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非常重視教師的作用,但多次又謝絕別人拜他為師的請求,這是什麼原因呢?其原因是相當複雜的。一方麵是因為他為人謙虛謹慎,他自稱自己的德行不厚重,學業也甚淺近,不足以為人師,故“懼而不為”。他不願任師之名,可說是他謹慎謙虛,也是他把師道看得特別重。另一方麵,他又覺得自己是一個貶官罪人的身份,常受到政敵種種造謠汙蔑,如果再大張旗鼓招收學生,更會為政敵提供攻擊的資料,且牽連於學生,“防受後事之累”,表現了他對青年學生的高度負責精神。然而更重要的原因在於他認為關鍵是求師之實,而不在於務師之名。實際上他卻一直竭誠地指導許多青年後生的學習,默默地承擔起教師的崇高責任。他所拒絕的隻是師、弟子之名,不敢接受以尊師之禮來對待。他說,如果有人要求和我討論政治、曆史、學術與寫作,那怎能白眼相待,閉口不理呢?若免去所謂師、弟子的虛名,而保持著實際上的師友關係,取長補短,相互為師,那麼既免除了世俗的麻煩,彼此又可得到教益,古往今來凡是追求真理的人,是沒有一個不願意這樣做的,他這種力避為師之名,主張“交以為師”的見解是十分深刻的。

“交以為師”包含著師生之間可以互相學習、共同研討、取長補短、教學相長的思想。他認為真心求道習業,隨處可學,不必固定一人為師,師生的界限也不應是絕對的。在現存的《柳河東集》中他回答青年後生問學求教的書信就有數十封,這是他與青年後生互相學習、共同研討、交以為師的記錄,他從不以此自誇。他給學生回信說:“我的回答有可取處還是沒有可取之處,供你參考、抉擇,閑暇時寫信告知我。如果經常來推廣為文之道,雖然對你沒有什麼幫助,對我卻裨益不少了,又何必稱呼老師呢?掇取它的實質,去掉它的虛名,不至招致南粵、蜀地群犬的吠怪,而為外廷的人所譏笑,那就幸運了。”

“交以為師”,並不是主張放棄教師的責任,更不是寬容、遷就學生的缺點和錯誤。有個青年叫沈起,寫信求教並附詩50餘首,柳宗元發現沈起有單純追求詞藻華麗、迷戀形式主義的傾向,立即寫信提醒這位青年文風要正,告誡青年不要以此害人又誤己。有的青年急於成名,並請柳宗元予以“推薦”,柳宗元回信時批判了社會上的“交貴勢、侍親戚”的不正之風,告誡青年應認真讀書修德敬業,紮紮實實,不要急於求成,“勿務速顯”,要接近道義,不要遠離道義。他這種對青年認真負責、嚴肅誠懇的教育是值得稱道的。他還讚賞當時國子學司業陽城“能並容善偽,來者不拒”的精神,反對隻教育好學生而拒絕、排斥有缺點的學生的做法。他認為即使孔子、曾子、孟子等聖賢大儒的門下,也有較差的學生,而這些較差的學生並非一無是處,而是各有其長。對好學生,固然有教育的責任,並可“交以為師”,互相學習。對暫時後進有些缺點的學生,更應有教育的責任,亦可“交以為師”,也有可資供教師學習之處,不應冷漠、鄙視而拒之於門外。

柳宗元的“師友觀”,顯示了他為人有光明純潔的胸懷、高尚無私的品質和堅定不移的意誌,他憎惡那些沽名釣譽的人,認為隻要對人類社會有功,對青年後生有益,不必去計較名之高低。他曾模仿屈原的《離騷》,寫過一篇《瓶賦》,文中說人們常誤把那些善於投機鑽營、損人利己、沽名釣譽之人當作“智者”,其實這種人隻是表麵上好看,容易博得人們的寵愛,實際上是害人不淺的“鴟夷”(盛酒器)。他說自己寧願做一個被人們當作“愚者”而實際上對人們做著默默無聞的貢獻的“瓦瓶”。這表明他所羨慕和追求的正是這種純潔無私的人,作為一個教師應該有“瓦瓶”的品格和精神,以自己勤奮學得的豐富知識,澆灌一代幼苗,滿足人們的求知欲望,就像一隻“瓦瓶”從深深的井中打起純潔的清水,用來解除人們的饑渴,調和各種美味,盡管淡水不甘甜,但永不腐壞,清清白白,從不獻媚於人,即使有一天繩斷瓶破,瓦瓶又複為泥土,也無所怨恨,因為自己已為別人貢獻了一切,是份所應當,何必醉心於那種一時煊赫的虛名呢?寧為“瓦瓶”,不作“鴟夷”,表達了一位教師、一位知識分子的崇高精神境界,這正是柳宗元師友說的思想精蘊之所在。

總之,柳宗元認為人不從師,道業不立。但為人師者應不務為師之名而應求為師之實,師生之間取長補短,“交以為師”,把師生關係變成師友關係,這裏包含有學術討論上的民主平等的精神,比韓愈的“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的見識又前進了一步。當然,他的“交以為師”的思想是針對有一定學識水平的人而言的,不是針對少年兒童講的。

柳宗元的一生,經受著不幸的遭遇,但他不隨世浮沉,敢於同社會上各種不正之風鬥爭,贏得了後人的好評。他對教育青年後生的許多見解,也給中國教育史增添了光彩。陳崇:創立史上最早的教育書堂

東佳書堂,坐落在唐潯陽縣蒲塘場太平鄉永清村之左20裏處的東佳莊(今江西省德安縣傅山下)。它是我國書院史上最早具備學田、教規、聚徒講學的私辦書院,亦名陳氏書堂,後稱義門書院。這座我國曆史上最早具有學校完備體製書院的創建者,是鮮為人知的唐朝人陳崇(生卒年不詳)。

陳崇,字克尊,係南朝陳文帝第六子宜都王陳叔明之後,乃唐末九江郡潯陽縣蒲塘場太平鄉常樂裏永清村義門陳氏家長。崇掌族權28年之久,朝廷曾贈以銀青光祿大夫、散騎常侍、禦史大夫、上柱國等榮譽稱號,業賜紫金魚袋。實授江州長史、助教等職。

陳氏,受姓至今已有3100多年的曆史,是中國曆史上最大的、典型的、罕見的家族。約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克商,求舜後,得到胡公(名滿),以元女太姬配之,封於陳(按:古國名,建都宛丘,即今河南淮陽),以備三恪。後來,開國君主胡公子的子孫就以國名“陳”為姓。於是,陳胡公就成為陳氏的第一世,也就是宛丘總派的始祖。陳國和陳氏的繼位者曆經23世。周敬王四十二年(前478),楚惠王殺陳渭公,陳氏子孫散於四方。陳國滅亡,陳氏家族開始衰落。三十世陳平,拜左丞相,陳氏複振。其後陳翔,坐黨事,陳氏又轉向衰落。至陳霸先稱帝陳氏複大盛,其侄孫即陳宣帝頊第六子叔明曾立為宜都王。與其兄陳後主叔寶因滅國而被俘入關,歿於長安。叔明之後有陳兼者,在唐為右補闕。兼子陳京,為秘書少監,以從子陳褒為後,生陳。為避天下大亂,遷居泉州清源縣(屬今仙遊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