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西方繪畫史6(2 / 3)

中國寫意花鳥畫技法

一般情況下,寫意畫采用先墨後色的方法,即先用墨來畫,再賦色完成。深顏色的花,可用顏色直接畫。淺顏色的花,可以先勾墨筆,然後賦色。枝幹用筆就需要不同的筆法處理。草木柔軟嬌嫩,宜用中鋒。蒼老枝幹挺拔蒼勁,宜用側鋒或逆鋒。葉角有互生、對生、輪生之分,形狀有大小、寬窄、長短、多少的不同。故畫葉時,要根據葉的生長規律和結構。可以用墨畫,也可以用顏色畫,同時也可以色、墨混合畫。

寫意畫鳥,大多采用以墨或色直接點染,或者用墨打好底色而後著色的方法。其步驟,可先從頭部畫起,再依次畫背、翅、尾、胸腹、爪。也可先從背部畫起,再畫翅、尾、胸腹,最後畫頭部,再添畫爪子。

中國畫的用筆技法

我國製筆的選料、有柔弱強健不同;筆頭的製法,有長短胖瘦之各異,故在書畫時各有特色。羊毫圓細柔順,含水量強,筆鋒出水慢,運用枯墨濕墨,有其特長,作畫時,調用水墨顏色,變化複雜,非他毫所及。紫毫、鹿毫、獾毫強勁,含水量稍差,筆鋒出水快,調用水墨顏色,較單純,易平板。

學者可依各人習慣與畫種不同,選擇其適宜者用之。執筆要指實掌虛,筆在指間,可使筆鋒上下左右,靈活自如。並須懸肘運筆,則全身之氣。可由肩而臂,由臂而腕,由腕而指,由指而直達筆鋒,則全身之氣力,可由筆鋒而達紙麵,由紙麵而達於紙背。

運筆要點與點相聯,畫與畫相聯。點與點聯得密些,即積點成線集點成麵之理。點與點聯得疏些,遠近相應,疏密相顧,正正斜斜,繽紛離亂,而成一氣。線與線聯得密些,即成線與線相並之密線和線與線相接之長線。線與線聯得疏些,如老將用兵,承前啟後,聲東擊西,不相幹而相幹,縱橫錯雜,而成整體。使畫麵上點點線線,一氣嗬成。

中國畫的用墨技法

墨不是單純的墨色。它有極其豐富的墨色變化和表現力。我國古代繪畫,多五彩兼施;然以丹青為主色,故稱丹青。唐宋以後,漸向水墨發展,而達以墨為繪畫之主彩。如墨之煙質不精良,製工不純利,雖有好紙筆,在能手運用之下,亦黯然無光,難出佳品。用墨要注意兩點:一是“研墨要濃”。二是“所用之筆與水,要清淨”。以清水淨筆,蘸濃墨調用,不會出現灰暗無彩的毛病。畫家用墨難於用筆,我國繪畫,由魏晉以至隋唐,均以濃墨線為主、吳道子作人物山水也是如此。自王摩潔,始用渲淡,王洽始用潑墨。然而筆為畫之骨,墨為畫之肉,有筆無墨非也。有墨無筆亦非也。畫家以筆取氣,以墨取韻,以焦、積、破取厚重。破墨須在模糊中求清醒,清醒中求模糊、積墨須在雜亂中求清楚,清楚中求雜亂。潑墨須在平中求不平,不平中求大平。然而必須注意潑墨、破墨、積墨三者的聯合應用,方能神而明之,變化萬端。

