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代溝(1 / 3)

梁實秋

代溝是翻譯過來的一個比較新的名詞,但這個東西是我們古已有之的。自從人有老少之分,老一代與少一代之間就有一道溝,可能是難以飛渡的深溝天塹,也可能是一步邁過的小瀆陰溝,總之是其問有個界限。溝這邊的人看溝那邊的人不順眼,溝那邊的人看溝這邊的人不像話,也許吹胡子瞪眼,也許拍桌子卷袖子,也許口出惡聲,也許真個的鬧出命案,看雙方的氣質和修養而定。

《尚書·無逸》:“相小人,厥父母勤勞稼穡,厥子乃不知稼穡之艱難,乃逸乃諺既誕。否則侮厥父母日:‘昔之人無聞知’。”這幾句話很生動,大概是我們最古的代溝之說的一個例證。大意是說:請看一般小民,作父母的辛苦耕稼,年輕一代不知生活艱難,隻知享受放蕩,再不就是張口頂撞父母說:“你們這些落伍的人,根本不懂事!”活畫出一條溝的兩邊的人對峙的心理。小孩子嘛,總是貪玩。好逸惡勞,人之天性。隻有飽嚐艱苦的人,才知道以無逸為戒。作父母的人當初也是少不更事的孩子,代代相仍,曆史重演。一代留下一溝,像樹身上的年輪一般。

雖說一代一溝,醃脫的情形難免,然大體上相安無事。這就是因為有所謂傳統者,把人的某一些觀念膠著在一套固定的範疇裏。“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大家都守規律,尤其是年輕的一代。“鞋大鞋小,別走了樣子!”小的一代自然不免要憋一肚皮委屈,但是,別忙,“多年的媳婦熬成婆,多年的道路走成河”,轉眼間黃口小兒變成了鮐背考老,又輪到自己唉聲歎氣,抱怨一肚皮不合時宜了。

我記得我小的時候:早起要跟著姊姊哥哥排隊到上房給祖父母請安,像早朝一樣的肅穆而緊張,在大櫃前麵兩張二人凳上並排坐下,腿短不能觸地,往往甩腿,這是犯大忌的,雖然我始終不知是犯了什麼忌。祖父母的眼睛瞪得圓圓的,手指著我們的前後擺動的小腿說:“怎麼,一點樣子都沒有!”嚇得我們的小腿立刻停擺,我的母親覺得很沒有麵子,回到房裏著實的數落了我們一番。

祖孫之何隔著兩條溝,心理上的隔閡如何得免?當時我們心裏納悶,我甩腿,幹卿底事。我十歲的時候,進了陶氏學堂,領到一身體操時穿的白帆布製服,有亮晶的銅鈕扣,褲邊還鑲貼兩條紅帶;現在回想起來有點滑稽,好像是賣仁丹遊街宣傳的樂隊,那時卻揚揚自得,滿心歡喜的回家,沒想到贏得的是一頭霧水,“好呀!我還沒死,就先穿起孝衣來了!”我觸了白色的禁忌。出殯的時候,靈前是有兩排穿白衣的“孝男兒”,口裏模仿嚎喪的哇哇叫。此後每逢體操課後回家,先在門洞脫衣,換上長褂,卷起褲筒。稍後,我進了清華,看見有人穿白帆布像皮底的網球鞋,心羨不已,於是也從天津郵購了一雙,但是始終沒敢穿了回家。隻求平安少生事,莫在代溝之內起風波。

大家庭製度下,公婆兒媳之間的代溝是最鮮明也最淒慘的。兒子自外歸來,不能一頭紮進閨房,那樣做不但公婆瞪眼,所有的人都要豎起眉毛。他一定要先到上房請安,說說笑笑好一大陣,然後公婆(多半是婆)開恩發話,“你回屋裏歇歇去吧”,兒子奉旨回到閫闈。媳婦不能隨後跟進,還要在公婆麵前周旋一下,然後公婆再度開恩,“你也去吧”,媳婦才能走,慢慢的走。如果媳婦正在院裏浣洗衣服,兒子過去幫一下忙,到後院井裏用柳罐汲取一兩桶水,送過去備用,結果也會召致一頓長輩的唾罵:“你走開,這不是你做的事。”我記得半個多世紀以前,有一對大家庭中的小夫妻,十分的恩愛,夫暴病死,妻覺得在那樣家庭中了無生趣,竟服毒以殉。殯殮後,追悼之日政府頒贈匾額日:“彤管揚芬”,女家致送的白布橫披日:“看我門楣!”我們可以聽得見代溝的冤魂哭泣,雖然代溝另一邊的人還在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