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結束,計殺死盜賊二十餘人,僅賀若敦自己就殺死十餘人。盜賊無首,餘者四散逃命。從此,潁州方得安寧。
賀若敦見兒子單身對敵,驍勇無比,異常高興地對左右僚屬說:“我自年少從戎,大小戰鬥經曆過上百次,從沒有見過一個人像我兒子這樣威武雄猛的。他將來必能光耀我家門戶,而且一定能成為定國安邦之才!”
賀若敦單身鬥群賊的事跡傳出後,深得河內公獨孤信賞識,遂前來拜訪,將其收為屬下。第二年春天,獨孤信在洛陽不慎被敵人圍住,虧得賀若敦相隨,搭弓射箭,連出三發,發發恰中三個敵兵咽喉。其餘的十分驚恐,急速散去,獨孤信始得解圍。
獨孤信親眼看見賀若敦如此了得,次日便報知西魏柱國大將軍宇文泰。宇文泰聽了大喜,遂收為部下,破格任命他為都督,賀若敦當時年僅18歲。
高懷德智勇退敵救父
高懷德,北宋一代名將,字藏用,出生於公元926年,真定常山(今河北正定西南)人。以武功初為父高行周部下牙將,至後周末遷侍衛軍都指揮使;宋太祖即位後,拜殿前副都點檢,加駙馬都尉,官至同平章事,封冀國公。
高懷德出身於武將世家。他的父親高行周,在五代時期,更是以雄武先後受到四朝重用,即在後唐任節度使,在後晉任侍衛禁軍都指揮使,在後漢任太傅中書令,在後周封齊王,任尚書令。
高懷德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庭,自幼喜歡玩槍弄棒。但他的父親高行周卻覺得,家中世代武將,置身沙場,多有死傷;如今懷德是個獨苗,若繼續習武,再戰沙場,萬一有個閃失,豈不絕了後?況且懷德自幼聰明,學詩吟賦過目不忘,何不讓他棄武從文?於是,高行周便請了個家庭教師,來到軍營,專教懷德學習經書。因此,高懷德從五六歲開始,便跟著老師讀經書,而舞槍弄棒,隻不過是作為遊戲罷了。
但是,當時時局動亂,戰爭紛起,北邊契丹族新建的遼國不斷進犯中原。高懷德生活在軍營,時常隨軍轉戰,他所看到的中原大地,是狼煙滾滾,兵戈連年,誰還顧得上去抵禦外侵?於是乎,南夷北胡,乘機進犯,燒殺搶掠,無所不為,使得中原大地赤地千裏,白骨遍野,民不聊生,逃難百姓遍地都是。
看著這些悲慘情景,高懷德對他的老師說:“救國紓難,人人有責,這聖賢之書,我是一時讀不下去了,你就改教兵法吧!我要習武,我要像父親那樣做將軍,長大後,殺南夷,戰北胡,保我中原。到那時,再讀聖賢書也不晚啊!”
老師聞言,驚呆了,為他的一腔愛國熱血所感動,於是,拍著他的肩膀說:“好孩子,你小小年紀,就有這種救國於危難的誌向,連我也不如你;我一定助你一臂之力!”
從此,高懷德在老師的指點下,攻讀兵法,演習陣法;在武功方麵,他爭分奪秒,揮槍舞棒,騎馬射箭,十八般武藝,樣樣苦練,技藝自然進步如飛。
這一日,高懷德正在地上演練陣法,不料他的父親迎麵走來,發現後不由得大怒,剛要對他進行指責,高懷德的老師走了過來,向他說明了高懷德改學兵法的經過;然後,又對高行周說:“眼下時局,兵荒馬亂,他又跟隨你南征北戰,也實在難以安心讀書;但更為可貴的,是他小小年紀,就有驅胡報國誌向,豈不可喜可賀?再說,你現在偌大年紀,讓他隨軍作戰,既可得到鍛煉,你身邊又有個幫手,豈不更好?”