中國畫的用色技法

我國祖先,以紅黃藍白黑為五原色,與西洋繪畫的紅黃藍為三原色不同。謝赫六法中的“隨類賦彩”。不同的色彩賦有不同的感情,畫家往往用色來表達他的感情。中國畫常用的顏色有墨、藤黃、石黃、土黃、胭脂、洋紅、朱砂、朱膘、赭石、花青、石青(分頭青、二青、三青等三種)、石綠(也分頭綠、二綠、三綠等三種)、白粉等。但基本上常用的有洋紅、赭石、花青、藤黃。色彩的愛好,人各有不同:老與少,有不同;男與女,有不同;此地域與彼地域,有不同;此民族與彼民族也有不同。畫家應求其所同,應求其所不同。我國民間藝人配色口訣雲:“白間黑,分明極,紅間綠,花簇簇,粉籠黃,勝增光,青間紫,不如死。”總之在使用顏色時應做到色不礙墨,墨不離色,即能融合一體,又能顯示墨的韻味,才能產生一種淡雅、樸素的效果。

中國畫的用水技法

墨法、筆法雖妙,主要還是由於對“水”的運用所致,沒有很好地掌握用水的技法,是不會產生好的藝術作品。黃賓虹(畫語錄)雲:“古人墨法妙於用水,水墨神化,仍在筆力,筆力有虧,墨無光彩。”筆蘸墨調水畫在宣紙上才反映出墨色變化,水調不好,墨色無光彩。墨的濃、淡、幹、濕都是通過水的調節而形成的。如齊白石畫蝦,蝦身、蝦頭。蝦腦都是用墨調不同分量的水畫成的。作畫時某個局部出現過濃、過板時,可隨即用一支幹淨筆蘸些清水於其上進行點畫,以便衝破開那些不理想的部分,產生一個新的效果,這叫水破墨。再墨破水,先把紙用清水刷濕,或在某個局部根據構圖需要點點畫畫,趁其未幹時,再以濃、淡墨進行揮毫描繪,這樣水墨渾融,自然滲化,運用得當,效果極妙。比如畫遠山,先以清水打底子,然後以淡墨略加勾皴,顯其空靈清雅。

中國畫的用紙技法

畫好國畫,練好書法,除了需要掌握一定的繪畫書法技法外,用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書畫紙選用得當則較易發揮出水平,選用不當則常常事倍功半,因此需要在購買書畫紙時認真選擇。

畫工筆畫用哪種紙,畫寫意畫用哪種紙,書法用哪種紙,都有一定的講究,而且每一個品種的紙都有所側重。一般來講,薄紙宜畫,厚紙宜書;單宣宜畫,夾宣宜書。但這也不是絕對的,還要結合個人的習慣來進行選擇。

筆者認為,初學者以選擇那些價格比較便宜的書畫紙作練習為宜。例如,四川省交江縣生產的夾江紙,大千書畫宣、白麻紙;河北省遷安縣生產的遷安宣、高麗紙,雲南省生產的雲南宜等。這幾種紙屬於練習用紙範疇,但也帶有生宣紙的特性,對於初學者,可以說既經濟又實惠。如果你的繪畫或書法水平較高,又想長期保存的作品,那最好選用安徽省涇縣生產的特種淨皮單宣、淨皮單宣或棉料夾宣、棉夾宣等。以上這幾種宣紙可以顯示出水墨淋漓,出神人化的佳境。

用生宣紙作畫就要充分運用生宣紙的特色,大膽落筆,意在筆先,講求意趣。如用熟宣紙畫工筆畫,作畫前最好先用軟紙在熟宣紙上輕輕擦試一遍,這樣紙麵更宜吸收墨色。畫兼工帶寫的畫宜用半生半熟宣紙,如淨皮煮石重宣、淨皮豆腐箋等。這類紙既可以勾畫出線條,墨色又不至於潤得太厲害,比較容易控製筆墨。至於書法,一般常用生宣,這樣可以得到墨色鮮亮,筆墨生動的效果。

