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離苦無根浮萍
紹興四年的正月,金國的國主來到了汴京,並在這裏度過了春節。就在這個時候,南宋的都城所在地臨安卻莫名其妙地失了一場火。似乎,這場突如其來的大火是一種不祥的征兆。而從這場大火開始,人們又多了戰亂的悲苦。
釣台
巨艦隻緣因利往,扁舟亦是為名來。
往來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過釣台。
也是在這一年的十月份,在丈夫趙明誠逝世五年後,李清照迫不得已,離開臨安,繼續居無定所的日子。在途經嚴子陵釣台時,清照寫下了這首七絕。
在桐江的南岸,有兩座青黛秀美的山峰,在山峰的巔頂,有東西兩台,東台之上,有亭毅然獨立,那正是東漢名士嚴子陵隱居垂釣之處。
李清照路過釣台的時候,已是晚上。東西釣台屹立於山巒之巔,勾勒出那千年不變的堅毅輪廓。寬闊清澈的江麵上,遊走著大大小小的船隻。此時的境況,已是重兵壓境,前線告急。百姓們為了自身安危不得不舉家遷移,那船上的人,不是為了名譽,就是為了利益。行船的匆匆駛過與江山的威嚴俊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好像那奔波中的人們都自知慚愧,無顏麵對嚴子陵的高風亮節。於是,才選擇了在黑夜的掩護下,慌忙行過。
麵對眼前的景象,李清照的感情是複雜的。不僅對朝廷中少有嚴光試雄才大略的人物而感到失望,又對被迫避難而感到羞愧,更對流離失所的百姓感到同情。然而戰亂所迫,這不是她所能改變的,途經此地也實屬無奈之舉,這是李清照的無奈,也是所有人的無奈。
或許冥冥之中,上天就注定了李清照這一生要和金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為避難而離開的李清照順著富春江而上,經嚴淩灘,由蘭溪來到了金華。在此寄居於城中一個陳姓的人家的家裏。
也是在這一年的十一月,暫居金華的李清照稍有閑暇,整理並編寫了《打馬圖經》,並為之作了序,還寫了一篇膾炙人口的《打馬賦》:
歲令雲徂,盧或可呼。千金一擲,百萬十都。樽俎具陳,已行揖讓之禮;主賓既醉,不有博奕者呼!打馬爰興,樗蒱遂廢。實博奕之上流,乃閨房之雅戲。齊驅驥騄,疑穆王萬裏之行;間列玄黃,類楊氏五家之隊。珊珊佩響,方驚玉蹬之敲;落落星羅,急見連錢之碎。若乃吳江楓冷,胡山葉飛;
玉門關閉,沙苑草肥。臨波不渡,似惜障泥。或出入用奇,有類昆陽之戰;或優遊仗義,正如涿鹿之師。或聞望久高,脫複庾郎之失;或聲名素昧,便同癡叔之奇。亦有緩緩而歸,昂昂而出。鳥道驚馳,蟻封安步。
崎嶇峻阪,未遇王良;跼促鹽車,難逢造父。且夫丘陵雲遠,白雲在天,心存戀豆,誌在著鞭。止蹄黃葉,何異金錢。用五十六采之間,行九十一路之內。明以賞罰,核其殿最。運指麾於方寸之中,決勝負於幾微之外。且好勝者人之常情,小藝者士之末技。說梅止渴,稍蘇奔竟之心;畫餅充饑,少謝騰驤之誌。將圖實效,故臨難而不回;欲報厚恩,故知機而先退。或銜枚緩進,已逾關塞之艱;或賈勇爭先,莫悟阱塹之墜。皆因不知止足,自貽尤悔。況為之不已,事實見於正經;用之以誠,義必合於天德。故繞床大叫,五木皆盧;瀝酒一呼,六子盡赤。平生不負,遂成劍閣之師;別墅未輸,已破淮淝之賊。今日豈無元子,明時不乏安石。又何必陶長沙博局之投,正當師袁彥道布帽之擲也”。
辭曰:佛狸定見卯年死,貴賤紛紛尚流徒。滿眼驊騮雜騄駬,時危安得真致此?(木蘭橫戈好女子,)老矣誰能誌千裏,但願相將過淮水。
這段經曆,在李清照的《打馬圖序》中有著詳盡的記錄。當時,她是投奔住在金華的弟弟李元而去的。
