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口才的訓練方法3(2 / 3)

左師說:“我的兒子舒祺,年齡最小,不成材,而我又老了,私下疼愛他,希望能讓他替補上黑衣衛士的空額,來保衛王宮。我冒著死罪稟告太後。”太後說:“可以。年齡多大了?”觸龍說:“15歲了。雖然還小,希望趁我還沒入土就托付給您。”太後說:“你們男人也疼愛小兒子嗎?”觸龍說:“比婦女還厲害。”太後笑著說:“婦女更厲害。”觸龍回答說:“我私下認為,您疼愛燕後就超過了疼愛長安君。”太後說:“您錯了!不像疼愛長安君那樣厲害。”左師公說:“父母疼愛子女,就得為他們考慮長遠些。您送燕後出嫁的時候,摸住她的腳後跟為她哭泣,這是惦念並傷心她嫁到遠方,也夠可憐的了。她出嫁以後,您也並不是不想念她,您祭祀時,一定為她祝告說:‘千萬不要被趕回來啊。’難道這不是為她作長遠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孫,一代一代地做國君嗎?”太後說:“是這樣。”

左師公說:“從這一輩往上推到三代以前,一直到趙國建立的時候,趙王被封侯的子孫的後繼人有還在的嗎?”趙太後說:“沒有。”觸龍說:“不光是趙國,其他諸侯國君的被封侯的子孫,他們的後人還有在的嗎?”趙太後說:“我沒聽說過。”左師公說:“他們當中禍患來得早的就降臨到自己頭上,禍患來得晚的就降臨到子孫頭上。難道國君的子孫就一定不好嗎?這是因為他們地位高而沒有功勳,俸祿豐厚而沒有勞績,占有的珍寶太多了啊!現在您把長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給他肥沃的土地,給他很多珍寶,而不趁現在這個時機讓他為國立功,一旦您百年之後,長安君憑什麼在趙國站住腳呢?我覺得您為長安君打算得太短了,因此我認為您疼愛他不如疼愛燕後。”太後說:“好吧,任憑您指派他吧。”

於是就替長安君準備了一百輛車子,送他到齊國去做人質,齊國的救兵才出動。

從文中可以看出,觸龍之所以能成功地說服趙太後,其關鍵就在於他抓住了趙太後“愛子”的心理。麵對趙太後高度戒備的心理,觸龍沒有直接勸說趙太後,而是從“家常話”談起:身體狀況、飯量大小等,這些老年人共同關心的話題,使趙太後產生了知音之感,她戒備的心理得以放鬆。接著,觸龍抓住老年人愛子的共同特點,並以燕後的事例說明愛子的正確方式:若愛子必為其長遠計,為長遠計者不在於封侯,而在於使其立功。最後,觸龍直言相勸:長安君此次出使齊國,是立功於趙國的難得好機會。所以趙太後最終接受了觸龍的勸諫。

要摸透他人心思,知己知彼是十分重要的,唯先知彼,而後方能從對方立場上考慮問題。某精密機械工廠生產某項新產品,將其部分部件委托小工廠製造,當該小廠將零件的半成品呈示總廠時,不料全不合該廠要求。由於迫在眉睫,該廠負責人隻得令其盡快重新製造,但小廠負責人認為他是完全按該廠的規格製造的,不想再重新製造,雙方僵持了許久。該廠廠長見了這種局麵,在問明原委後,便對小廠負責人說:“我想這件事完全是由於公司方麵設計不周所致,而且還令你吃了虧,實在抱歉。今天幸好是由於你們幫忙,才讓我們發現竟然有這樣的缺點。隻是事到如今,事情總是要完成的,你們不妨將它製造得更完美一點,這樣對你我雙方都是有好處的。”那位小廠負責人聽完,欣然應允。

