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飛越大峽穀(1)(3 / 3)

指導員說,那個灼熱的夏日還在我們的記憶裏,營成縱隊向天安門廣場集結途中,遭到街道兩邊不明真相的群眾漫罵和圍攻,連長賀愛華主動向營請求擔任營的後方尖兵連,負責全營的收攏工作,雖然所有的官兵都受了不同程度的外傷,但卻仍然以完整的建製按時到達集結地域。頂著烈日,同誌們仍然高唱著連歌:

“軍號嘹亮,戰旗紅,

我們是突擊英雄連的兵,

祖國的希望鼓舞著我們,

人民的重托牢記心中,

繼承金湯橋的光榮傳統,

發揚英雄連的優良作風,

高舉新時代的偉大旗幟,

在前進的道路上英勇衝鋒……”

他說那是世紀末的春天,江主席親筆為中原部隊題詞:“建設一支全麵過硬的應急機動作戰部隊”,我連在緊急出動上,為全師樹立了標杆,先後為全師作訓股長、參謀長、營長、連長和全師班以上幹部示範了緊急出動。

他說一級作戰部隊建設已有十年。新綱要頒發後,連隊圍繞“打得贏、不變色”,堅決落實江主席“五句話”的總要求。一切為了提高戰鬥力,一切圍繞打贏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從難從嚴苦練精兵。

在長期的鬥爭和建設中,七連形成的鐵心跟黨走,黨指向哪裏就打到哪裏;善於打大仗,打惡仗,敢於刺刀見紅;任務重於生命,敢打頭陣爭第一;作風潑辣頑強,能連續作戰;堅決服從命令,一切行動聽指揮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在新的時期,又叫響了“三句話精神”。

“任務重於生命”--如此簡單而崇高的軍事思想,在市場經濟時代更顯聖潔和超越。和平時期,養兵千日,任務就是準備打仗。有人當麵問七連幹部,這個提法是不是太“左”了。七連的官兵回答道:“這是我們的傳統,老一輩傳下來的,一直在叫。我們連隊很少有白臉兵,臉黑的像李逵。官兵們不是習武冷,而是練兵熱,人家下海,我們上山。”此言不虛。當人們步入連隊的營區時,會被這樣一幅幅動人的畫麵所感染:從幹部到戰士,人人身穿迷彩服,佩帶“虎頭”臂章,連隊的所有車輛上也印上了“虎頭”標誌。與震天動地的喊殺聲、番號聲、喝彩加油聲互為響應,科技含量重的軍事課目擺開了“龍頭”,好一派龍騰虎躍、熱火朝天的練兵景象。

“使命高於一切”--把任務擺得比生命還高,他們做到了。每當任務完成後,如何看待已付出的代價,如何正確對待榮譽、職務、待遇,如何長久地保持旺盛的士氣,這是師裏完成總部對全師的全麵驗收合格之後提出的口號,七連的官兵把它當成一句座右銘。這一口號較好地統一了七連官兵的思想。幹部們說:“現在,我們科技練兵不是怕熱不起來,而是怕熱過了頭”。他們倒是經常要做降溫的工作。

“事業重於家庭”--應該說,七連麵臨的家庭困難,並不為全軍之甚。他們自己也確實沒作這種渲染。但他們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任務上去,與家庭矛盾又顯得十分突出。難得的是正確對待和處理中表現的精神境界。

還有“四句話目標”:全麵建設、整體過硬、爭創一流、再上台階;“五句話思想”:隨時準備打仗的思想;當尖兵,打頭陣,首戰用我,首戰必勝的思想;全方位機動作戰的思想;立足現有裝備打勝仗的思想;在現職崗位上帶兵打仗、當兵打仗的思想。

這就是七連的連魂!

“在七連麵前,沒有啃不爛的硬骨頭,沒有趟不過的火焰山”。重點建設以後,團先後交給七連13項團裏遇到的最艱巨的任務,次次都完成得很好。政委王矩鶴讓我采寫七連時,話語中帶著堅信和自豪。

有一年團擔負埋設一段京九通信光纜任務,施工中遇到了“卡脖子”工程:電纜要穿過一條30米寬的汙水河。工業廢水加上人畜糞便的堆積,使這條排水不暢的汙水河,整日臭氣熏天,汙水底是一層半米多厚的“肉泥層”,挖掘難度極大。團長政委一碰頭,不約而同地定下了決定:這塊“硬骨頭”交給七連“啃”。

這是令人感奮的一幕!

岸上狂風撕叫著攪得天昏地暗,河中汙泥散發的臭氣直往人的鼻孔裏鑽,熏得人腸胃翻滾直想嘔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