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福禍人生(1 / 3)

1、真情暖青州故裏

不必說靜謐滿相思,撲朔迷離也能隱隱生痛,美了距離可是卻白了話語,山水相間遙相望。今夕複何夕,何時言歡同坐燭光中,萬事隨轉燭,流連化留戀,淡了蜜語甜言,執手相看淚眼,淚眼默默無語。

浣溪沙

小院閑窗春己深,重簾未卷影沈沈,倚樓無語理瑤琴。

遠岫出山催薄暮,細風吹雨弄輕陰,梨花欲謝恐難禁。

春色深濃,未許泄漏,故重簾不卷,一任暗影沉沉。春情躁動,更不能形之言語,隻可托之瑤琴矣!雲出雲歸,時光亦隨之荏苒而逝,不覺晚景催逼。夜來更兼細風吹雨,輕陰漠漠結末仍結穴在風雨摧花,欲謝難禁的憂思上。

在這闋詞中,李清照為我們描繪了兩個畫麵,

一個是近景。

小院花窗透漏著濃濃的春色;重重簾子未卷,影像朦朧;

依靠在樓閣的仕女對景無語,轉而撥弄瑤琴,琴聲幽怨如泣如訴。

另一個是遠景。

遠山雲霧繚繞,和著淺淺的暮色,微風吹動著雨絲,撫弄著淡淡的烏雲,

美麗純潔的梨花將要謝了,莫名的感傷之情卻上心頭。

人生苦難多變,每個人總是要經曆一些事情的,沒有誰會永遠的成為上帝的寵兒!就像是這個世界永遠無法舍卻悲劇的存在。就在北宋大觀元年,李清照的夫家趙氏家族遭遇了極大的變故。

這年年初,蔡京重新被任命為左仆射(宋代左右仆射相當於宰相)。趙明誠的父親趙挺之與蔡京雖同為新任,但兩人數度爭權,素來不睦,趙挺之曾在皇帝麵前“屢陳其奸惡”。到了三月份的時候,蔡京終於得勢,趙挺之被免去了右仆射之職。這對登上相位剛滿一年的趙挺之來說,無疑是一個極為沉重的打擊。罷相之後十多天,趙挺之就飲恨辭世了。

然而,這還遠不是事件的終點--正如命運之神對我們百般眷顧,卻也從來不去掩飾它的殘忍,它永遠隻在刀光中馳騁自己的快意。

公園1107年,權臣蔡京複起再相,而在此之前,趙明誠的父親趙挺之屢次與蔡京爭權。蔡京下台後,理所應當的,由趙挺之取代了蔡京,坐上了宰相之位,依著官位的升職,也達到了趙挺之權利的巔峰。可是好景不長。等到蔡京重得權威之後,可想而知,第一個要收拾的就是趙挺之。

厄運又一次降臨到了趙家。趙明誠的父親趙挺之不幸在朝廷爭鬥中敗下陣來,並撒手西歸。他的三個兒子則不僅被罷官免職,而且還遭人誣陷鋃鐺入獄。

就在大觀元年的三月,趙挺之被罷相免職。

五天之後,受不住如此打擊的趙挺之抑鬱而終,與世長辭。已去之人離開這個世界還不到三天,屍骨未寒,抄家的兵卒就闖進了趙府的大門。

昔日權貴豪門,倒台之後也不過隻剩一片狼藉。受此牽連,趙明誠兄弟被投入大獄,直到七月才得以釋放,重獲自由。罪名雖被免除,但官職俸祿也是撤得幹淨,一切又回到了最初的原點。

雖然趙挺之已死,蔡京卻仍然不肯罷休。追贈趙挺之為司徒,後來這個封號也被剝奪,降為觀文殿大學士。而在權傾朝野的蔡京的打壓之下,本就落寞的趙家在京城更是難以立足,不得不舉家徙居於老家。

在即將離開京城的這一段時間內,李清照的內心一直處在徘徊猶豫之中。院中的白菊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悄然開放,風水輪流轉,世事難料,幸運女神不會永遠隻眷顧著自己。麵對這潔白如玉的菊花,情不自禁地就想到了歲月的無情,蒼天的不公,想到別期在即,前路未卜,想到官場險惡,人心難測,想到嫻靜雅致的田園,想到剛正不阿的屈原,想到潔身自好的陶淵明,李清照執筆寫下了《多麗·詠白菊》:

小樓寒,夜長簾幕低垂。恨瀟瀟、無情風雨,夜來揉損瓊肌。也不似、貴妃醉臉,也不似、孫壽愁眉。韓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將比擬未新奇,細看取、屈平陶令,風韻正相宜。微風起,清芬醞藉,不減酴醿。