高行周聽了,覺得先生說的有理,便回過頭來,仔細看了看兒子演練的陣法,見其中也不乏布陣、破陣的奇招,就連他這個做了幾十年將軍,經曆過上百次戰役的人,也從來沒有想到過,便覺得兒子的確是個將才,遂轉怒為喜,高興地對老師說:“看來我們高家也隻能出將而不能出相了。”言畢,三人一齊哈哈大笑起來。
高懷德十六七歲的時候,不但發育得虎背熊腰,力大過人,而且兵法諳熟,武藝精湛,在多次戰鬥中屢展才華,立下不少戰功,十七歲便被提拔為牙將。
後晉開運初年(944),北部遼軍大舉南下,進犯後晉邊境。後晉出帝石重貴下旨,任命高行周為北麵前軍都部元帥,率軍北上,抗擊遼軍。此時,高懷德已經十七歲,能征善戰,足智多謀,被提拔為牙將,成為高行周的得力助手,在全軍上下享有很高威望。
對於這次北征,高行周感到遼軍來勢洶洶,定是一場惡戰,生怕高懷德有閃失,準備讓他留守後方。但高懷德卻找到父親,慷慨陳詞,擲地有聲地說:“父親,常言道: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孩兒當初棄文習武,為的就是有朝一日殺胡虜,保邊疆;今日正是我實現抱負的大好時機,您怎麼能夠讓我放棄去前線呢?”
眾將士聽了,倍受感動,紛紛請求讓其同行。高行周見兒子去意堅決,又有諸將求情,也就無可奈何地答應了。
高行周率領後晉大軍,浩浩蕩蕩,晝行夜宿,來到河南濮陽時,見滿目荒涼,人去城空;一些被燒毀的房子尚冒著餘煙,便感到遼軍已經來過,並離去不久。他立即下令部隊停止前進,原地待命,召集將領研究退敵方案。最後決定,由高懷德帶領前鋒部隊向前挺進,其他部隊除留下部分守城外,全部以戰鬥隊形向前進發。
高懷德率領先頭部隊,將要由南向北翻過一座山梁時,不承想在半山腰,正好遇上遼軍大隊人馬由北向南而來,兩軍相遇,展開了一場廝殺。遼軍依仗兵多將廣,由高處向高懷德部壓了下來,企圖一舉將其全殲。但高懷德心中明白,如果此時後退,將會給敵人造成居高臨下的局勢,我軍定會全軍覆沒;而如果迎頭衝上去,有可能殺開一條血路,若搶占了有利地形,可能會把局勢顛倒過來。不過,他也想到,這樣做,是敵軍根本想不到的,自己也一定要冒很大的危險。他想,沒有一種超常人的膽略,也不會有超常規的勝利。於是,在兩軍激戰的緊急關頭,高懷德突然大吼一聲:“退則亡,進則生,衝啊!”
高懷德喊畢,掄起槍來,左紮右刺,如拚命三郎一般,率先向前衝去。遼軍怎麼也沒有想到他會來這一手,便左右躲閃,被高懷德殺開了一條血路。其他將士聽得高懷德一喊,更是精神振奮,士氣大作,高喊著向上衝殺。就這樣,晉軍迎頭而上,傷亡雖然重了一些,但不到一個時辰,便占領了山梁頂端。然後,高懷德又一聲令下,對著由下向上撲來的遼軍,眾將士手搬腳蹬,將亂石傾盆大雨一般向下砸去。這一來,遼軍被砸得腦漿迸裂,傷臂斷腿,狼哭鬼嚎,亂成一團,如潮水般向山下退去。
高懷德見敵軍被逼退去,急令將士在山梁上到處插上紅旗,布上疑兵陣。然後,留下少數將士堅守,自帶人馬又殺下山去,以接應父親高行周。
此時,高行周的大部隊剛到山下,就與遼軍主隊相遇,他隻好改變方案,分兵而上,與敵軍展開廝殺。高行周的部隊雖然英勇無比,終因敵眾我寡,被敵軍漸漸包圍。高行周心中十分著急,命將士一定要突破重圍,殺上山去,與高懷德的前鋒部隊會合。但是,他們衝殺了半日,不但沒有衝出重圍,而且被圍得越來越緊;特別是高行周本人,因年老體衰,衝殺的時間又長,身體漸漸有些不支。恰在這時,他的坐騎腿部突然受傷,一下撲在地上,高行周也被摔下馬來。與高行周對戰的遼軍兩員副將一看,心中大喜,一個舉錘,一個掄棍,猛地向高行周砸了過去。高行周心中絕望地叫了聲:“我命休矣!”便閉上了眼睛。
