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戰亂起鐵蹄踏遍
黃風大作,飛沙揚塵,直刮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淄州府的花園裏,嬌豔美麗的花瓣兒因為狂傲的大風而凋落、飄零,不見蹤影,隻剩下那光禿禿的花木枝幹上,站滿了塵土的重重綠葉兒還在寂寞中搖蕩。
李清照所處的北宋時期,因為國家采取了強幹弱枝、重文輕武的政策,從而導致了國力的積弱不振。而這,也給了遼國、西夏以及金國入侵的機會。長年以來,北宋與遼國、西夏對峙相待,想要維護北宋國家的安定,也隻能每年送給遼國與西夏巨額的金帛歲幣,以得到短暫的和平。最初,這也相安無事。可是隨著金國的不斷壯大崛起,遼國與西夏的日趨衰退,讓被北宋決定應該與金國聯合訂立同盟,共同與攻打遼國。然而,北宋重文輕武的政策,讓軍隊軍紀渙散,士無將心,素質低下,在於遼軍的交戰中節節殘敗,這,也讓金國看到了可乘之機。
就在宋徽宗宣和思念(公元1122年)的正月,強大的金國軍隊攻克了遼國國都,從此,遼國滅亡。三年之後,宋徽宗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的秋季十月,金兵開始大舉南下,直至北宋的國都開封。政局動蕩,人心惶惶。皇帝宋徽宗在驚慌之中將皇位讓給了太子,也就是宋欽宗。新帝即位,立即組織抵抗敵軍,如此才得以保全。
可是危機並沒有因此而消除。宋欽宗即位一年之後,也就是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的八月,野心勃勃的金國又一次攻打開封。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的二月,金人廢黜了宋徽宗和宋欽宗,由此,也意味著北宋王朝的滅亡。到了三月,金兵將宋徽宗、宋欽宗以及三千多名趙氏宗師押往金國。兩個月後,康王趙構在南京應天府繼承皇位,是為宋高宗,至此,南宋王朝建立。
與世間這樣的紛繁複雜的大環境不一樣的是,趙明誠與李清照長久地沉浸在個人家庭生活的小圈子當中,能夠吸引他們注意力的依然是金石文物收藏。夫妻二人似乎生活在與外界隔絕的世界當中,就好像身邊發生的許多重大社會曆史事件都與他們無關一樣。
但覆巢之下豈有完卵?劇烈的靖康之變改寫了北宋王朝的曆史,也改變了他們夫妻二人的命運。他們剛讓家庭生活中瑣碎的風波平靜了下來,可是北宋這個“大家庭”的毀滅卻為他們的小家庭帶來災難性的打擊。
翻天覆地的變化似乎隻在轉眼之間,一切,已不在如往昔那般美好。白駒過隙,荏苒歲月覆蓋了往日的美好,時光的劃痕,匆匆的鑄成一抹哀傷。
曾經的曾經,現在也都隻能在夢裏相見。
他們本想遠離政治、遠離社會,遠離那些複雜的事情,他們隻想過屬於自己的簡單快樂的日子。可事與願違,政治卻偏偏要來幹涉他們,不僅是幹涉,更要破壞甚至毀滅他們的生活。
當宋金兩國交戰的戰火還沒有波及山東這一地區,時為淄州知州的趙明誠就已經感受到了戰火的硝煙彌漫。管轄的淄州境內經常會有從戰場上潰散下來的散兵遊勇,他們聚眾滋事,擾亂民生。對此,趙明誠不得不派兵予以鎮壓,維護淄州境內的安全。
戰火已是迫在眉睫,他們即將湧入時代大災禍的洪流之中。
對於這一段的所見所聞,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中寫道:“聞金寇犯京師,四顧茫然,盈箱溢篋,且戀戀,且悵悵,知其必不為己物矣。”
直至此時,他們才真正意識到,不能再一味地沉浸於自己的世界裏了,因為國家這個大家庭對他們這個小家庭有著莫大的影響。如今戰端一起,天下之大,竟已無法放置一張平靜的書桌,更何況他們兩人幾十年來收集整理的盈箱溢篋的文物金石字畫!時局動蕩,清照與明誠癡望著、把玩著這些文物,心中無比留戀,但又悵然若失,不由得暗自揣思:這些珍品將再也不可能為自己所有了, 它們將會流落何方,最後是什麼遭遇,惟有天知道了!
