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渾少年的故事
渾,唐朝人,本名進,先世屬鐵勒族九姓中的渾部,遂以渾為姓,改名為,出生於公元736年。他十多歲的時候,就練成一身武藝,隨父征戰,多立戰功,勇冠三軍,職位不斷升遷,最後,官至一朝宰相。
渾的少年時期,有著許多刻苦學習、作戰勇敢、足智多謀的故事,被世人譽為“奇童”。
再不敢驕傲
渾出身於武學世家。他的高祖父渾阿,唐太宗貞觀年間,任皋蘭州刺史。他的曾祖渾元慶,祖父渾大壽,都以騎射精湛而為皋蘭都督。他的父親渾釋之,以武藝高超著稱,在唐朝駐邊軍中任職,因屢有戰功不斷升遷,官至開府儀同三司(府衙和三公同等級別),受封為寧朔郡王。父親為了讓兒子將來能支撐自己的武學世家門戶,從渾剛剛三歲的時候,就一邊教他讀書,一邊教他練武。
在讀書方麵,除了教渾學些基本的文化知識外,還教他讀經書,更主要的則是教他讀兵法。在武藝方麵,三歲練身段,四歲練拳腳,到六七歲時,就教給他騎馬射箭了。
渾自幼天資過人,機智聰敏,在父親的精心培育下,立誌長大也像父親那樣,做一名馳騁疆場,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常勝將軍。因此,他學習刻苦勤奮,練武吃苦耐勞。到八九歲的時候,其武功便已遠近有名了。
有一天,街上來了一名江湖武師,在表演武藝時吹得神乎其神,並揚言誰若能和他交手取勝,就拜誰為師。一時間,全場雅雀無聲,沒人敢應。渾見那武師口氣囂張,武藝平常,不由得來氣,遂進入場內,拱手握拳說:“我來領教領教如何?”
那拳師見是個七八歲的孩子,不禁笑道:“一個孩子,我豈能與你計較?咱倆不要對打了,我就站在這兒,你如能把我移動位置,就算你贏好了!”
渾一聽,也像個小大人似的,又一拱拳道:“好吧!承讓了!就請你接招吧!”
那武師沒想到渾自幼練功,手腳利落,隻見他兩手在武師眼前上下一晃,下邊猛用腳一勾,那武師便四肢朝天摔在了地上。
觀眾一陣喝彩:“好樣的,真是將門出虎子啊!”
渾聽到誇讚,很是高興,回頭再一看那江湖武師,早已無影無蹤了。
渾自從打敗武師,出了風頭,便洋洋得意,自滿自足起來,好與人誇誇其談,更在小夥伴中賣弄拳腳,有時甚至露出目空一切的神色來。
這一日,他聽說山林中出現了一隻花豹,甚是凶猛,孩子們不敢上山砍柴,就連大人們出入山林,也不敢單獨行動。他自恃武藝高強,決心進山除豹,為民除害。
渾爬山涉水,披荊斬棘,當來到山林深處的時候,已經累得滿頭大汗,氣喘籲籲了。他正準備坐下來休息一會兒,突然見有一隻花豹跳出,猛地向他撲來。渾顧不得勞累,隻好舉刀相迎。那豹左撲右掀,“噢,噢”叫著,越戰越凶,而渾左躲右閃,越來越感到身體不支。突然,渾一招不及,未曾躲開,花豹一腿,竟將他打出三步以外,倒在地上,爾後花豹又抬起兩隻前腳,張開血盆大口,向渾撲去。渾一看,心想這下可完了,閉上了眼睛。
在這千鈞一發之際,隻聽“嗖”的一聲,那豹“噢噢”兩聲哀鳴,倒地斃命。
渾睜眼一看,原來是一枝箭正中花豹咽喉,血流如注;再往遠處一看,隻見一個年齡和他差不多的女孩,正朝他微微發笑。他趕緊站起身來,走上前去躬身一禮,感謝救命之恩。沒想到那女孩卻咯咯一笑,帶譏諷口氣對他說道:“一個將門虎子,差點被一隻豹子吃掉,還有什麼可逞能的?我送你一句話:這就叫‘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還是回去好好練功夫吧!”說完,那女孩便咯咯地笑著跑了。渾羞愧地低下了頭。
從此,渾再不敢驕傲了,更加勤學苦練,虛心求教,後來終於成為一名智勇雙全的將軍。
智退吐蕃兵
渾11歲那年,便隨軍征戰,跟著他的父親渾釋之來到了北部邊境的朔方郡。
朔方節度使叫張齊丘,早就聽說渾釋之有個叫渾的兒子,年齡雖小,卻精通兵法,武藝出眾;今日一看,隻見他一身戎裝,眼光深邃,表情威嚴,很有“將軍”風度,不由得心中暗暗稱讚:果然名不虛傳。為了考考他的聰明才智,便半開玩笑地問道:“今年幾歲了?”
