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蟲積成疳,脾虛胃熱,故見體瘦腹脹,發熱口臭,大便稀溏等證。
【方解】方取神曲、麥芽穀類藥以健脾、和中、消積食,黃連瀉鬱熱,肉豆蔻芳香健胃而止瀉,木香理中氣而止腹痛,檳榔、使君子驅蟲。更用膽汁和藥為丸,與黃連相合,瀉肝胃熱積。全方構成健脾、消積、清熱、驅蟲之劑。
【臨床應用】常用於小兒疳積。以麵黃體瘦,肚腹脹大,發熱口臭之證。小兒腸道蛔蟲症、小兒慢性消化不良等屬脾虛食積蟲積者,可加減使用。
【文獻摘要】方論“穀以養人,而過食成積,神曲、麥芽以變化之;食積則氣鬱,木香、檳榔以升降之;氣鬱則生濕熱,黃連、川棟子以燥之、泄之;濕熱則生蟲蜃,使君子、黃連、川楝子以殺之。其腸胃薄而太陰未足也,君黃連以健之,厚之;要其本元火不足,而脾胃不能化食也,肉豆蔻以壯命門火而濕之。此方本末條理,非他攻伐之方所可易也。”(《醫林纂要探源》)
布袋丸(《補要袖珍小兒方論》)
【組成】夜明砂60克、蕪荑60克、甘草15克、白茯苓15克、白術15克、使君子60克、人參15克、蘆薈15克。
【用法】全方按調整量比例,碾細篩淨,配作散劑,每次服3克,用豬肉湯調化服,每日晨起空腹時服1次。
【功能】驅蟈消疳,補養脾胃。
【主治】小兒蟲疳。體熱麵黃,肢細腹大,發焦目暗等證。
【病理】脾疳。蟲積日久,損害脾胃,以致麵黃體瘦,肢細腹大,且發虛熱。脾虛氣滯,故腹脹。蟲擾食減,肝血虧虛,故頭發枯焦,視力減退。形成正虛邪實之候。
【方解】方中蕪荑辛苦溫,使君子甘溫,合用驅蛔消疳。加各蘆薈苦寒,既可驅蛔,又能瀉熱。三味同用,有較強的驅蟲作用。浙並借蘆薈的瀉熱,可引蟲體隨大便瀉出。蟲積日久,肝血虧而生鬱熱,故以夜明砂辛寒,清肝熱而明目。蟲疳之證,脾虛是致病之本,故以四君子湯益脾固本。全劑攻補兼施,則祛邪而不傷脾胃,故適用於正虛邪實之證。
【臨床應用】常用於小兒疳積證。以肢細腹大,麵黃發焦,舌淡、脈弱之證。若熱重者,可加黃連;兼食滯者,可加神曲、雞內金。
化蟲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鉛粉1500克、鶴虱1500克、白礬370克、檳榔1500克、苦楝根1500克。
【用法】上方按調整量配齊,碾細篩淨,水泛為丸。每丸如麻子大,1歲兒服5丸,空腹時米湯送服。
【功能】驅殺腸中諸蟲。
【主治】腸中諸蟲。發作時腹中疼痛,往來上下,其痛甚劇,嘔吐清水,或吐蛔蟲。
【病理】小兒諸蟲。腸中有蟲,每由髒腑寒熱錯雜而使蟲不安位,因蟲動而腹痛陣作,胃失和降則嘔吐清水或蟈蟲。
【方解】方中鶴虱苦辛平,有小毒,能驅殺蛔蟲。苦楝根皮苦寒有毒,其殺蟲之力較楝實強烈,既可驅殺蟈蟲,又可緩解腹痛。檳榔能驅蛔蟲,且借其行氣緩瀉之功而排出蟲體。枯礬酸寒有收澀性,能解毒伏蟲。鉛粉有毒,性能化蟲。全方諸藥,盡屬驅蟲之品,效專力雄。現代除常用本方驅殺蛔蟲外,並用以驅殺蟯蟲、絛蟲、囊蟲、薑片蟲等蟲體。故為治療腸道諸蟲之通劑。但藥性強烈且具毒性,使用時當適可而止。服後應調補脾胃,恢複元氣。若蟲未盡,可間隔一周再服。
【臨床應用】常用於腸中諸蟲,尤以蛔蟲為佳。以腹時作痛或嘔吐,或口出蟈蟲之證。因方藥毒性較大,不宜久服,年老體弱、小兒要慎用,孕婦不宜使用。
【文獻摘要】方論汪昂:“腸胃之中,無物不容,所以變生諸蟲,緣正氣虛衰,或誤食生蟲之物,或濕熱、蒸鬱而成此手足陽明藥也。數藥皆殺蟲之品也。單用尚可治之,類萃為丸,而蟲焉有不死者乎?”(《醫方集解》)
伐木丸(:《絳雪園古方選注》引《張三豐仙傳方》)
【組成】皂礬(綠礬)300克、茅山蒼術600克、黃酒麵曲120克。
【用法】上製為末,醋糊丸,每丸約重8克,每次服1丸,食後米湯送下。
【功能】消積,燥濕,瀉肝,驅蟲。
【主治】黃腫病(多見於鉤蟲病)。麵色萎黃,浮腫,心悸,氣促,肢倦無力。
【病理】積食不化,脾不運濕,濕邪內蘊而麵目浮腫;脾為濕困,色現於外而發黃,子病犯母則心悸,母病累子則氣促。脾病所致。又多由鉤蟲為患所引起,故又稱為“食勞疳黃”。
【方解】方以蒼術之苦溫燥濕為君,用酒曲消積食為輔,加;皂礬為佐,更能化濕瀉肝而驅蟲。“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本方以辛苦溫之蒼術、酒曲燥脾濕,以皂礬之酸收化濕,且酸味人肝而瀉肝,以防肝木克脾土,更有利祛濕而健脾。瀉肝即是瀉木,故方名“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