中國畫的構圖技法

構圖,按中國《畫論》的傳統說法,叫做布局,或叫經營位置。這樣的叫法,明確了這是一個畫麵安排問題。構圖是創作構思在畫麵上的具象化,即用形象的安排來體現構思的一種構成畫麵的藝術實踐。構圖受內容的支配和決定,而內容又需要表現在一定的藝術形式之中,以增強美感。藝術形式有一定的獨立性,在一定程度上,它又影響著內容的表現。因此,創作過程也就可以理解為把內容和藝術形式統一在一個畫麵的過程。構圖的方法和規律,源於對客觀事物的理解和認識,生活的本質蘊藏著極其豐富的內容和形式美,為創作提供了經營的依據。隻要我們在深入生活中,細致地觀察,不斷地實踐,就不難在生活中尋到新穎的內容和構圖形式。

然而,我們也不能忽視對傳統構圖方法和形式的學習,因為前人在藝術創作實踐中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表現技巧,構圖規律和方法。這就要我們在學習與繼承的基礎上發揚光大,切忌生搬硬套,使之脫離生活,而成為僵化,無生氣的形式和教條。正如石濤所言:“無法則無所措手、有法不能為法所障。”

要想掌握構圖方法,就必須探索其原理和規律。隻有掌握規律才有普遍意義,才能指導具體的實踐。構圖規律簡單說來,就是事物矛盾對立統一的規律在畫麵上的具體運用。諸如:賓主、虛實、開合、縱橫、牟讓、詳略、大小、多少等,都是矛盾對立的雙方。而構圖就是將這些矛盾對立的雙方統一在一個畫麵裏,並達到完美的藝術境界。

中國畫的題跋與用印技法

題跋在國畫藝術中占有重要位置,是構圖的組成部分,它直接影響著作品的優劣。一般說來,書畫。碑貼、書籍前後的題記文字,均可稱為題跋。所謂題,泛指書畫或書籍的題識之辭。清段玉裁說過;“題者,標其前。跋者,係其後也。”因此後人則把寫在書籍、字畫、碑貼等前麵的文字稱為題,寫在後麵的文字稱為跋。

宋代以前的畫沒有題跋。即使有,也隻是在樹幹、石麵等不明顯的地方題個名字而已,這就是所謂的“芷款”。題跋這一藝術形式是伴隨著文人畫的興起與發展,才逐漸形成和完善起來的。清代以後,題跋更加盛行,並成為畫麵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題跋有芷款與露款之分,也有單款與雙款之分。一般常用題法有以下幾種形式:其一是橫款式。根據中國民族習慣一般由右向左題,字數可多可少,但要求每行字不宜過多。以保持橫的形式。其二是豎式。書寫的行數不宜過多,以保持堅的形式。其中單行式通稱“一柱香”。其三是高低參差不齊的自然式。以上講的橫、豎兩式,均應齊頭,字尾可參差錯落,俗稱“齊頭不齊尾”。而自然式則可參差錯落,這種題法比較自由,但注意不要把字寫得太散。題跋所用的書體,要與畫的風格相統一。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在題跋之後,往往還要用印、用印有三種作用:一是色彩呼應,紅色的印章可以調劑整個畫商的色彩關係。二是取信於人。書畫家用印以表示作品的真實性,鑒賞家蓋印以表示作品經過了自己的鑒別。三是“形式美”。用印後,對整幅畫來說,又增加了一種形式美感,使畫麵更加豐富。

中國畫的裝裱技法

裝裱亦稱“裝璜”、“裝池”、“裝背”,是我國特有的一種美化和保護書畫及碑貼的技術。裝裱也是一門藝術。俗話說,三分畫七分裱,可見裝裱之重要。

裱畫的工具有多種,但作為一般不是專業裱畫的人來說,隻需準備裱台,棕刷、排筆、刀、起子等即可。漿糊一般是裝裱工作者自己做,取麵粉(最好是富強粉)1000克,明礬20克研成細末拌在麵粉內,然後用40℃左右溫水將麵粉調成糊狀,不要使麵粉起疙瘩。緊接著將沸水較快地衝入粉糊裏,邊衝邊用木棒用力攪拌,直到麵粉由稀變稠,由白變黃時,便可停止衝水。但仍要繼續攪拌,直至漿糊調勻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