渾起身恭敬地回答:“回大人,屬下今年十一歲。”
張齊丘又以戲弄的口吻,笑著問道:“為何沒把母親一同帶來呢?”
一句話,引得眾人哈哈大笑。渾知道張大人的意思,是說他乳臭未幹,有點瞧不起他。但渾卻認為“有智不在年高,無智空活百歲”,所以並未感到難堪;他不卑不亢,坦然自若,一本正經地回答說:“我兩歲斷奶,三歲習武,四歲知兵法。這次隨父出征,母親臨別時對我說過,等我建功立業的時候,她自然會前來為我祝賀的!”
張齊丘和眾將士聽了,都很佩服他才思敏捷,人小誌大。
在平常訓練中,渾雖然是寧朔郡王的兒子,但從不以貴公子自居,虛心好學,刻苦練習,和其他士兵一樣摸爬滾打,因此,大家都很喜歡他。
公元748年11月,北方已進入隆冬季節。一天晚上,邊卒來報,吐蕃突然出兵十餘萬來攻朔方郡,節度使張齊丘慌了手腳,急召眾將士商議退敵大計。有的主張硬拚,但又感到敵強我弱,難免全軍覆沒;有的主張固守,等待朝廷發兵援救,但又覺得遠水解不了近渴,而且運糧草的道路已被切斷,等不到救兵來,就會被餓死、困死。
正在眾將士束手無策,急得團團轉的時候,渾一步跨了進來說:“當年諸葛亮空城撫琴,能退司馬懿十萬大軍;我們今日也隻能智取,不可力敵。”
張齊丘一聽,急忙問道:“如何智取,快快說出來聽聽!”
渾便如此這般一說,眾將士聽後,無不拍手叫絕。
吐蕃軍來到朔方郡,安營紮寨,忙著布置夜間攻城。他們沒有想到,就在這時,唐軍的兩支人馬,用幹草包住馬蹄,如天兵天將,悄悄來到了吐蕃軍營區。一時間,火把四起,殺聲震天。敵營頓時大亂,吐蕃軍主帥大驚,急率軍跨馬迎敵。
小將渾見時機已到,親率敢死隊,左殺右砍,十分驍勇,直殺得敵軍七零八落,傷亡慘重。正在兩軍交戰之際,突然聽到有人喊:“快逃吧!主帥死了,快逃吧,主帥死了!”
緊接著,朔方郡城門大開,張齊丘也親率守軍殺出,並且人人高呼:“援軍到了,力殲賊寇,一個也不許跑掉!”