彼時的李清照,已經年近五旬。半百的她,在經曆了多年的奔波流離之苦後,在金華終於有了一點閑暇的時光。清照曾在《打馬圖序》中感慨,這段在金華的時光似乎讓自己又回到了無憂無慮的少婦時代,她經常在晚上和李元的家人一起玩打馬棋。
其實在古代,由於封建禮製的束縛,女子的生活和交際範圍很小,年少的女子隻能深處閨房之中,待嫁人之後,又要恪守婦道,遵循三從四德。如此的一生,全都局限於深閨之中。如果再沒有些精神寄托及消遣,想必那必定是非常寂寞痛苦的。所以許多女子,都選擇彈棋、博塞、打馬來消遣自己的閑暇時光。或許也正是這小小的打馬棋,才讓李清照不會感到那麼的空虛寂寞,孤苦悲涼。
打馬棋,是當時非常流行的一種博弈遊戲,因棋子稱作馬而得名,如今已經失傳。明人胡應麟說:“《打馬圖經》今尚傳,吳中好事者習之,邇年頗有能者。”清人周亮工也說:“予有虎林陸鑲武近刻易安之譜於閩,以犀象蜜蠟為馬,盛行。近灘上人頗好此戲,但未傳之輩耳地。”
因遊戲有勝負,所以個性較好勝的人,往往耽於賭博。就像是李清照,她的個性特別好勝,所以喜愛博。博則可以充分表現高超的智能與技巧,而且種類很多,其中一部分為閨房雅戲。李清照曾經在《打馬圖序》中自剖:“予性喜博,凡所謂博者皆耽之,晝夜每忘寢食。”她是愛博的,她與趙明誠品茶猜書的那種好強的勁頭,就是爭勝的表現。李清照酷好此道,據說,她玩這種棋的水平,已經高超到了難逢對手。
在這樣的背景下,李清照便有了將自己酷愛玩的遊戲,進行規則整理和完善的年頭。
長久以來,詞人似乎都給了我們一種高雅脫俗,不食人間煙火的感覺。可是李清照,雖然亦是著名的詞人,但她卻能寫出博戲之心,可稱得上是專家級的好玩之人了。
誰能說,她的“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不是來源於博戲時的心靈觸動呢?誰能說,她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的詞句,不是來源於博戲時的靈光一閃呢?人生的閑情雅趣,是不可缺少的,它能夠讓自己放鬆緊張的大腦,為下次的噴發準備能源。
李清照抵達金華的這一年,已經步入了知天命的年紀。在趙明誠病逝後,她經曆了數年的顛沛流離的生活。即便是在南宋的都城,她處處看到的,也是人民衣食無靠的慘狀。出身於官宦之家的李清照,在隨著朝廷南渡避難後,便與丈夫趙明誠一直生活在顛沛流離的日子中。如今,孤苦無依的她,到了晚年,甚至還要寄人籬下。這些淒涼的處境,每每想起都讓她悲憤莫名。
遊戲,隻不過是一種娛樂罷了。年末歲尾,正是農閑時節,一年到頭辛苦奔波的人們,用遊戲的方式輕鬆一下,放鬆一下,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有益的。自娛娛人,自娛自樂,本來就是人生中的一部分,不能設想,沒有任何娛樂的世界是個什麼樣子。
難能可貴的是,李清照在講到取勝的重要保證的時候,把打馬遊戲與社會政治結合了起來。與其說清照是在“打馬”,倒不如說她在表現自己的愛國誌向。在打馬棋中,清照設置了“函穀關”、“玉門關”這樣的稱呼,而在古代,這些都是中國重要的要塞。她用“馬”來作為棋子,在象征著國土的棋盤上南征北戰,馳騁沙場。
作為閨中女子,李清照空有一身的才華智慧,卻無法真正地馳騁疆場。或許她也曾在自己的內心哀歎自己為何不是男兒身,為何不能廝殺戰場,為國報效;或許她也曾在內心中為現實世界出謀劃策,但無奈自己終究是一介女子,也隻好在“紙上談兵”的遊戲中寄托自己的一腔愛國熱情。
“說梅止渴,稍蘇奔競之心;畫餅充饑,少謝騰驤之誌”。此時的李清照已是五十歲的老婦人了,在經曆了種種的人生不幸之後,她卻並未沉溺於自身的苦難,顧影自憐,而是把更多的目光投入到社會現實之中。試問,如果沒有獨立人格的支撐,清照又怎麼會有如此寬廣的胸懷、堅強的意誌?
