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口才的訓練方法3(3 / 3)

由此可見,以退為進的說服技巧是一種大智慧。特別是領導人,在這方麵如果運用得好,更能受益匪淺。作為一個團隊的領袖,受大眾至少是團隊內部成員的關注程度肯定會高於一般人。而有些人可能對情況不怎麼了解又喜歡亂下結論,甚至有時候會有一些莫須有的罪名加到你頭上,這時候你去辯解反而會讓人覺得你心中有鬼,即便最後得到澄清也極可能給旁人一種不好的印象,更何況有時候你無意之中真的會犯一些錯誤。所以,不管遇到什麼事,說服什麼樣的人,都要學會以退為進的方法,這樣的說服方法比較容易讓人接受。

懂得運用固有的利害關係來說服他人不算是高手,能靈活運用變化的利害關係才是善說者之道。彼得是礦冶專業的高材生,他在美國耶魯大學畢業之後,又進德國的佛萊堡大學深造,並且拿到了碩士學位。雖然他有著這樣的文憑,但是,當他來到美國西部的一個大礦找工作時,卻發現並不像他想象中的那麼順利。

按照預約的時間,彼得走進大礦主的辦公室,準備麵試。他先把自己的文憑遞上,心想對方看了之後一定會感到滿意。可礦主對此一點也沒有興趣,斷然拒絕了他的求職要求。

“先生,正因為您有碩士學位,所以我就不能聘用您。”礦主毫不客氣地說,“我知道,你們學了係統的理論,可那些東西並沒有什麼實用價值,我可用不著這種溫文爾雅的工程師。”

原來,這位礦主並不是什麼有學曆的人,他是工人出身,一步一步地從基層提拔上來的,後來成為大礦的“掌門人”。此人生性耿直,脾氣還很倔強。由於他自己沒有上過大學,所以他不喜歡有學曆的人。尤其對那些張口能講出一大套理論的工程師,更是沒有一點的好感。麵對應聘時出現的這種尷尬和無奈,聰明的彼得腦子一轉,很快想出了對策。他毫不惱怒,而是巧妙地轉換話題,以緩解氣氛。

他微笑著說:“先生,我想向您透露一個秘密,可您得答應我的一個條件——不告訴我父親。”礦主對此頗感興趣,表示決不泄密。

“說真的,我在德國佛萊堡大學的3年時間一直是在混日子,什麼東西也沒有學到。”他小聲地告訴對方。一聽完這話,礦主的臉馬上由“陰”轉“晴”,哈哈大笑起來,然後當場拍板:“很好,您被錄用了,明天就可以來上班。”

我們可以從這個故事中,看到彼得審時度勢,靈活多變,他采用了以退為進的策略。說服他人時,讓步是一種暫時的虛擬的後退,是為了進一尺的時候所做出的退一步的忍讓。讓步是一種修養,並非懦弱,更不是失去人格。說服別人用你,那是一個人的本事,別人不想用你代表你的求職失敗,而你以退為進得到別人的錄用,這是一個高招,沒有好口才的人是不會做到這一點,所以,要說服他人,學會以退為進是非常重要的。

在說服別人時,如果雙方處於僵持的狀態,你不妨退一步,而後再與之理論,以求進步,這樣做會更容易讓對方接受你的方法與建議,從而達到說服的目的。

3消除歧見,更容易說服人

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我們常常希望把自己的觀點、想法、思路準確有效地傳達給他人,並希望對方能夠接受我們的意見或建議,然後付諸實施,這個過程就是說服。被說服的對象又因為本身經曆經驗價值取向等等的不同,大大增大了說服的難度。要想說服他人,就要消除歧見,這樣會更容易達到說服的目的。

在說服他人的過程中,雙方肯定會有不同的意見,而你要想成功的說服他人,就必須要消除與他人之間的歧見。許多研究者發現,如果你試圖改變某人的個人愛好,你越是使自己等同於他,你就越具有說服力。例如,一個優秀的推銷員總是使自己的聲調、音量、節奏與顧客相稱。甚至身體姿勢、呼吸等也無意識地與顧客一致。這是因為人類具有相信“自己人”的傾向。正如心理學家哈斯所說的:“一個造酒廠的老板可以告訴你為什麼一種啤酒比另一種好,但你的朋友,不管是知識淵博的,還是學識疏淺的,卻可能對你選擇哪一種啤酒具有更大的影響。”

查斯非德公爵曾在他的家書中訓誨兒子說:“盡可能使自己比別人更聰明,但千萬別讓對方覺察到這一事實。”

如果你與某個人一起合作的話,他提出一套你認為並不正確的論點,就算你很確定其所言不實,但還是最好別一語道破,而是改換一種口氣說:“抱歉!我的看法卻與你不盡相同。當然!我也可能犯錯,事實上我經常會犯錯,不過如果我真錯的話,我卻很樂於接受你的指正,咱們不妨一起針對此事來討論看看?”這樣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

即使有不同的意見,也要先消除歧見,才能達到說服對方的效果。上麵這種委婉說服他人的說法,肯定會帶給你意想不到的反應。在說服他人時,絕不會有人因你說:“我可能是錯的,但咱們不妨討論看看”而對你起反感。

每個人都有自尊心,都不願在人前或對方麵前丟麵子,所以我們要想說服別人,必須針對這一實際狀況采取辦法,在說服工作上要留有餘地,不要把話說絕,給被說服者留麵子。

希望通過話語強勢或者話語霸權來強壓對方認可自己的觀點,是不現實的,也是愚蠢的。說話的目的是交流,交流的目的是通過交流的內容,讓對方思考、比較、聯想、判斷,從而得出自己的結論;如果結論越接近,那麼效果就越好;反之,也不失為一種參考。如果截然相反,同時一時無法讓對方認可,那麼就需要各自保留,所謂“道不同不相與謀”,也算是不錯的。

在小李和小張家之間有棵大棗樹,樹幹長在李家門前的地上,可一半的樹枝卻伸過了鄰居張家的地界。棗熟後,兩家都來收棗,結果雙方吵起架來。

小李:張家的,誰讓你們來收俺家的棗啊?