忽聽“乒”、“乓”兩聲巨響,他睜眼一看,原來是兒子騎馬到了跟前,而那兩個遼軍副將卻已倒地身亡。
說時遲,那時快,高懷德一個海底撈月,一把將父親提上馬來,另一隻手持槍亂舞,殺出重圍;其他將士這時也已趕到,把高行周接了過來,然後他們又一起殺聲震天地回頭衝向敵軍。
遼軍主帥眼見就要把被圍晉軍全殲,正在自鳴得意,想不到竟從“天上”掉下來一支人馬,不但將晉軍主帥救去,還為晉軍解了重圍,惱羞成怒,正想發作,突然大叫一聲:“不好!”一支箭已射中了他的左眼,隻痛得他哇哇怪叫,用手捂住血流如注的眼睛,翻身上馬,說了一聲:“撤!”便不顧一切地落荒而逃。
原來,高懷德在救起父親衝出重圍的一刹那間,發現遼軍主帥正在一把大黃蓋傘下得意洋洋,不禁大怒,遂把槍往嘴中一咬,騰出手來,拉弓搭箭,嗖的一聲朝他射去,正中其左目。
遼軍退去,晉軍獲勝,頓時上下歡騰,把高懷德一下舉在了空中。
隻此一戰,高懷德立了大功,顯露了大智大勇,被封官晉級。
王德神力擒敵
這一天,臨洮軍主帥姚古帶著金軍一個叫姚太師的被俘官員,進見宋徽宗,為小將王德請功。宋徽宗聽了姚古的稟報,十分佩服王德的大智大勇,當即封其為進武校尉。然後,徽宗命人把被俘金軍官員姚太師帶上殿來,當著文武百官的麵戲問道:“你們金軍成千上萬,怎麼連我們的一個小孩子都沒有擋住?說說看,當時你是怎麼被捉來的?”
姚太師哆哆嗦嗦地說:“當時我正與諸將議事,突見一個小夜叉,兩眼露寒光,麵如鍋鐵,手持一把鬼頭刀,向我撲來,我當時就被嚇昏了過去,以後的事,就一概不知道了;至今想起那小夜叉的猙獰麵目,仍十分恐怖!”
徽宗聽了,禁不住哈哈大笑起來,隨後又目視王德說:“你果真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小夜叉’麼?”
王德,字子華,通遠軍熟平寨(今甘肅渭源東南)人,出生在一個普通鐵匠家中。兩歲時,他的母親在一次金軍搶掠中被殺害了,從此,他和父親相依為命。小王德生得麵部黝黑,粗壯敦實,但動作敏捷,頭腦靈活。別人說他是天生的一塊鐵匠料子。父親卻不信這個邪,硬是要擠出錢來,讓他讀書。
小王德也很爭氣,六七歲入學讀書,對老師所講內容,一學就會。他雖然早晚還要給父親當幫手幹活,而成績在班裏卻總是名列前茅。由於當時金軍常來搶掠騷擾,百姓生活不得安寧,結果王德隻讀了兩年書,學校就解散了。小王德隻好跟著父親打起鐵來,但一早一晚,仍刻苦讀書。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小王德心中產生了複仇的念頭。他暗想:金軍不但殺害了自己的母親,還奪走了自己上學的權利;金軍使得大宋百姓千家萬戶不得安寧,終日生活在提心吊膽之中!如不殺金兵,就無法給母親報仇;不趕走他們,天下將永無寧日!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父親,受到了父親的稱讚。
