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飛越大峽穀(3)(3 / 3)

91年以來,連隊年年被上級評為“軍事訓練先進連”;曆次重大戰役演習,均擔任團主攻連;每次擔負重大訓練先行試點觀摩任務,都圓滿完成了任務。

1996年8月,在搶修“人工天河”紅旗渠水毀工程中,我連擔負最為艱巨繁重的咽喉渠段的清淤任務。寬8米、深4米的渠內被泥沙、石塊、荊棘、樹根填滿,渠上還不斷往下滾石塊,渠下就是懸崖和公路,沙石隻有用編織袋一點一點背往500米外的山坳處。大的石塊重達10幾噸,為確保渠壁安全,無法爆破,隻能用錘一塊一塊地砸。全連官兵早上4點起床,晚上11時收工,戰士們的背上曬脫皮、手劃破、腳泡爛,有同誌累的尿血,有的昏倒在工地上,經過連續7晝夜的突擊,提前5天完成了清淤任務,受到工程指揮部通報表彰,連隊榮立集體三等功。

近年來,我連先後擔負施工、先行示範、軍事課目彙報和其它臨時性大的任務40多次,不管困難再大,要求再高,時間再緊,每次都圓滿完成,被上級首長稱為“特別能突擊、特別能打仗”的放心連隊。

在這深深的穀底,我仍然能聽到這是副連長李順濤的聲音。

盛夏野外駐訓的季節,這是七連“班山地進攻戰術”訓練場,一幅生龍活虎的訓練畫麵立刻映入眼簾:全連官兵身著迷彩服,烈日下,一絲不苟地演練戰術動作,隻見他們個個上山敏捷如猴,下山勇猛似虎。

曾經參過戰的團參謀長柳世明說,七連自參戰以來,一直擔負全訓任務,這些年,無論形勢如何變化,他們都始終把軍事訓練擺在連隊建設的中心位置。全連上下戰鬥意識從來沒有淡化過,練兵熱情從來沒有減退過。

七連的官兵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要使七連這把“鋼刀”在戰場上所向披靡,就必須在訓練場上千錘百煉。所以,他們特別重視在惡劣環境和艱苦條件下嚴格摔打自己。

這是夏日7月,集團軍把“加強步兵連夜間山地進攻實彈戰術演習”賦予七連。

部隊開到一個叫牛橫嶺的地方,這是一個十分惡劣的環境:光禿禿的山頭布滿鵝卵石,石縫中長滿了野刺荊棘,白天爬山稍不注意就被紮得鮮血直流,夜晚訓練就更困難了。

最頭痛的還是夜晚訓練中的燈光顯示和戰術動作協同。困為這是實彈射擊,稍有不慎就會出事。演習推演的程序進行了一遍又一遍,常常是頭天晚上推演訓練一夜的課目,天剛亮就被上級否定了。隻得按修改後的方案步驟,重新演練。恰好當時正值多雨季節,有好幾次白天剛剛修好的訓練設施,夜間就被暴雨衝垮了。七連的官兵不折不撓,場地被雨水衝壞一次就修複一次。連續20多天,每天都是通宵訓練,一身臭泥一身汗,全連官兵沒有一個人洗過一次澡。最後統計,盡管完成這個訓練課目先後使用炸藥好幾噸,消耗實彈兩萬餘發,但卻沒有發生一點事故。

全集團軍連以上軍事主官現場觀摩演習後,有人問:“你們在這麼複雜危險的條件下真槍實彈地幹,難道就不怕砸了連隊幾十年的安全牌子?”七連的幹部回答說:說不怕那是假話,因為訓練難度越大,強度越高,也越容易發生事故,但同時,越是艱、難、險的訓練就越能磨練摔打官兵的意誌,提高官兵的素質。多年的實踐告訴我們:嚴格的科學軍事訓練是連隊安全穩定的重要保證。

主任葛學勤說,一次,團抽考七連的衝鋒槍射擊二練習,當他們以武裝越野的方式趕到5公裏外的靶場後,突然刮起了大風,接著又下起了雨。全連官兵個個雨淋濕透,有的凍得嘴唇發紫。考核組人員問:“這種天氣,還打不打?如果不打可以改時間再打!”連長和指導員堅定地回答:“打!敵人不會因為下雨而不發動戰爭,打仗也不允許我們選擇氣候條件。今天下雨正是檢驗和鍛煉我們實戰能力的好機會,就是下刀子我們也要打!”他們一人組織射擊,一人帶著其他人員跑步暖身體,硬是在風雨中堅持打了一個半小時,取得了總評優秀的成績。七連平時訓練也是堅持隻看計劃不看天氣,從來沒有因為天氣變化而自行改變訓練計劃。有一回,在進行衝鋒槍一練習預習期間,下起了大雪,團通知,可以把訓練與教育時間作調整,先完成教育任務,待雪停了再訓練。而七連堅持從難從嚴要求自己,硬是堅持按計劃趴在雪地裏練習瞄準。

他們把“嚴”貫穿於日常工作始終,也看成是一種錘煉、摔打、淬火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