緊接著,喊聲大作,殺聲震天。吐蕃軍爭相奔逃,真是兵敗如山倒。刹那間,吐蕃的十餘萬大軍,如潮水般退去。渾和其他幾支唐軍,乘勝追殺,把敵軍殺得七零八落。
當敵軍退至百裏之外的時候,才發現主帥並未被殺,但將士卻死傷十之七八,從此,吐蕃軍再也不敢輕易來犯。
戰鬥結束,渾退敵有功,授折衝果毅(基層軍官的名稱)。兩年後,渾又在破賀魯部、拔石頭城、收龍駒島等戰役中屢立戰功。
公元749年8月,朔方節度使張齊丘因克扣軍餉被降為齊陰太守,朝廷任命河西節度使安恩順代理朔方節度使,授渾為偏帥。這年,渾十四歲。此後,渾的職位不斷因功升遷。
公元783年10月,唐德宗在奉天被叛軍朱包圍,渾率軍保衛德宗,因日夜拚殺有功,升為行在都知兵馬使;後德宗行獵南山(漢中),又遇叛軍李懷光追殺,被渾率軍擊退。渾兩次保駕有功,得授檢校尚書左仆射,又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公元787年,渾受封檢校司徒、中書令,登上相位,位列三公。
渾於公元799年病死,時年64歲,贈太師。
區寄智殺人販子
區寄,郴州(今湖南省郴州市)人,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他的家雖不富裕,卻還能顧得上生活。父母見兒子區寄生得聰明機警,便擠出錢來,讓他去私塾讀書。區寄很有誌氣,知道父母供他念書不容易,所以學習非常刻苦勤奮,是班裏的佼佼者,特別在經典著作的理解上,因他善於動腦,刻苦鑽研,常以獨到見解而令人刮目相看。
但是,正在區寄茁壯成長的時候,他的父母卻因病相繼去世了,區寄不得不退出學堂,拿起牛鞭,過起了為人放牛的牧童生活。一個七八歲的孩子,便成了孤兒,其生活如何艱難,可想而知。但是,區寄並沒有被困難所嚇倒,在放牧的過程中,仍堅持讀書,立誌用知識去編織錦繡前程,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和希望。
有一天,區寄到山中放牛,把牛趕到一條草嫩水清的小溪旁,自己便坐在一塊石頭上靜心讀書。就在這時,突然從山上竄下兩個賊人,二話不說,把區寄捆了手腳,扛起就走。
區寄這年十一歲,畢竟是個孩子,嚇得拚命掙紮,大哭大叫:“快來人呀,抓強資呀!”
其中有個盜賊對他說:“別叫了,這裏離村莊很遠,是沒有人聽得到的。哭什麼?我們又不殺你,隻是見你小小年紀就上山放牛,家中必定缺吃少穿,我們是要把你扛到集市上賣掉,給你找個富裕人家,我們也弄兩個酒錢花花,這不是兩全其美麼?”
區寄這才明白,自己遇上人販子了,想求他們把自己放掉,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害怕更是無用,必須慢慢想辦法對付才是。
兩個賊人輪流扛著區寄,來到離集市不遠的一個僻靜之處,坐下來歇息。隻見兩個賊人從懷中掏出酒來,又掏出一包切好的熟牛肉,大吃大喝起來。不到一個時辰,其中一個賊人就喝得爛醉如泥,把刀插在地上,倒頭便睡。另一個沒有喝醉的賊人,見區寄仍啼哭不止,以為人小無智,不會逃脫,便推了推那個喝醉的賊說:“你在此看著,我去集市尋找買主。”那喝醉的賊人糊裏糊塗地應了一聲:“你去吧,快去快回,跑不了他!”另一個賊人站起身來,又檢查了一個捆區寄的繩子是否牢靠,就去了集市。
不一會兒,那喝醉的賊人便發出了像豬一樣的鼾聲,區寄見時機已到,心想:“此時不走,又待何時?”於是,他悄悄地挪到了插在地上的刀旁,把綁著手的繩子對著刀口上下鋸磨,很快就把繩子鋸斷了。他望了望像死豬一樣的人販子,不由得怒火中燒,心想:“若留他活在世上,不知還要有多少兒童受害!”於是,他拿起刀來,把人販子殺死,然後迅速逃走。
但是,區寄剛走,去集市的那個人販子就返了回來,他一看同夥被殺,急忙追了上去,舉刀就要殺區寄。
區寄急中生智,連忙苦苦哀求說:“我有話說,請你待我把話說完再殺不遲。”
人販子怒道:“你殺了我兄弟,又要逃走,還有何話可說?”
區寄說:“我現在不是沒有跑掉嗎?如果你們兩個人把我賣掉,錢要平分,如今他已經被我殺死,你一人把我賣掉,錢不是你一個人的了嗎?就是不把我賣掉,讓我給你一個人做奴仆,不比給你們兩個做奴仆更合算嗎?隻要你不殺我,叫我幹什麼都行!”