就連沈曾植也曾經在《菌閣瑣談》評價清照:“易安倜儻有丈夫氣,乃閨閣中之蘇、辛,非秦、柳也。”信然。
當今之世,人們對於“玩”似乎都存在種種誤解,認為“玩”是不務正業,但事實上,那不僅僅是單純的玩,單純的娛樂,因為遊戲也是有學問的。在博弈遊戲中,李清照寫下了《打馬圖序》和《打馬賦》。這博弈之戲,融洽了她和丈夫的關係;這博弈之戲,驅散了她寂寞的心緒;這博弈之戲,寄托了她對國家命運的關注。
人們常說玩物喪誌,但在現實生活中,我不得不說,有不少人“玩”出了大誌:李清照,在“打馬賦”中處處以戰陣部署兵力為比喻,以博弈暗示天下大勢;荀息“玩”博弈,勸止了晉靈九層高台的工程,於國於民皆是大功一件。所以“玩”物之時,心念家國,就未必會喪誌,甚至可以從玩中悟出“大道”!
此間光景的清照,就像是一朵久經寒冷風霜考驗的傲骨梅花,她褪去了自己的青澀,掩起了自己的柔情,收起了自己在愛情裏的濃情蜜意。她恨隻恨自己身為女子,隻能待在閨閣之中,不能像男子那般報仇雪恨。她恨不得自己手中那隻寫詞的筆是一把鋒利的劍,這樣便可以馳騁沙場,她恨不得自己那占滿衣襟的淚化作傾盆的大雨,這樣便可以保留住這個風雨飄搖的年代。
那些將士們或戰死沙場,或被奸人陷害。麵對如此的境況,李清照的心有著說不出的愁。即便那人是她的親戚,可是心中充滿熱血與正義的清照卻從不偏袒,相反地,還與這樣的小人劃分界限。
就像是秦檜。
也許很多人還不知道,這樣的多情才女與奸人秦檜竟然是親戚。
北宋時期,有一個名叫王珪的宰相,他的孫女王氏嫁給了秦檜。有關王氏的曆史資料並沒有多少記載,但是後人都知道她是一個河東獅吼般的女子。因為即使秦檜後來稱相,不可一世,但在他的妻子王氏的麵前,卻也隻能伏低做小。王氏不能生兒育女,這就影響到了秦家的傳宗接代。在古代,不能生育可是一件大事。於是,秦檜與一名女婢生下了一個孩子,以為傳宗接代。但是凶惡的王氏卻將這對母子趕出了家門。後來有人向秦檜提出建議,把庶子林一飛尋回,歸為秦姓。雖然這對秦檜來說,這是至關重要而迫在眉睫的大事,但奈何妻子王氏是一個不可逾越的障礙。
王氏極力維護自己的養子秦熺,作為養子的秦熺與秦檜沒有一絲一毫的血緣關係,但卻是王氏親兄弟的庶子。盡管秦檜並不喜歡這個養子秦熺,而親生兒子林一飛竟也不能複姓,這使得秦檜死不瞑目。這個王氏是王仲山的女兒,而王仲山的長姐則嫁給了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所以就此而論,李清照是王氏的表姐妹。
既然是王氏的表姐妹,那麼李清照也就是秦檜的親戚,雖然如此,但他們的關係卻並不好。從李清照改嫁又離婚的事我們不難看出,宋代的封建如此根深蒂固,並不像明、清時,人們並不將寡婦再嫁的事情看作是一件失節的事。就像是文天祥,他曾寫文章坦白自己曾幫助親祖母梁氏改嫁,並無羞愧,梁氏死後,文天祥還為她守孝。但是那是在宋代,是如此封建的宋代,李清照對張汝舟忍無可忍,不願湊合,毅然決然的離婚了,但是在起訴到判案期間,清照是必然會拜托親故的。