雖說順天應命,但總要做出一些安排,因為心有不甘,哪怕最後失敗,也要拚搏一次。
屋內,趙明誠焦躁不安地在室內徘徊,清照則坐在一旁皺著眉眼冥思苦想。自從金兵圍攻京師汴京後,趙明誠和李清照就幾乎是天天如此。他們既為國家的前途和命運而時時憂慮、歎息;同時又為自己的古籍典冊的去處擔心。夫妻四顧茫然,一時竟然沒了對策,隻得對著滿箱滿櫃的書畫發呆。
奈何禍不單行,趙明誠又突然接到了母親在建康病危的急信。在這種苦悶彷徨的憂慮氣氛中,又自然而然地揉進了一種焦急、悲涼的情緒。
母親病危,趙明誠與其兄弟必須離任赴江寧奔喪。而此次離家,明誠卻並沒有帶清照同去。是的,清照是愛著趙明誠的,她不是不想去。可相比與丈夫同去建康奔喪,她還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那就是暫時留於淄州或是青州,準備將遺留在青州的大量文物、金石字畫在第二年的春天運往江寧。
趙明誠生性孝悌,接獲噩耗,他想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南下奔喪,但也考慮到北方戰事緊急,不如就此機會將家中最珍貴的文物運往江寧,可留置於青州的文物也讓他牽掛。不得已,在自己深思熟慮後,為了保全文物,做出讓李清照冒著遭遇戰亂的危險,獨留於青州的決定,他讓李清照同時整理文物並一應家務,等第二年春天再預備船隻運往江寧。此時,如何處理青州書庫巨額收藏的重擔悉數落在了清照的肩上。從此,戰亂和其他災難給清照所帶來的打擊和損失便接踵而來。
趙明誠南下後,時局更加緊張,李清照亦當隨即由趙明誠的淄州任所回到相隔不遠的青州歸來堂,從而著手整理、遴選收藏,準備南下。
然而誰又能想到,即便他們夫妻做了如此大膽而且周密的安排,青州的文物最終仍未能保全!
秋風蕭瑟,青州西邊的趙晟揭竿起義。而這個時候的清照早已回到了青州故裏。自從與自己的丈夫離別後,清照更加感到寂寞無聊,度日如年。 當她聽到逃亡的官兵到處結夥行凶,無惡不作的消息之後,禁不住萬分驚恐,畢竟清照還是一介女子,麵對這樣窮凶極惡的人,還是沒有辦法的。於是,夜幕降臨了,清照把十餘間屋的書籍雜物鎖好,又匆忙選了一些心愛的書畫碑帖,打算在黑夜的掩護下,火速逃奔南方,遠離這樣的是非之地。但是,當她走出村頭時,又不免猶豫起來了。
多少年來,自己與明誠二人省吃儉用,慘淡經營,好不容易收藏了這麼多書籍、字畫和古器,轉眼就可能不屬於自己所有了,想到這些, 她便感到一陣陣的揪心的疼。她躊躇、徘徊,依依不舍。突然,一聲呐喊,火光衝天,村中人聲鼎沸,狗吠雞鳴。舉目遠望,清照知道自己的十餘間書籍文物,頃刻就會化為灰燼,不複存在。如此的噩耗讓清照頭暈目眩,再加上心如刀絞,體力不支,一下子便坐在地上,昏了過去。不知道昏迷了多久,當她醒來後,隻聽到村中哭聲一片,自己也忍不住痛苦起來。
宋朝崩塌了,在蒙古和金兵的鐵蹄下,半壁江山風雨飄搖。所有的百姓都倉皇收拾行囊,恨不能馬上行船南下去避難,北方的蕭條在離散的悲痛中顯示出了一個王朝在時間之中的廢墟模樣,兵荒馬亂,盡管不舍,可也是無奈之舉。從沒走過黑路的清照,現在也顧不了許多了,隻好離家向村南走去。為了躲避逃散的官兵,她不敢走大道,而是走走停停,躲躲閃閃,直往黑影濃重的地方奔去。
東方逐漸露出了魚肚白,雄雞也叫了起來。鬢發染霜,羅襪生塵的清照隻覺腳疼腿酸,一夜東躲西藏的逃難,再加上所背的沉重的行囊,讓這個昔日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大家閨秀耗盡了全部體力。
