3克,人參3克。
【用法】取灶下灰750克,黃酒5000克,浸灰內濾過取汁,煎鱉甲成膠狀,其餘22味共為細末,將鱉甲膠放人,煉蜜中和勻為小丸,每服3克。每日3次。
【功能】行氣活血,祛濕化痰,輕堅消癥。
【主治】瘧疾日久不愈,脅下痞鞭成塊,結成瘧母。以及癥積結於脅下,推之不移,腹中疼痛,肌肉消瘦,飲食減少,時有寒熱,女子月經閉止等。
【病理】瘧母結於脅下,腹中癥瘕。瘧母之成,每因瘧邪日久踞少陽,正氣日衰,氣血運行不暢,寒熱痰濕之邪與氣血搏結,聚而成形,留於脅下所致。癥瘕一病,亦屬氣滯血凝。
【方解】方中鱉甲膠為君藥;取鱉甲入肝軟堅化癥,灶下灰消癥祛積,清酒活血通經,三者混為一體,共奏活血化瘀,軟堅消癥之效。複以赤硝、大黃、廑蟲、蜣螂、鼠婦攻逐之品,以助破血消癥之力。餘者,柴胡、黃芩、白芍和少陽而調肝氣;厚樸、烏扇、射幹、葶藶子、半夏行鬱氣而消痰癖;幹薑、桂枝溫中,與黃芩相伍,辛開苦降而調解寒熱;人參、阿膠補氣養血而扶正氣;桃仁、牡丹、紫葳、蜂房活血化瘀而去幹血;以瞿麥、石韋利水祛濕。綜合諸藥,乃攻補兼施,寒熱並用之劑,對於瘧母內結,癥瘕積聚,實有攻邪不傷正,氣暢血行,癥積內消之功。
【臨床應用】常用於消癥化結之名方。以脅下癖塊,觸之硬痛,推之不移,舌黯無華,脈弦細之證。由於本方長於消癥散結,扶正之力不足,若癥結而正氣虛甚者毋用。常用於治療肝硬化、肝脾腫大、肝癌等病。
【文獻摘要】方論徐忠可:“藥用鱉甲煎者,鱉甲入肝,除邪養正,合煆灶灰所浸酒去瘕,故以為君。小柴胡、桂枝湯、大承氣湯為三陽主藥,故以為臣。但甘草嫌柔緩而減藥力,枳實嫌破氣而直下,故去之。外加幹薑、阿膠,助人參、白術養正為佐。瘕必假血依痰。故以四蟲、桃仁合半夏消血化痰。凡積必由氣結氣利而積消,故以烏扇、射幹、葶藶利肺氣,合石韋、瞿麥清氣熱,而化氣散結。血因邪聚則熱,故以牡丹、紫葳去血中伏火,膈中實熱為使。”(《金匱要略論注》)
臨床資料“以鱉甲煎丸治療251例晚期血吸蟲病、肝脾腫大,有效率為100。4,本病例除肝脾腫大外,尚有腹水、消瘦、微寒熱、咳嗽、頭暈目眩、四肢乏力、泄瀉等。以鱉甲煎丸治療後,肝脾均有不同程度軟化和縮小。其中,部分伴有高度腹水的患者,先給予子龍散消除腹水,而後再服鱉甲煎丸,療效鞏固達80%。”(《江西中醫藥》1959年第6期第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