從親戚這方麵來看,權位高而關係近的,自然就是秦檜。但是,她所投靠的卻是時任兵部侍郎、兼直學士院的綦崇禮。綦崇禮與李清照的親戚關係是遠的不能再遠了,而且綦崇禮又與秦檜是政敵。如此可見,李清照與秦檜的關係並不如一般的親戚那樣好。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按照中國的傳統慣例,秦檜權勢炙手可熱的時候,家裏一切沾親帶故的人都會飛黃騰達。但是,同樣作為親戚的李清照,顯然不是受惠者。
麵對秦檜的殘害忠良,李清照寫出了“欲將血淚寄山河”,“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愛國詞句,可是,勢單力薄的她也隻能管得了自己,那些旁人她是不能左右的。就像是國家的動蕩時局。作為一個小小的女子,麵對國家岌岌可危的半壁江山,她也隻能無可奈何。
悲哀啊,空有這一腔愛國熱血可卻無處施展,自己的社稷抱負也隻不過是紙上談兵……
“老矣誰能致千裏?但願相將過淮水。” 這是一個女詞人,一個“閭閻嫠婦”發出的呼喊!她的國家,究竟何時才能收複失土?她的人生,究竟何時才能安定平淡呢?
2、風波亭灑血英雄
避亂於金華,寄人於籬下,李清照的心中有著說不出的苦與愁,畢竟漂泊動蕩的日子讓人難以安心。可如今顛沛流離的自己,在戰亂紛紛的年代還能遇到陳姓人家這樣的民戶,雖不如自家自在,但也少去了食宿的苦惱,也算是值得寬慰的一件事情。
那日,李清照受到房東陳先生一家的盛情邀請,到八詠樓一遊。八詠樓原名玄暢樓,建在金華城的東南角,臨江而建,氣勢高聳,武義江和義烏江在它的身下交彙西流,南麵則是萬紫千翠的群峰層巒。登樓遠眺,晴空萬裏、白雲悠悠,南山連屏,雙溪蜿蜒,一切美景盡收眼底。李清照對八詠樓這一浙江名勝早就心有所儀,遊賞回來之後,便作了一首七言絕句:
《題八詠樓》
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後人愁。
水通南國三千裏,氣壓江城十四州。
八詠樓上,曆代前賢,文人墨客,登樓抒懷,留下了無數的華彩詩章。人亦風流,詩亦風流,樓亦風流。
然,這風流之人,風流之詩,風流之樓,卻偏逢動蕩。景是美景,詩是好詩,但李清照卻免不了要為天下之憂而憂,為民族之愁而愁。江山如畫,卻不能保有祖宗基業,舉國上下,一派血雨腥風。可恨那金人早已大勢已成,但依舊野心不斷,又對江南虎視眈眈,發動攻勢,而懦弱的南宋君臣則奉行和議政策,半壁江上尚且岌岌難保,這怎能不讓李清照愁滿江天!
可是,這國愁民憂,卻也隻能抒發在詩詞裏。
轉眼間,已是到了五月中旬,一位操著東京口音的官人,找到了陳氏家中,同來的還有金華縣的縣令。如此陣勢,讓陳氏人家立刻緊張了起來。一番待茶談話之後,陳氏人家才明白,原來此行人是要找住在自己家裏的李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