清照心裏明白,隻憑自己的這雙腿腳步行是到不了建康的。可這戰亂的年代,人心惶惶,又能有什麼辦法呢?老天眷顧,讓清照找到了一位老人幫忙,雇套馬車。
數日後,清照乘車來到海濱,改由水路,本打算這樣便可以一直向建康進發,到達目的地。可誰知,清照剛剛到達真州,就遇上了以張遇為首的起義軍攻打真州以及鎮江兩地。兵荒馬亂已經讓清照疲憊不堪,可是麵對如此的戰勢,李清照還是改變了最初的路線計劃,另尋出路。 經過了幾番周折之後,李清照終於安然無恙的到達了建康。人已平安無事,可是帶在身上的書籍字畫,卻幾乎全部都丟失了,隻剩了一部《趙氏神妙帖》。狼狽之相,不可名狀。
雖然感歎那些喜愛的古籍書冊、金石文物葬身於火海。但李清照總算完整地保存了《神妙帖》等極其珍貴的文物。更值得慶幸的是,李清照終於在與丈夫分離、曆經重重劫難之後再次團聚於江寧。
山河破碎、戰火硝煙,這讓得以相聚的他們倍感珍惜與安慰,也是在日趨混亂的歲月中是最為珍貴的!
比清照先前南渡的趙明誠雖然在此危機之秋擔任江南重鎮的郡守,但他卻並沒有因此停下收藏文物的工作。
那時,趙明誠的一位表親之子謝伋,曾帶著唐代畫家閻立本的作品《蕭翼賺蘭亭圖》路過建康,結果這幅畫自從被趙明誠借走後,就再也沒有歸還!說來可笑,原來為了收藏文物,囊中羞澀,甚至不惜典當值錢的財物來購買;就算後來薄有俸祿,但也是節衣縮食、傾其所有來購置文物;可如今做了重鎮郡守,有錢有勢,朝野上下頗有薄名,金石界中亦稱翹楚,但卻玉有微瑕,發生了如此之事!這或許是權勢壓人、中飽私囊,亦或許是世態演變,人也變了吧!
年難留,時難損。變的不止是世間,也不隻是趙明誠。在這短短的兩三年時間裏,李清照的生活轉瞬之間就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國都被占、君主被俘、國家滅亡、青州先遭兵亂後遭金兵占領,她與丈夫不得不南竄江寧,就連多年苦心收藏的文物竟然也毀於一旦!這兩三年裏的經曆,其複雜性甚於過去四十多年的總和,簡直就像開始了另外一個人生!作為江寧知府夫人的李清照,再也回去那個飲酒煮茶、題詞作詩的時候了,過往的無憂無慮,高雅清淡都隨著兵戎戰場而一去不複返了。
國家的淪亡,民族的屈辱,生靈的塗炭,即便是世間萬物都在變化著,但清照那顆熱愛詩詞的心卻依然不減。
每當下大雪的時候,清照就會披著蓑衣,頂著鬥笠,登上城樓遠望,尋覓詩句。隻要得到好的詩句,她必定邀請趙明誠唱和。
臨江仙
庭院深深深幾許,雲窗霧閣常扃。
梢梅萼漸分明,春歸秣陵樹,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
誰憐憔悴更凋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
江寧的春天到了,本是盎然春意、蓬勃向上的季節,但是清照卻並不覺得青春煥發,反而覺得更加衰老!回想以前的多少美好時光,如今早已煙消雲散,隻剩下年華老去而一事無成!又有誰能理解自己此刻憔悴凋零不堪的心情呢?原本應該是舉家團圓、觀燈賞月的日子,可此時的她,既無賞燈之心,亦無踏雪尋梅之情。筆走紙上,點墨成詩,詞句裏不經意地流露出的落寞與哀傷,讓人們在為之憐惜之餘不得不感歎:為何悲劇不能修改?為何那個兒時快樂純真的清照,那個閨閣中嬌羞明媚的才女要受盡時間的磨難?為何她對愛情對國家的夢不能圓滿?