漸秋闌,雪清玉瘦,向人無限依依。似愁凝、漢阜解佩,似淚灑、紈扇題。朗月清風,濃煙暗雨,天教憔悴瘦芳姿。縱愛惜、不知從此,留得幾多時。人情好,何須更憶,澤畔東籬。

一切都按計劃緊張有序地進行著。仲秋之後,家裏的一切都已經打點好了,仕途受阻的趙明誠,在出獄後不久便帶著李清照回到了青州故裏,開始了長達十年的隱居生活。

舊時的衣著飾物,也隻不過給人們平添些傷感罷了。那些翠貼蓮蓬,金絲藕葉,原本是多麼秀美精巧的紋飾啊!但現在衣上的翠綠與金黃都已淡去,露出生活被剝開後的本色。還記得當年那個“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的新娘嗎?那時的她彩裳如雲,姣美如花,是如此的惹人憐愛。而如今那卻隻成了眼中的影,心底的傷。曾經的歲月在驀然間走遠,那些隨意而歌的日子,或許再也不會回來了。

畢竟,離別總是有些傷人的。在汴京,她度過了一生中最為美好的時光,忽然間的離去又怎會如此輕易?那些濃濃的情愫又怎能割舍的掉呢?春天雨後的賣花聲,秋日河邊的寒蟬鳴,隻化做一抹淡淡的顏色,劃過眼前這寂寞的夜空。裙裳依舊,天空依舊,隻不過情懷中多了一分悵惘,少了一絲歡欣而已。

但其實,上天沒有放棄她,身處青州的李清照仍然是幸運而幸福的。日子雖然清貧,但卻生活的安心平靜。這是李清照盼望已久的生活。隱居青州的這十年,可以說是她生命中最為安寧和閑適的日子。丈夫趙明誠少有功名公事的拖累,兩人可以安心做他們喜歡做的事情。

賭書潑茶,聽琴觀雨,有這樣的日子,夫複何求呢?

新的生活就在這份清淨中開始了。李清照一進新家門,就很是喜歡,雖然從未來過,卻感覺十分親近,十分熟悉,也許是心情使然罷了。

鄉下的生活平淡無奇,與汴京這樣的繁華之都自然是不能相提並論的,可這樣的寧靜鄉村,卻是清照以及千千萬萬古代女子所向往的。因為有書的陪伴,李清照的每一天都充滿著活力,那些文字既是她的生命,也是她生命的延續。

清照及其善於把書分類整理,對那些她愛不釋手的書更是沒命地投入其中。她會將那些四處收集來的各種書冊典籍分類登記,製備好書冊編號。不久以後,她的書庫便初具規模了。她愛這些書,把它們視為手上珍寶,愛護它們就像愛護自己的孩子一樣。於是,為了讓那些寶貝有一個搖籃,丈夫去集市請來木匠,製作了一些高大的書櫥。很快,一個名為“歸來堂”的書庫就成型了。

雖然自從有了書庫以後,每天的事情變得繁瑣了,這令清照像一個小主婦一樣忙碌,但日子依然浪漫,宛如那醉人的花香,久久不曾散去。趙明誠出門考察金石碑文的時候,她會踮著腳尖站在小木凳上,掃去高層書架上的灰塵。若是有人前來借閱,她還得仔細檢查書上是否有汙垢和損壞,如此的認真細膩,就像母親在檢查自己的孩子是否受傷般的心疼。

趙明誠是喜歡古玩的,一玩起古董來便沒完沒了,可是玩古董是需要金錢的,為此,常常會花費夫妻二人很多銀兩。時過境遷,現在的趙明誠已經不再有為官時候的俸祿了,而清照也不再是年少時嬌生慣養的富家小姐了。雖然沒有了收入來源,但為了與丈夫共同的誌向,清照可以忍受樸素的生活。

對於清貧樸素,李清照隻是安之若素。而對於趙明誠來說,官宦生涯亦非他所熱衷。那些大家美文、名家畫作,還有那筆畫古樸玄妙的金石文字,才是他們生活中最為熱愛也最為重要的東西。雖然他們有時候也會因為不能買下珍貴的古畫而遺憾,但卻不會為此而去刻意追逐功名富貴。他們的生活,安寧中有堅持,也有一份與子偕老的淡然與欣喜。

沒有了官場上的鉤心鬥角,沒有了仕途上的爾虞我詐,隻有愛人間的甜蜜情絲。一切都是那樣的順其自然,似乎之前的一切不幸都不曾發生過一樣。

汴京大相國的空地上,永遠是熙熙攘攘,熱鬧非凡。那才是他們真正的樂土,放眼望去,到處都是擺賣的古玩文字,讓人目不暇接。賢惠的清照會經常陪著趙明誠去那裏挑選文物書畫,雖然他們銀兩不多,但偶有所得,便可欣而忘形。