從此,小王德在讀書方麵,專攻兵法。他一麵幫父親幹活,一麵四處拜師求藝,練習武功。到他十四五歲時,身材長得竟像半截鐵塔一般,打鐵習武,使他練出了一身力氣,三十幾斤重的大鐵錘,掄起來輕鬆自如,八十多斤重的一把鬼頭大刀,舞起來虎虎生風,四百多斤重的大石頭,他可拔地而起,一下舉過頭頂,繞著鐵爐轉三圈,使在場的人一個個驚得目瞪口呆,“神力”王德的名字從此便傳了出去。
王德十五歲那年應募從軍,被熙河軍帥姚古看中,讓他在帳下當了一名偵察兵。
公元1125年,金軍興兵十萬,大舉南侵,把北宋京城開封圍得水泄不通。朝廷上下一片恐慌,宋徽宗更是急得團團轉。還是丞相李綱臨危不懼,請徽宗下旨,令各路大軍火速進京解圍。姚古接到詔令,立即日夜兼程,領兵前往。部隊來到離京尚有二十裏的地方,安營紮寨,研究破敵之計,以解京都之圍。
第二天拂曉,姚古決定派人去金營偵察敵情,最好是能抓個俘虜回來,以了解敵情。王德聞訊,自告奮勇擔當此任。姚古大喜,也覺得他是最佳人選。因為,自從王德入伍後,姚古發現他不但膽大藝高,而且懂得兵法,萬一遇到複雜情況,也能破敵脫險。於是,姚古又為他挑選了15名士兵,與他一同前往。
傍晚時分,以王德為首的16名勇士,化裝成金兵,潛入金營,躲藏起來。天黑之後,他們悄手躡腳,一次次避開敵人的巡邏隊,尋找“活口”目標。就在這時,他們發現在一座院子裏,崗哨林立,燈火通明,人影晃動,似乎在開什麼會議。這時,一個大膽的行動計劃在王德的腦中形成了。於是,他小聲簡單地向其他勇士說明方案,分好工,然後猛地撞進院內,沒等哨兵明白是怎麼回事,已經全部死在血泊之中。接著,王德令手下勇士把守院門,自帶幾人推門進屋,大喝一聲:“都不許動!”
隨後,王德縱身一躍,來到正在主持會的金將背後,把一口大刀架在了他的脖子上,那金將頓時嚇昏過去。
王德不敢怠慢,一手將他挾在腋下,一手揮舞大刀,闖出門去,和其他勇士一起翻身上馬,邊走邊殺,衝出了金營。
勇士們回來了,宋營歡聲雷動。經過審問,才知那被捉來的金軍將領,竟是敵軍兩營主帥、金國太守,名叫金太師。
情況弄明後,姚古立即命王德為先鋒,自率大軍破敵解圍。結果,隻經過一天的戰鬥,宋軍便打敗了金軍,為京都開封解了圍。隨後,便出現了本文開頭的那一幕。
此後,王德南征北戰,屢立戰功。先後任前軍統領、都統製、清遠軍節度使、禦前諸軍都統製等,成為南宋一位赫赫有名的將領。
謝定住打虎救母
明成祖朱棣年間,在大同府的廣昌縣(今河北淶源縣)的白石山下,住著一戶姓謝的農民,夫妻二人生有三男一女,你耕我織,日子雖不富裕,倒也不愁吃穿。他們的大兒子叫定住,在年剛六歲的時候,就被送到了本村私塾讀書。
但是,謝定住剛剛念了一年書,父親便因患急病去世,留下他和母親帶著兩個弟弟和一個妹妹共度時光。從此,謝定住無法再去上學,整日幫助母親下地幹活,上山砍柴;此時,他雖然隻有七八歲,卻頂著個大人幹活。不過,小定住因為念了幾天書,通情達理,上孝母親,下愛弟弟妹妹,幹活再苦再累,都毫無怨言。他心中隻有一個目標,這就是盡快長大,有一身力氣,有一身武藝,既能挑起家庭重擔,又沒有人敢欺負他們。因此,他猛吃猛幹,看見習練武藝的,他也要湊上去學幾手。到他長到十多歲的時候,就有了一副強壯的身板,百多斤的擔子挑起來行走如飛,耍起棒來,三五個孩子近他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