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應星變睿宗禪位 泄逆謀公主殺身(3 / 3)

太平因玄宗進用王崔等人,也知玄宗有意加防,更兼元氏下毒的法兒,一時竟無隙可入,免不得另圖別計。乃更召集私人,重開密議。崔湜獻策道:“常將軍元楷,李將軍慈,本統領羽林兵,若麾眾直入武德殿,迫上退位,不得不依。再由竇仆射蕭中書等,號召南牙兵,作為援應,不消半日,便可成功了。”同平章事陸象先,因由公主保薦,亦曾與召,獨起身抗言道:“不可,不可。”公主聽到“不可”兩字,便應聲道:“廢長立少,已是不順,況又失德,奈何不可廢立呢?”象先道:“既以功立,必以罪廢,嗣皇即位,天下歸心,並無實在罪惡,如何廢立?這事恐多危險,象先不敢與聞。”懷貞從旁接入道:“陸公真是迂儒,不足與議大事。且試問平章高位,從何而來?今日公主謀行大事,反出來勸阻,令人不解。”象先道:“我正為公主計,所以直言諫阻,否則也不來多口了。”大眾尚譏刺象先,象先拂袖徑出。當由太平公主與眾人續議,決如湜言,約於七月四日舉行。正要散座,忽有一少年趨入道:“此事斷不可行,還請三思為是。”公主正恨象先異議,偏又有人前來作梗,頓時豎起雙眉,瞋目瞧將過去,原來不是別人,乃是自己的親生兒崇簡,不由得大怒道:“你也敢來阻撓我麼?”子且不服,遑問別人。崇簡跪諫道:“母親席豐履厚,養尊處優,也應好知足了。為什麼還要起釁?難道富貴至此,尚未滿意麼?”應該質問。公主怒叱道:“你曉得什麼?休得多言!”崇簡複道:“事成不足增榮,事敗不徒致辱,恐全家都要屠滅哩。”公主聽到此語,竟從座旁覓得一杖,連頭夾腦的敲將過去。崇簡連忙抱頭,已經著了數下,血流滿麵。竇懷貞等急上前勸解,公主尚不肯休,說要打死逆子,才足泄恨。崇簡泣道:“兒非逆母,母實逆君。”又指斥崔湜為奸賊,說得湜滿麵羞慚,幾乎無地自容。彼豈尚知羞恥麼?公主怒上加怒,恨不將崇簡一杖擊死,嗣由大眾扯開崇簡,一半勸母,一半勸子,方得罷手。崇簡由眾擁出,公主怒氣稍平,專待到期行事。

不意風聲已經外泄,左散騎常侍魏知古,探聽得明明白白,急報玄宗。玄宗此時,也管不得許多了,當下召入岐王範,薛王業,即玄宗弟隆範隆業,因避玄宗名,減去隆字。兵部尚書郭元振,龍武將軍王毛仲,殿中少監薑皎,太仆少卿李令問,尚乘奉禦王守一,內給事高力士,果毅將李守德等,谘商大計。還有王琚崔日用魏知古諸人,當然在座。大家商定方法,即於次日施行。越日為七月三日,玄宗命王毛仲率兵三百人,自武德殿入虔化門,先行伏著,乃召常元楷李慈入見。兩人尚未覺著,放膽入門,王毛仲麾兵齊出,先將兩人拿下,一並斬首。兩將既誅,再拘蕭至忠岑羲賈膺福等文臣,自然不費兵力,手到擒來。玄宗也不細問,盡令處斬。獨竇懷貞投入溝中,自縊而死,有製戮屍,改姓為毒。不脫武後故智。上皇聞變,登承天門樓,問明情事。郭元振奏稱竇懷貞等,聯結太平公主,謀為不軌,所以奉皇帝製敕,一並捕誅,餘無他事。上皇乃歎息還宮。次日下誥,自今軍國政刑,一聽皇帝處分,朕願徙居百福殿,頤養天年。玄宗得了此誥,方命王毛仲高力士等,往拘太平公主。毛仲等馳至公主第中,隻有仆役尚在,並沒有公主下落,急忙出門四覓,找了三日,方偵得公主在南山寺中,帶兵搜捕,所有公主全眷,一個兒不曾漏脫,連僧慧範及李晉唐晙等,也與公主同匿,一股腦兒押了回來,有製令公主自盡,僧慧範等伏誅。小子有詩歎道:

易記家人利女貞,詩言哲婦實傾城。

試看唐室開元日,殺死太平方太平。

太平伏法,餘黨除已誅死外,究竟如何發落,待至下回表明。

本回專敘太平公主事,公主為天子元妹,宰相多出門庭,六軍供其指揮,似亦可以止矣,而必猜忌玄宗,陰謀廢立者何哉?婦女不必有才,尤不可使有功,才高功大,則往往藐視一切,一意橫行,況有母後武氏之作為先導,亦安肯低首下心,不自求勝耶?卒之天授玄宗,心勞日拙,欲借口於星變,而反迫成睿宗之內禪,欲定期以起事,而又促成玄宗之討逆,身名兩敗,不獲考終,嗟何及哉?彼蕭至忠竇懷貞等,識見且出太平下,富貴未幾,身首兩分,反不若崔湜之累嚐禁臠,猶得自命為風流鬼也。吾得援俚語以嘲之曰:“太不值得,何苦乃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