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梅丸(《傷寒論》)
【組成】烏梅480克、人參180克、當歸120克、細辛180克、桂枝180克、附子180克、黃連430克、黃柏180克、蜀椒120克、幹薑300克。
【用法】烏梅用507.醋浸一宿,去核打爛,和餘藥打勻,烘幹或曬幹,研末,加蜜製丸,每服9克,日1~3次,空腹溫開水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功能】溫髒安蛔。
【主治】蛔厥證。心煩嘔吐,時發時止,食人吐蛔,手足厥冷,腹痛;又治久瀉,久痢,神經性頭痛。
【病理】胃熱腸寒的蛔厥證。蛔蟲寄生腸內,因胃熱腸寒,亦即所謂上熱下寒而擾動不安,故見煩悶、嘔吐,甚則食入吐蛔。腹痛與煩嘔時發時止,是因蟲動則發,蟲伏則止,故多起伏不定。腹痛加劇時,則陰陽之氣不相順接,乃致手足厥冷。
【方解】方中重用烏梅,是用其味酸能製蛔,先安其動擾:
蜀椒、細辛味辛能驅蛔,性溫可以溫髒祛寒;黃連、黃柏苦能下蛔,寒能清上熱,柯琴曾對上藥的治蛔作用概括為:“蛔得酸則靜,得辛則伏,得苦能下”,其釋義可謂簡明扼要,此外,方中薑、桂附共具溫髒以祛下寒之功;人參、當歸補養氣血,與溫中藥相配,具有益氣溫中補下焦虛寒,養血通脈,調和陰陽以治四肢厥冷的作用。全方諸藥配伍,共有溫髒安蛔,寒熱並治,邪正兼顧之功。本方又治久瀉、久痢,是以寒熱錯雜,正氣虛弱之證為適宜,暴瀉與濕熱痢均非本方所宜。本方現代常用治療膽道蟈蟲病取得一定療效。
【臨床應用】常用於上熱下寒之蛔厥證。以腹痛時作,煩悶嘔吐,常自吐蛔,手足厥冷之證。久瀉、久痢屬寒熱錯雜、正氣虛弱者,亦可用之。本方以安蛔為主,殺蟲力較弱,臨床運用時可酌加使君子、苦楝皮、榧子、檳榔等;若熱重者,可去附子、幹薑;寒重者,可減黃柏、黃連;無虛者,可去人參、當歸;嘔吐者,可酌加吳萸、半夏;腹痛甚者,可酌加木香、川楝子;便秘者,可酌加大黃、檳榔。膽道蛔蟲症、腸道蛔蟲症、慢性腸炎、慢性菌痢等屬寒熱錯雜而正虛者,均可加減使用。
【附方】理中安蛔湯人參、白術、茯苓、川椒、烏梅、幹薑,水煎服。照調整量放大數倍,碾細篩淨,煉蜜和丸,每丸重5克,早、午、晚空腹時各服1丸,開水送下。功能溫中安蛔。主治中陽不振,脾胃虛寒,便溏尿清,腹痛腸鳴、四肢不濕、舌苔薄白、脈虛緩,蛔蟲從口腔吐出,或由大便排出。
連梅安蛔湯胡黃連、川椒、白雷丸、烏梅肉、生川柏、尖檳榔,依證擬量,水煎服,1劑煎3次,早晨空腹時服兩次,下午空腹服1次。功能清熱安蛔,主治蟲積腹痛,不思飲食,食則吐蛔,甚則煩躁,厥逆,具有麵赤,口躁,舌紅,脈數身熱等症。
【文獻摘要】方論柯琴:“火旺則水虧,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氣有餘便是火也。木盛則克土,故饑不欲食。蟲為風化,饑則胃中空虛,蛔聞食臭出,故吐蛔。仲景立方,皆以辛甘苦味為君,不用酸收之品,而此用之者,以厥陰主肝木耳。《洪範》曰:,木曰曲直作酸,,《內經》曰:木生酸,酸入肝,,君烏梅之大酸,是伏其所主也。配黃連瀉心而除痛,佐黃柏滋腎以除渴,先其所因也。腎者,肝之母,椒、附以溫腎,則火有所歸,而肝得所養,是固其本。肝欲散,細辛、幹薑以散之。肝藏血,桂枝、當歸引血歸經也。寒熱雜用,則氣味不和,佐以人參,調其中氣,各以苦酒浸烏梅同氣相求,蒸之米下,資其穀氣,加蜜為丸,少與輪而漸加之,緩則治其本也。蛔。昆蟲也。生冷之物與濕熱之氣相成,故藥亦寒熱互用。且胸中煩而吐蛔,則連、柏是寒因熱用也。蛔得酸則靜,得辛則伏,得苦則下,信為化蟲佳劑。久利則虛,調其寒熱,酸以收之,下利自止。”(《名醫方論》)
臨床資料“烏梅湯治療膽道蛔蟲症225例,治愈率為97%,有效率100%,該文將225例膽道蛔蟲症分為偏寒型、寒熱錯雜型、偏熱型,均采用烏梅湯加減治療,偏寒者用烏梅15~30克、檳榔、川楝子各15克、花椒、桂枝、熟附子各6克,細辛、幹薑各3克(小兒酌減久寒熱錯雜型,照上方加黃柏9克、梔子9克、黃連6克。偏熱型照寒熱錯雜型去桂枝、附子、幹薑、細辛,均獲滿意療效。”(《湖南醫藥衛生科技成果資料選編》1971年11月)
肥兒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神曲300克、黃連300克、肉豆蔻150克、使君子150克、麥芽150克、檳榔120克、木香60克。
【用法】照調整量比例放大若幹倍,碾細篩淨。取鮮豬膽汁和為小丸,每丸約重3克。開水調化,空腹時服1丸。1歲以下小兒服量酌減。
【功能】殺蟲消積,健脾清熱。
【主治】蟲積腹痛,消化不良。麵黃體瘦,肚腹脹滿,發熱口臭,大便稀溏等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