回到家中,一同細品那些筆墨中的悠長意蘊,那些刻字裏的古樸勁直,那種心靈相通的會意溫馨,這些都是旁人所難以體會到的。或許很多時候,就算身在其中的人或許並不覺得如何可貴,而當那種生活倏爾遠離,才會驟然感受到心中的失落。

清照喜歡把書置於任何一個可以閱讀的地方,隨手就可以拿到。清晨的梳妝台上、午後的小窗邊,傍晚的納涼椅上,甚至夜晚的床榻。這在清照看來,不失為一種浪漫。

和丈夫相攜坐到一起,共同翻閱一本有趣的書籍,分享著彼此的見解,在傍晚散步時提問作答, 這些都是日後清照的美好回憶。不過,最令她興奮的事還是每餐過後的有獎競答:夫妻之間要互相提問,指向堆積成小山一般的書籍文冊,說出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要是答對了,就有資格先飲茶。

每每這時,清照會悠閑地沏上一壺茶水,然後盤算著出什麼樣的題好,而明誠也是磨刀霍霍,心知自己應當好生掂量掂量。善文詞賦的清照生性過目不忘,記性好得很,常常在取勝後得意忘形,手舞足蹈,歡快至於還會把茶杯打翻,弄濕了衣服。也許,就算當她白發蒼蒼的時候,自己也不會忘記總是以誠懇而自信滿滿的目光欣賞他,卻常常弄得她大笑不止的趙明誠。

有那麼一天,家中來了一個文質彬彬,名叫張汝舟的男子,他是帶著書來的。這本書算得上是稀世珍寶,癡迷於此的李清照一見更是喜不自勝,細細端量起來,竟忘了給這位“貴客”倒茶。

愛書的她很想把這本書買下了,可是夫妻二人自來青州,趙明誠失去了朝廷的俸祿,生活上過得很拮據,李清照早把身上值錢的首飾都當了。伸手進了衣兜,分文未有,空空如也。此時的張汝舟看出了清照的尷尬,也不知道是 處於何種原因,竟然主動許諾借她一晚,第二日自己再來取。

於是那一晚上,清照和明誠二人是徹夜不眠地抄寫,一盞燭光下的兩張麵孔從不覺得疲倦。終於趕在第二天完成了副本。誰知,張汝舟來後,一見副本上清秀規整的筆記,知道是李清照所書,不禁喜上心頭,於是便用原稿換了副本。對李清照而言,雖然對張汝舟這個人的作風沒什麼好印象,不過原稿能留下來,自然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屏居青州,李清照還有一個重大收獲,就是《詞論》的寫成。

樂府聲詩並著,最盛於唐。開元、天寶間,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時新及第進士開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隱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慘沮,與同之宴所。曰:“表弟願與坐末。”眾皆不顧。既酒行樂作,歌者進,時曹元謙、念奴為冠,歌罷,眾皆谘嗟稱賞。名士忽指李曰:“請表弟歌。”眾皆哂,或有怒者。及轉喉發聲,歌一曲,眾皆泣下。羅拜曰:此李八郎也。”自後鄭、衛之聲日熾,流糜之變日煩。已有《菩薩蠻》、《春光好》、《莎雞子》、《更漏子》、《浣溪沙》、《夢江南》、《漁父》等詞,不可遍舉。

五代幹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獨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樓吹徹玉笙寒”、“吹皺一池春水”之詞。語雖甚奇,所謂“亡國之音哀以思”也。

逮至本朝,禮樂文武大備。又涵養百餘年,始有柳屯田永者,變舊聲作新聲,出《樂章集》,大得聲稱於世;雖協音律,而詞語塵下。又有張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絳、晁次膺輩繼出,雖時時有妙語,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獻、歐陽永叔、蘇子瞻,學際天人,作為小歌詞,直如酌蠡水於大海,然皆句讀不葺之詩爾。又往往不協音律,何耶?蓋詩文分平側,而歌詞分五音,又分五聲,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且如近世所謂《聲聲慢》、《雨中花》、《喜遷鶯》,既押平聲韻,又押入聲韻;《玉樓春》本押平聲韻,有押去聲,又押入聲。本押仄聲韻,如押上聲則協;如押入聲,則不可歌矣。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漢,若作一小歌詞,則人必絕倒,不可讀也。

乃知詞別是一家,知之者少。後晏叔原、賀方回、秦少遊、黃魯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無鋪敘。賀苦少重典。秦即專主情致,而少故實。譬如貧家美女,雖極妍麗豐逸,而終乏富貴態。黃即尚故實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價自減半矣。

《論詞》這篇散文總共可分為五段,全文精辟之處就在於文章在開端就道出了詞在唐朝開元是鼎盛時期,甚至可以與宮廷樂府詩相提並論。而且,在為了展示詞唱的極致,文章中更是巧妙地引用了唐朝“開宴曲江”的典故,完美的向人們展現了詞人合一。