想那貴為江寧知府夫人的李清照,本應正是春風得意、無憂無慮之時,不應有人老建城之感。盡管享受自己的吟風弄月,可為何要說老去無成?本隻是個家庭婦女,在他人看來,終究是看不明白身為女流之輩的清照要成何事,或許心中隻覺得這是無病呻吟吧!
一切,也隻能怪亂世無常,這,就是可悲之處,也是無奈之處。
2、夢天帝九萬鵬飛
沒有人能夠確定,是不是多有的人都想要離開自己現在所處的世界,去尋覓一個完全陌生和新奇的異時空。畢竟,紛繁複雜的塵世、動蕩不安的時局,攪得百姓人心惶惶,時間久之,難免讓人心生厭倦。
這樣的境況,讓人忍不住去幻想陶潛筆下的那個世外桃源,究竟是怎樣的一片人間仙境?那裏是不是也是蟲鳴鳥叫、草木繁茂、泉水潺潺?為何現實中卻找尋不到那樣的桃花林,讓在自己能夠在繽紛的落英中詩意地棲居呢?
也許,這就是現實和夢境的差別吧!夢境再好,也隻是虛幻的,它存在我們的腦海裏,也隻能存在我們的腦海裏。夢給予我們的,其實也隻是一個逃避現實的借口罷了。
回看李清照,頓覺可悲啊,四十四歲的她經曆了“靖康之變”,兵荒馬亂之中,那些青州老家和大量未能帶走的書籍文物,在兵變中全部化為了灰燼,片甲不留。雖說清照隻是個女子,但麵對侵略者的豺狼行徑,卻有著大丈夫的豪氣!義憤填膺的她以其過人的才氣和銳氣表達了強烈的愛國抗戰願望,既然女子不能上戰場保衛國家,那麼她就用文字來抒發自己的滿腔熱血!但誰知,即便如此,卻還是招來了那些投降派的誹謗和打擊。李清照是多麼失望又是多麼憤慨啊!一首頗具陽剛之氣的豪放之詞《漁家傲·記夢》傾訴了她的這一情感: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
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磋日暮,學詩漫有驚人句。
九萬裏風鵬正舉,風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
“天接雲濤連曉霧”,不過是靈魂的一種困惑和迷茫。不過是李清照看不清自己的未來。那如雲般漂浮不定的感覺,或許就是她靈魂出走的證據。在淡淡的光芒映照之下,在她的眼裏,仿佛有千帆揚動的場景,閃閃發光。隻是,我們分明能看見,那從她眼裏溢出的,卻是難以言說的苦痛和破碎的淚水。
像是飛向了遙遠的天空,輕盈自在,隻覺得晶亮的銀河越來越近,越來越近,這是靈魂的一種觸摸。我想,此時的李清照,應該很希望自己能夠化身為那星河中的一顆繁星吧!
高高地掛在天上,每當夜幕降臨,就可以變得閃爍晶亮,剔透清澈,如此,自己便可以遠離這兵荒馬亂的時代,和她的明誠生死相守,不離不棄。雖然她的身心,已經被四處輾轉的漂泊,給弄得憔悴不堪,但在她的心裏,仍然有一種強大的支撐,讓她繼續走下去。
這帝所,其實不過是趙明誠和她靈魂的一種整合。或許吧,並不是天帝問她歸何處,而是她自己的靈魂和內心在問她自己。她寬廣豪情的心,此時,降臨的給她的,卻是一種責任,一種偉大的責任。這是她生命中偌大的傷痛,更是一種無窮的煎熬和折磨。
日已暮,路還長。也許,這樣的路窮盡她一生的時間,也走不完。但李清照知道,她必須堅持走下去。“我報路長嗟日暮”,這是一種追索,至少,它是李清照的追索。
靜下心來,茫然的清照常常在思索著,自己到底將身歸何處?或許,睿智的李清照心理麵早已有了明確的答案。那就是無論自己身在何處,無論自己將要麵臨怎樣的境遇,麵對怎樣的人,自己都必須活著。不僅僅是活著,還要活得有意義。她要用自己一生的時間,去靜靜地、孤獨地、默默地愛一個人,想念一個人。這是李清照的特有的方式,也隻有這種方式,才能詮釋她的人生。
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是在奔赴中度過的。從少年奔赴到青年,從中奔赴到老年,直至奔赴到那泥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