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需要提到的是李渤在江州的重要作為是創建了景星書院和李渤書堂。這兩所書院現在用的名稱很可能都是後人所取的,而最早用的是什麼名稱,是否可能有另外的名稱,這都不得而知了。據《同治九江府誌》記載,“景星書院在郡治東,唐李渤,元和初以右拾遺召不拜。韓愈遺之書有‘朝廷士類引領東望若景星鳳凰始見,爭先睹之為快’之語。長慶中渤刺江州,建書院。人故名之曰:‘景星’。李渤又在郡治潯陽縣(轄今九江市區、郊區及星子,九江,德安三縣)西南使君山之塢建書堂(其原址今屬德安縣)。”據《同治德安縣誌》記載:“李渤書堂,在敷陽上鄉使君山之塢,去縣西四十裏,唐李渤長慶間為九江刺史,見其山水之秀,遂築堂以為書院。”這兩所書院的建設規模,教學活動特點已不得而知。隻是誌載元代黃澤(字楚望,先內江人,寓居江州)於大德中由江西行省授景星書院山長。元江州路總管王彥弼嚐詣景星書院:“勉勵士學,谘詢民瘼。”景星書院一說毀於元末,一說毀於明末。而李渤書堂(書院)亦稱少室書院,至清代尚為士人時常憑吊的古跡。
順治間知縣馬士宏《題李渤書堂詩》:
江州刺史有書堂,迤幽群峰繞夕陽。
蝌蚪水田池漠漠,雲煙鳥跡晚蒼蒼。
當時白鹿高賢去,無恙青山古道長。
父老何人知舊跡,擔囊又問使君鄉。
雍正間人羅秉圭《李渤書院戀懷》:
古院蕭條鳥雀啾,名賢韻遠址仍留。
風生幾落談經塵,雨化曾沾聽石頭。
既有鴻文通黼座,寧無褒詔下荒邱。
欣途聖主崇儒口,遺文應同鹿洞求。
長慶二年(822)年底,李渤奉召入朝為職方郎中。長慶三年(823),進為諫議大夫,多有建言。擢給事中。寶曆元年(825)以忤宦官出為桂州刺史,兼桂管觀察使。在桂,浚古水渠,興水利,便交通。逾年以病歸。太和五年(851)召為太子賓客,卒。對於李渤為人,當時人和後人有詩頌揚他。
如王仲舒《寄李十員外》:
百丈懸泉舊臥龍,欲將肝膽佐時雍。
惟愁又入煙霞去,知在廬峰第幾重。
如楊嗣複《題李處士山居》:
臥龍決起為時君,寂寞匡廬惟白雲。
今日仲容修故業,草堂焉敢更移文。
又如許彬《題李賓客廬山草堂》:
難窮林下趣,坐使致君恩。
術業行當代,封章動諫垣。
已明邪佞跡,幾雪薜蘿冤。
報主深如此,憂民詎可論。
名山將共古,跡與道俱存。
為謝重來者,何人更及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