小張:憑什麼說棗樹是你們家的?是誰栽的樹哇?

小李:樹是當年生產隊栽的,可包產到戶那年村裏規定,房前屋後三丈以內的竹木,歸各家所有。棗樹長在俺家門口,就是俺家的!

小張:樹枝有一半伸到俺家門口,樹不是你們一家的,你收棗,俺也收棗,俺收自家地麵上的棗!

兩家爭得不可開交時,村委會主任來了,他問了情況後說:“兩家都不要爭了!棗樹是誰家的,我們先不忙下結論,反正棗熟了兩家各收自家門前那半棵樹的棗,好不好?”

兩家接受了村主任的意見,從此和睦相處,相安無事。

麵對一時不好解決的棗樹產權爭議,村主任巧妙地把它擱置起來,消除了彼此的歧見,讓兩家共享利益,從而說服了兩人。

事實上,有很多消除歧見的方法,關鍵就在於你會不會給他人麵子,在顧全別人麵子的同時也消除了與對方意見不一致的地方。消除歧見的具體方法有很多,如轉移話題法,如果看到對方已有轉移的跡象,就不要窮追不舍,硬要人家承認自己的不是。也可以肯定他人的優點,承認自己的錯誤——使對方心理得到平衡。

幾位顧客在一家飯店用餐,當服務員把一碗雪菜黃魚湯送上來時,出現了僵局:

顧客:我們點的是雪菜黃魚,怎麼把魚湯端上來了?

服務員:對不起!也不知哪個環節出了差錯,我們重做。

顧客:你們的服務態度也真成問題!重做?哎,時間來不及了。

這時,兩難的局麵出現了:重做吧,顧客沒有時間等待了;退款吧,顧客沒菜可吃。怎麼辦?能不能說服顧客接受既成的事實呢?

服務員(風趣地):看來,這魚呀,就是離不開水,它活著時喜歡水,做成菜還是喜歡水。各位要是喝了這雪菜黃魚湯,保你們做事、交友一定會如魚得水……

顧客(高興地):小姑娘真會說話,就衝你這句大吉大利的話,這碗魚湯我們喝了!

服務員麵對僵局,不急不躁,不頂不退,巧妙地用詼諧幽默的話,轉移話題,化解了顧客的不滿,並引申成吉祥之語,使顧客高高興興地接受了既成事實,成功地說服了對方。

在說服他人的同時,一定要先消除分歧,這樣才更容易達到說服的目的。當你在說服他人時,指責對方隻會得到拒絕、反感,而承認自己也許會弄錯是說服他人的良方。耶穌曾說,要“同意你對手的意見”。換句話說,就是千萬別去跟你的客戶、丈夫或任何敵人惡言相對,爭論不休,更別當麵指出他的錯誤,使他惱羞成怒,凡事都切記要運用點手腕,化衝突為祥和。

在說服對方的時候,永遠不要這樣開場:“好,我證明給你看。”這句話大錯特錯,等於是說:“我比你更聰明。我要告訴你一些事,使你改變看法。”那是一種挑戰。這樣做隻會讓雙方分歧更大,而你主要的目的就是消除彼此的歧見,成功地說服對方做某事,而不是產生更多的歧見。

無論你用什麼樣的方式說明對方做錯了——你可以用一個眼神告訴他,也可以以一種說話的聲調,一個手勢,就像以話語那麼明顯地告訴別人他錯了。而如果你告訴他錯了,你以為他會同意嗎?絕不會!因為你直接打擊了他的智慧、判斷力、榮耀和自尊心,這會使他想反擊,但絕不會使他改變心意。即使你搬出所有柏拉圖或康德的邏輯,也改變不了他的意見,因為你傷了他的感情。

就算你們是再好不過的朋友,工作中最好的搭檔,要改變他的主意都不容易,那為什麼要使你自己的困難更加一層呢?如果你要證明什麼,不要讓任何人看出來。技巧要到家,使對方察覺不出來,必須用若無實有的方式教導別人。

如果有人說了一句你認為錯誤的話,即使知道是錯,你也要這樣說:“唔,是這樣的!我倒另有一種想法,但也許不對。我常常會弄錯,如果我弄錯了,我很願意被糾正過來。我們來看看問題的所在吧。”這樣不更好嗎?

用這種句子“我也許不對。我常常會弄錯。我們來看看問題的所在。”確實會得到神奇的效果。

因此,如果你想要別人同意你的觀點,就要尊重別人的意見,不要公開指責對方。任何一個理智的人都希望能得到別人的承認和重視,不願被人否定。我們在說服他人的時候,要采取認同的方法,對他的觀點表示讚同,讓他的心理得到滿足,然後再指出他的弱點,或者他的觀點中美中不足的地方,這樣他就容易接受,並且還可能對你產生好感。所以,在說服對方的時候,一定要記住,你的目的是說服對方,而不是產生更多不同的意見。消除歧見,讓你更容易地說服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