說服一個人,了解他的心思是非常重要的,隻有摸透了他的心思,才會知道如何開口,如何說服這個人。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就針對張飛和關羽不同的性格特征采取不同的說服方法:針對張飛暴烈、倔強的性格特點,往往使用激將法,說某事怕他不行或怕他喝酒誤事,激他立下軍令狀,而不用費很多口舌去說服;然針對關羽自負的性格,諸葛亮則常使用“推崇法”。如關羽提出要從荊州到四川與馬超比武,諸葛亮便給他寫了一封信進行說服:馬超等人隻能與張飛等人為伍,怎能與你“美髯公”相比呢?再說,你擔當鎮守荊州的重任,如若有失,罪莫大焉!關羽看了信後說:“孔明知我心也。”就不再堅持要比武了。

諸葛亮說服關羽的方式,實際上是激起對方的自尊心,讓對方的自尊心得到滿足,他就願意接受你的觀點。諸葛亮的這種說服技巧,在說服孫權與劉備聯手抗擊曹操一事中更能充分地體現出。

公元208年,劉備兵敗樊口,無力反擊,要與曹軍抗衡,則必須與孫權聯手。於是就派諸葛亮前往江東說服孫權。如果是一般的使者,為了請求對方的援軍,一定會低聲下氣。但諸葛亮卻恰恰相反,他擺出一副強硬的態度,以打動孫權的自尊心:“將軍您是否也要權衡自己的力量,以處置目前情勢。如果貴國的軍力足以和曹軍抗衡,則應該早早和曹軍斷交才好;若是無法與曹軍相抗衡,則應盡快解除武裝,臣服於曹操才是上策。”

年輕氣盛的孫權果然被激起了強烈的自尊心:“照你的說法,為什麼劉備不向曹操投降呢?”

諸葛亮便火上澆油:“你知道田橫的故事嗎?田橫,齊國的壯士,忠義可嘉,為了不願侍二主而自我了斷。更何況我主劉備乃堂堂漢室之後,欽慕劉君之英邁資質而投到他旗下的優秀人才不計其數,不論事成或不成,都隻能說是天命,怎能向曹賊投降?”

至此,孫權的自尊心已被充分激發起來了,於是他激動地表示:“我擁有江東全土以及十萬精兵,又怎能受人支配呢?我已經決定了。”

從很大程度上講,劉備之所以能在赤壁之戰中轉敗為勝,應歸功於諸葛亮通過激起孫權的自尊心進而說服孫權的功勞。因此,在說服他人時,抓住對方的心理,使對方產生“知音”感,打動對方的自尊心是第一要訣,也是說服他人的一大技巧。

生活中,不同人的內心世界畢竟不同,而人的內心世界並不是絕對“秘不示人”,如果掌握一定的技巧,便能了解對方的心理:更多地了解對方的心理,說服他時才能說到要害,引起對方的共鳴和知音之感,這樣對方才更願意接受你的觀點,你才能成功的說服他人。所以,要想更有效地說服他人,就要先摸透人心再開口,這樣往往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以退為進,技高一籌

無論你是什麼身份,從事什麼樣的工作,都會遇到需要說服他人的情況。可是現在的人都很有主見,想說服他們接受你的觀點或建議並不容易,搞不好還會弄得大家都不愉快。但實踐證明,隻要你找到路子,用對說服的方法,完全可以成功地說服他人。以退為進不失為一種說服他人的良策。

《史記·滑稽列傳》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楚莊王十分鍾愛一匹馬,但這匹馬因過於養尊處優,太肥胖而死了。莊王命令全體大臣為死馬致哀,並要用一棺一槨裝殮,按大夫的禮節舉行葬禮。百官紛紛勸阻,莊王大動肝火,下令誰再勸阻,定判死罪。

宮中有個叫優孟的人,進宮號啕大哭。莊王問為什麼,優孟說:“這匹馬是大王最心愛的馬,以楚國之大,什麼東西弄不到!現在卻隻以大夫的葬禮來辦喪事,實在太輕慢了!我請求用君王的禮儀來埋葬。”

楚莊王一聽甚為高興,便問:“依你之見,要怎麼埋葬它呢?”

優孟說:“最好以雕琢的白玉作棺材,以精美的梓木做外槨。還要建造一座祠廟,放上牌位,追封它為萬戶侯。這樣,天下的人就知道,大王是輕賤人而重馬了。”

楚莊王一聽,如夢初醒,說:“我的錯竟到了這種地步!”

