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七連參加“前衛-96”演習,在衝擊發起後,麵對寬8米,深1米的河流,為不耽誤時間,連長郭建立一聲令下,全連官兵一齊跳入冰冷的河水中,由於河底淤泥較深,李邦奎的鞋子被陷進河底,他不顧及這些,硬是光著腳丫連續衝了十幾個山頭,將紅旗插上敵縱深主峰,圓滿地完成了演習任務。
部隊進入穀底,我隻能聽到他們說話的聲音。
這時連長從前麵攀緣的隊伍中滯後,他說連隊官兵有了練為戰思想,適應戰場各種情況變化,保證任何條件下都能“打得贏”。
射擊訓練,把每個練習的射擊距離拉長30-50米;對隱顯目標射擊,將示靶時間縮短3-5秒;對運動目標射擊,則讓移動靶作不規則變速移動。
我們在完成大綱規定課目的基礎上,主動增加攀援、泅渡、格鬥、滑行等偵察兵訓練內容。圍繞實戰需要,在高溫、嚴寒條件下,進行耐高溫、耐幹渴、耐嚴寒訓練;模擬空中、海上機動,利用浪木、滾輪、轉梯進行抗眩暈訓練;請心理專家輔導心理戰訓練等。
97年7月,團組織野戰生存訓練,我們主動要求擔負先行試點任務。在團指導下,連夜從外訓駐地急行軍拉到40公裏外的生疏山區,官兵們在晴雨無常、蚊叮蟲咬、蛇蠍襲擊等困難條件下生活了三天三夜,完成了23項野戰生存訓練課目,增強了官兵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
前年8月,連隊剛進行完70餘公裏的戰備拉練返回營區,突然接到為總部首長進行軍事表演的通知,全連中午飯還沒顧上吃,就帶入射擊場進行自動步槍一練習射擊。在30多度的高溫下,參加射擊的86人,人人都在45環以上,其中有3人打滿50環,受到總部首長的高度評價。
一專多能訓練。每年有計劃地進行換崗、換位、換手訓練,二年度以上兵人人熟練操作連隊裝備的6種火器和電台,會用指揮手旗、小喇叭進行簡易通信、聯絡、指揮。結合外訓,經常變換場地組織多能訓練。
1996年以來,在師組織自動步槍、狙擊步槍、輕機槍、火箭筒、六0炮5種步兵武器多背景、多情況、多射角、多目標應用射擊比武中,連續3年奪得建製連第一名。
他說加強戰法研究,立足現有條件,研究探索在各種地形條件下以低抗高、以劣勝優的對策和辦法。我連研究了城市進攻戰鬥、航渡作戰、島嶼作戰、瀕海地域和山地攻防作戰的戰法。
在軍區組織的“93.1”戰役演習中,我連機動到千裏之外,乘機演練了對山地防禦之敵越點攻擊戰法,受到軍區首長高度評價。前年,結合外訓,對山地築壘地域6種目標進攻的18種打法逐一進行研究和演練,總結出戰鬥行動中應注意的20個問題,修訂了原來的戰術教案;研究總結出利用地形、工事,設置假目標等防敵空襲的13種方法、灘頭進攻戰鬥對付敵技術偵察和火力殺傷的9種方法等。
近3年來,我們連有13種分隊戰法、23種訓練方法被團以上肯定和推廣,其中“露營”課目被總參軍訓部編入戰術教材。
仿佛是副指導員的聲音,這些年,我們堅持從基礎訓練抓起,為軍事過硬強根固本,努力做到所有課目“不夾生”,所有環節不跳過,所有考核不糊弄,使基礎訓練比較紮實,訓練基礎比較牢固,積攢了發展提高的後勁。
想起那年4月,我連代表營參加輕武器二練習射擊考核,隻取得了總評良好的成績。考核結束後,有的官兵把成績不理想的原因歸結為發揮不正常。
我們認為,沒考出好成績,原因故然是多方麵的,但這原因那原因,都掩蓋不了基礎訓練不紮實的事實。我們以這件事為契機,舉一反三認真查找了在基礎訓練上的14個問題,並逐項研究了改進辦法,這以後我連官兵在進行任何訓練時,都能注重打基礎,反複練習,直到完全掌握、完全熟悉為止。這些年,我連的400米障礙、5公裏越野、輕武器射擊、戰術基礎動作等課目,始終保持了優秀的好成績。
注重克服訓練斷層。連隊是一個流動的群體,幹部調整、戰士退伍容易造成骨幹流失,使軍事訓練出現斷層,影響軍事過硬的連續性。為了防止和克服因人員大出大進造成軍事訓練的起伏波動,我們堅持做到“四留”、“三不走”。即:幹部調離連隊要留下一本好教案,留下一套好訓法,留下一份全連人員素質狀況分析,留下一條好的訓練建議;班長骨幹退伍要做到不帶出一個“出師”的徒弟不走,不傳授一手訓練的絕活不走,不捐獻一套自製的訓練器材不走,不推薦一名尖子培養對象不走。96年以來,我連共調整幹部12名,退伍班長骨幹167名,訓練沒有大起大落,始終保持了較好的發展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