貪心的人販子一聽區寄說的有道理,就沒有殺他。他先將同夥的屍體埋掉,然後把區寄重新捆結實,背上去了集市。
人販子來到集市,找到買主家中。買主和人販子交割完畢,就把區寄暫時關在了灶房;因為天色已晚,人販子也住在了買主家中。半夜時分,區寄將身子移到灶前,靠近爐火,把繩子燒斷,拿了把菜刀,便去找人販子算賬。
區寄找來找去,終於在買主的房中,發現人販子正在一邊自飲,一邊數錢,便沒有驚動他。大約天快亮時,人販子醉了,倒在床上睡去。區寄悄悄用刀撥開門閂,來到床前,對著人販子的頭部連砍三刀。人販子開始疼痛難忍,大叫了幾聲,便沒了聲音。
買主和四周鄰居聽到喊聲,紛紛趕來,見區寄渾身是血,就知道是他殺了人,便將他圍在中間,準備送到官府。
區寄對眾人說:“我叫區寄,今年十一歲,是個放牛娃,是兩個人販子把我搶來,又把我賣掉。我怕他們以後再幹這種傷天害理之事,就把他們殺了。我不連累眾人,自去官府投案就是了。”
隨後,集市上的官吏把區寄送到了官府。這官府的官員是刺史顏證,是顏杲的孫子。顏證和他的爺爺一樣,公正無私,秉公斷案。他聽了區寄的陳述後,又經調查核實,不但沒有治區寄的罪,還大大稱讚了區寄的機智勇敢,並且提出把他留在府中當差。
但是區寄認為自己年齡尚小,應該讀書,堅持不肯留在府中,顏證隻好派人把他送回家,並獎給他不少銀兩,供他讀書。
賀若敦年少戰群盜
賀若敦,複姓賀若,河南洛陽人。西魏時,他為車騎大將軍,後為北周刺史。
賀若敦的祖先,原居漠北(今內蒙古高原大沙漠在北的地區),世代為部落首領。到他曾祖父賀若貸的時候,進入北魏,任都官尚書。他的祖父賀若伏,為雲州刺史。他的父親賀若統雖然不喜歡讀書,但靠祖上的陰德也繼承了先輩的官位而被封為秘書郎。然賀若敦卻和他的父親不一樣,小的時候不僅聰明過人,很有誌氣,並且還喜歡舞槍弄棒。當他長到七八歲的時候,就認識到如果沒有真本事,就幹不成一番大事業。於是,在他九歲那年,便離開父母,拜師學藝。由於他學習認真,不怕吃苦,用了三年時間,便學到了一身武功。
賀若敦學武三載回到家中,仍然是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從不間斷。父親賀若統見兒子出劍寒光四射,舞槍上下生輝,不由喜上眉梢,為賀若家又出了能光宗耀祖的人而感到欣慰。
在賀若敦十七歲那年,父親賀若統為潁州長史。當時,由於時局動蕩,盜賊四起,使得百姓不得安寧。潁州地盤上有座大龜山,住著一夥盜賊。其首領張世顯,是個無惡不作的家夥,常帶賊人下山,燒殺奸淫,搶劫民財。當他們聽說新來的長史賀若統為世宦之家,財富累萬,便伺機前來搶劫。
一天晚上,烏雲遮月,漆黑無比。賊盜張世顯見是時機,便率領數十名賊人下山,直奔賀若府而來。此時,賀若敦正在院中習武,發現有些黑影翻牆而過,於是大喝一聲:“賊人,休得無禮,我來了!”說畢,持刀向賊人撲去。
賊首張世顯見是個十幾歲的孩子,並不把他放在眼裏,而是令兩人對付賀若敦,自帶他人直奔寶庫。但是,當張世顯剛剛分工完畢,那兩個前來對付賀若敦的賊人,還沒來到賀若敦身邊,就被賀若敦“嗖嗖”兩鏢,打倒在地,歸了西天。賊首張世顯見賀若敦年齡雖小,出手不凡,再不敢輕視,遂率眾強盜一擁而上,舉刀向賀若敦砍去。賀若敦麵對群賊,毫無所懼,沉著應戰,把一杆長槍舞得密不透風,使得賊人無法靠近。同時,又暗中掏出幾隻飛鏢,連著打倒了四個強盜,使得張世顯倒吸了一口涼氣。正在此時,其父賀若統聽見了院內刀槍對打之聲,立即率府中衛士出來,見賀若敦單身鬥群賊,遂率眾人相助。這時,賀若敦又連著砍倒七八個賊人。賊道張世顯見一個小孩就如此驍勇,現又來了這麼多的官軍,心中懼怕,便打了一聲呼哨,企圖翻牆逃走。賀若敦手疾眼快,大喝一聲:“豈能放你逃走!”然後,嗖地一個箭步過去,舉刀將張世顯腰斬於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