唐朝開元、天寶年期間,有一位叫做李八寶的歌者,他的歌聲妙絕天下,名揚四海,至美無極。有一詞,進士們在曲江擺設宴席,其中一位及第的名士,要李八寶穿一身舊衣服,再戴一頂舊帽子,喬裝打扮,並且還要隱瞞自己的真實姓名。吩咐他要神情慘淡地去參加宴席。最後這位名士對前來參加宴席的人說:這是我的表弟,就讓他坐末席吧!參加宴會的眾人都是錦衣華服,哪會有人對他在意。於是,一群人邊喝酒邊聽歌,好不快樂。許多能歌善舞的人輪流表演,其中隻有曹元謙、念奴二人歌唱得最好。唱完後,眾人對這二人的歌聲讚歎不絕。就在這個時候,那位名士忽然指著李八寶對大家說:請讓我表弟為大家演唱一首歌吧。眾人嘩然,這麼高雅的宴會怎麼能讓一介村夫來打擾呢?譏笑聲一片,甚至還有人生氣起來。就趁著這混亂的時刻,李八寶字正腔圓、抑揚頓挫的開始唱了起來,等到一曲歌唱完後,才發覺眾人被他的歌聲引得泣不成聲。眾人都起身離座圍著李八寶行禮,說道:“你就是李八寶吧,別人是唱不到如此詞人合一的境界的。”

隨後清照筆鋒一轉,寫道鄭地和衛地的樂聲過於柔糜,音節變化也是更加的繁瑣。者並不符合詞作的清雅。當時已經出現了《菩薩蠻》、《春光好》、《莎雞子》、《更漏子》、《浣溪沙》、《夢江南》、《漁父》等曲調。

文章的第三段寫到了五代時期戰爭的頻繁,各個諸侯國紛紛建國,斯文掃地,兵荒馬亂之中便也沒有人作新曲沿途傳唱了。隻有南唐李璟、李煜、馮延巳等君臣時有新作問世。“小樓吹徹玉笙寒”、“吹皺一池春水”更是其中的名句,奇妙無比,但是也擺脫不了國破家亡的哀傷。戰勢的繁亂著實影響了詞作的發展。

文章第四段寫出了宋詞的發展,入木三分的分析細致無比。首先,詞與樂曲要和諧。詞的用字在注重優美的時候,還要注意要符合音律,這樣樂曲旋律也需要隨之創新。柳永有《樂章集》傳世,柳永的詞的用字雖然符合音律,可是卻俗不堪耐,這樣詞倒是褻瀆了樂曲。其次,詞者要研精覃思。在這裏,清照舉例說了張先、宋祁、宋庠兄弟、沈唐、元絳、晃端禮等人,他們都相繼寫詞,雖然常常有妙語傳世,但卻整篇破碎,沒能研精覃思,不恩給你成為名家。第三點就是詩不入詞。到了晏殊、歐陽修、蘇軾這些人,他們學究天人,知識淵博,也會填寫些小歌詞,單看這些人的學識,應該就像在大海中舀取一瓢水那樣容易,但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細細琢磨他們的詞,都是些不整齊的長短詩句而已,句子琢磨的不夠,而且又不協音律。最後一點,就是詞要押韻,這樣的詞有利於詠唱。關於這一點,清照列舉了《聲聲慢》、《雨中花》、《喜遷鶯》等詞牌,既押平聲韻,又可以押入聲韻。《玉樓春》詞牌本押平聲韻,它的音律要求詞不僅押去聲,還要能夠押入聲。如果押入聲,就不能作歌唱了。王安石、曾鞏,他們的文章有西漢時期的風格,但是如果以文作短小的歌詞,隻怕會讓人笑話,因為這樣的詞實在是讀不下去。

在文章的最後一段,清照就自己的觀點作了稱述。

在《詞論》的尾段,清照就其觀點作了稱述。詞其實是一種不同於詩、文的特殊文體,隻是明白這一點的人太少了。後來又有晏幾道、賀鑄、秦觀、黃庭堅出現,才漸漸開始知道了這其中的觀點。可惜晏幾道的詞短於鋪敘,賀鑄的詞缺少典雅莊重,短於用典。秦觀的詞雖然婉約申請,善於情韻風致,但是詞中卻少了實際的東西,就像貧窮家裏的美女,雖然長得漂亮美麗,打扮也很時尚,但到底是骨子裏缺少了那種與生俱來的學識富貴氣態。黃庭堅的詞內容倒是充實些,重用典故,但是卻瑕疵頗多,就像一塊完美的玉,卻有些斑點瑕疵,如此一來,自然就要價貶值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