優孟說服楚莊王,不是直言相勸,而是以退為進,先消除了莊王的對抗情緒和排斥心理,最後取得說服的勝利。退並不說明自己敗了,也不是說自己無話可說了,退正是進的表現。在關鍵時不妨退一步,達到進的效果,這樣說服他人的機率會高一點,更能讓別人接受你的說法。

有一位優秀的小學老師接管了一個差班班主任的工作,此時正趕上學校安排各班級學生參加平整操場的勞動。這個班的學生躲在陰涼處,誰也不願意去幹活,老師怎麼說都沒用。後來這個老師想到一個以退為進的辦法,他問學生們:“我知道你們並不是怕幹活,而是都很怕熱吧?”學生們誰也不願說自己懶惰,便七嘴八舌說,確實是因為天氣太熱了。老師說:“既然是這樣,我們就等太陽下山再幹活,現在我們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玩。”學生一聽就高興了。老師為了使氣氛更熱烈一些,還買了幾十根雪糕讓大家解暑。在說說笑笑的玩樂中,學生接受了老師的說服,不等太陽落山就開始愉快地勞動了。

以退為進的說服方式,是一種有效的說服策略。表麵為退,實則以退待進,通過退可以積蓄更大的進的力量,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進。就像拉弓射箭,先把弓弦向後拉,目的是為了把箭射得更遠。

不管事情有沒有錯,有時候認錯是以退為進的高招。不敢自己出麵處理問題的人性弱點,通常是一般人潰敗的主要原因。如果你認為自己沒有錯,也可以心平氣和地出麵澄清,堅持自己的立場。最容易把自己推入困境的方法之一,就是沒有使用一致的態度與口徑來麵對風暴的各個部分。因為沒有誠懇的態度與堅定的立場,絕對無法真正說服他人。

漢代的公孫弘,年輕的時候家裏很貧窮,後來貴為丞相,他的生活依然十分儉樸,吃飯隻有一個葷菜,睡覺隻蓋普通棉被。就因為這樣,大臣汲黯向漢武帝參了他一本,批評公孫弘位列三公,有相當可觀的俸祿,卻隻蓋普通棉被,實際上是使詐以沽名釣譽,目的是為了騙取儉樸清廉的美名。

漢武帝便問公孫弘:“汲黯所說的都是事實嗎?”公孫弘回答道:“汲黯說得一點沒錯。滿朝大臣中,他與我交情最好,也最了解我。今天他當著眾人的麵指責我,正是切中了我的要害。我位列三公而隻蓋棉被,生活水準和普通百姓一樣,確實是故意裝得清廉以沽名釣譽。如果不是汲黯忠心耿耿,陛下怎麼會聽到對我的這種批評呢?”漢武帝聽了公孫弘的這一番話,反倒覺得他為人謙讓,就更加尊重他了。

公孫弘麵對汲黯的指責和漢武帝的詢問,一句也不辯解,並全都承認,這是何等的智慧呀!汲黯指責他“使詐以沽名釣譽”,無論他如何辯解,旁觀者都已先入為主地認為他也許在繼續使詐。公孫弘深知這個指責的分量,采取了十分高明的一招——不作任何辯解,承認自己沽名釣譽。這其實表明自己至少“現在沒有使詐”。由於“現在沒有使詐”,也就減輕了罪名的分量。公孫弘的高明之處,還在於對指責自己的人大加讚揚,認為他是“忠心耿耿”。這樣一來,便給皇帝及同僚們這樣的印象:公孫弘確實是“宰相肚裏能撐船”。既然眾人有了這樣的心態,那麼公孫弘就用不著去辯解沽名釣譽了,因為這不是什麼政治野心,對皇帝構不成威脅,對同僚構不成傷害,隻是個人對清名的一種癖好,無傷大雅。他以退為進的回答,說服了皇帝,說服了大家,沒有傷和氣便把事情給解決了,我們不得不說他是一個聰明的人,也是一個有口才之人,更是一個懂得以退為進,懂謀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