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代微積拾級》中附有第一張英漢數學名詞對照表,其中收詞330個,有相當一部分名詞已為現代數學所接受,有些則略有改變,也有些已被淘汰。

除了譯名外,在算式和符號方麵李善蘭也做了許多創造和轉引工作。他從西文書中引用了×,÷,(),,=,<,>等符號,為了避免加減號與中國數學十、一相混另取篆文的上、下二字,、作為加、減號。用甲、乙、丙、丁等十幹,子、醜、寅、卯等十二支,天、地、人、物四元依次代替原文的26個英文字母,並且各加口旁,如呷、口乙等字代替大寫字母。希臘字母一般用角、亢、氐、房等二十八宿名替代。又用微字的偏旁彳作為微分符號,積字的偏旁禾作為積分符號,例如

禾甲⊥天彳天=(甲⊥天)對⊥

即∫dxa+x=ln(a+x)+C

其中“對”字表示對數。

李善蘭除了與偉烈亞力合譯了《幾何原本》、《代數學》和《代微積拾級》外,還與艾約瑟合譯了《圓錐曲線論》3卷,四部譯著雖說與當時歐洲數學已有很大差距,但作為高等數學在中國引入還是第一次,它標誌著近代數學已經在中國出現。就具體數學內容來說,它們包括了虛數概念、多項式理論、方程論、解析幾何、圓錐曲線論、微分學、積分學、級數論等等,所有的內容都是基本的和初步的,然而,它對中國數學來說卻是嶄新的。有了這個起點,中國數學也就可以逐步走向世界數學之林。

1858年,李善蘭又向墨海書館提議翻譯英國天文學家約翰·赫舍爾的《天文學綱要》和牛頓的《自然哲學數學原理》。此外又與英國人韋廉臣合譯了林耐的《植物學》8卷。在1852—1859年的七八年間,李善蘭譯成著作七八種,共約七八十萬字。其中不僅有他擅長的數學和天文學,還有他所生疏的力學和植物學。為了使先進的西方近代科學能在中國早日傳播,李善蘭不遺餘力,克服了重重困難,作出了很大貢獻。

華蘅芳的翻譯工作

華蘅芳(1833~1902),字若汀,江蘇無錫人,出身世宦之家。7歲開始讀書,華蘅芳14歲通程大位《算法統宗》,後來又鑽研《九章算術》、《益古演段》、《測圓海鏡》、《數理精蘊》等古代名著,與徐壽、徐建寅、李善蘭等晚清科學家關係密切。

1861年,華蘅芳與徐壽(1818~1884)同在曾國藩創辦的中國近代第一所兵工廠——金陵軍械所工作,參與設計了中國第一艘輪船“黃鵠號”。事後一直受到曾國藩的重用,成為中國近代洋務運動的積極支持者和參加者。他參與籌建了江南製造局。1868年江南製造局內添設了翻譯館,華蘅芳任職從事翻譯工作,為介紹西方先進科學技術,不遺餘力。

華蘅芳先與美國瑪高溫(1814~1897)合譯了《金石識別》、《地學淺釋》、《防海新論》和《禦風要術》等礦物學、地學、氣象學方麵的書共5種;又與英國人傅蘭雅(1839~1928)合譯了《代數術》、《微積溯源》、《決疑數學》、《三角數理》、《三角難題解法》、《算式解法》等6種,另有未刊行的譯著4種,進一步介紹西方的代數學、三角學、微積分學和概率論。華蘅芳的譯著比李善蘭的譯著在內容上要豐富,譯文也明白流暢。這些譯著都成為中國學者了解和學習西方數學的主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