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伯宣,不欲仕宦,與馬糸總為友浪跡匡廬,愛其山水清幽,留戀不忍離去,遂築室於龍潭窩,注司馬遷《史記》,朝廷詔征不起,拜著作郎。娶洪氏安家立業,成為江州陳氏之始祖。伯宣子檀,娶張氏,生三子旺、曉、日兆。陳旺見龍潭窩地狹不利發展,遂於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舉家遷至潯陽縣蒲塘太平鄉常樂裏永清村,按他的發家之計,大展鴻基。從此,陳氏人丁興旺,耕讀傳家,孝義相處,以“義門”之名聞於朝野。

陳崇於唐僖宗年間任江州長史,與官僚貴族交遊日廣,深知要搞好修身齊家治國,隻有重視教育,培養人才。乃由家庭出資,創辦兩級學校,低級稱“書屋”,高級稱“書堂”。除建有專用校舍外,並置學田,作為固定的教育基金。為了保證這一獨特的私辦學校能發展下去,陳崇複於唐昭宗大順元年(890),親自創立《陳氏家法三十三條》,特在第八、第九兩條訂“書屋”和“書堂”之事。書屋設在住宅區之西,書堂設在住宅區之左二十裏東佳山下的東佳莊,稱“東佳書堂”。

書屋係蒙館,亦叫“蒙學”。每年正月開學,冬月散學。兒童七歲入學,十五歲出學,有能者令入東佳書堂繼續深造。逐年於書堂內次第抽二人作訓導,一人為先生,一人為副。其紙筆墨硯並出宅庫,由管事收買應付。

東佳書堂要求高。弟侄子姓有賦性聰敏者令修學,稍有成就者應舉。於書生中立一人掌書籍,出入須令照管,不得遺失。《義門陳氏推廣家法》中還規定:男司耕讀,女司紡織。子孫於蒙養時,先當擇師,稍長令從名師習聖賢書,教給禮儀,不可讀雜學及學刁滑詞訟之事,以乖行誼心術;亦不可學誣罔謠邪之說。如果資性剛敏,人物清醇者,嚴教舉業,期正道以取青紫。中人以下,亦教之知理明義,使其去其凶狠驕惰之習,以承家教。

東佳書堂起初收本族子弟入學,後來向外開放,好學有誌者亦可進來,成為江南著名的書院,獲得皇上封贈。宋太宗至道三年(997),賜禦書三十三卷,並書“真良家”三大字旌表其門。徐鍇《陳氏書堂記》雲:東佳書堂,因勝據奇,是卜是築,規模宏大,書樓和堂廡數十間,聚書數千卷。置學田二十頃,作為遊學之資,子弟之秀者,弱冠以上皆就學。龍紀以降,四方遊學者,通過在東佳書堂學習,不少人獲得宦成名立,進士章穀即是東佳書堂學生。僧文瑩《湘山野錄》也載東佳書堂後來“延四方學者,伏臘皆資焉。江南名士皆肄業於其家”。楊億《雷塘書院記》中稱江州陳氏東佳書堂與南康洪氏雷塘書院、洪州胡氏華林書院三家鼎峙於江東,文德翼《求是堂集》載:宋初,東佳書堂所藏書、帖“號天下第一”。

東佳書堂蜚聲全國,入宋後,不少名人題詩讚頌。錢若水雲:“居住東佳對白雲,義風深可勸人倫。兒童盡得詩書力,門巷偏多車馬塵。”陳堯叟雲:“旌闕書亭煥水鄉,四時煙景似滄浪。”宋琪雲:“群賢肄業文方盛,孝友傳家族更豪,旌表異恩門第貴,史書薪傳姓名高。”晏殊雲:“鄉黨名流依絳帳,煙蘿幽景似山居。玳履簪履延高士,縹帙牙簽列賜書。”張齊賢雲,“兒童歌舞詩書內,鄉黨優遊禮樂中。”楊億雲:“聞說東佳院,名將闕裏偕。生徒似東閣,書籍勝兩齋。”

德安義門陳氏從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建莊,至北宋嘉祜七年(1063)第一次分家的三百三十二年間,唐昭宗、南唐先主、宋太祖、宋太宗、宋仁宗等多次“詔旌其門”,賜立義門。宋仁宗嘉祜七年(1063),德安義門陳氏人丁有三千九百餘口,家產有田莊三百多處,義孝雙全,人才輩出,名聲大振,影響廣大。當時,宋仁宗懼德安義門陳氏家族太大難以控製,在文彥博、包拯、範師道、呂誨等建議下,采取“一箭雙雕”的辦法分析義門陳氏,一是抑製義門陳氏人口過於集中、朝野勢力太盛的現象繼續發展;二是以義門陳氏作為封建家族的樣板,教化全國農民,以維護封建王朝的家天下。於是,在同年七月初三,江南西路轉運使謝景初率眾臣,奉旨臨門監護分析義門陳氏。至第二年三月,始議定分莊事宜,按禦賜的“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彥承延繼”十二個派行分析為大小291莊,依派拈溝分遷各路、州、縣之莊(《義門陳氏宗譜》載有分莊地名錄),這291莊新的封建家族組織,遍布全國各地,門首都掛有“義門世家”的匾額,故有“天下陳氏來自義門”的傳說。自此德安義門陳氏在全國各地發跡,代有達人。

義門陳氏分家後,東佳書堂在鄉下無人管理,遂遷至德安縣城博陽河之東,改名“義門書院”學田由官方管理。明嘉靖十年(1531),將義門書院改稱“河東書院”。清道光三年(1823),又將河東書院改名“敷陽書院”。直至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清朝廷通令全國將書院改為學校。敷陽書院於是改名縣立高等小學堂。東佳書堂從唐朝至清末止,延續一千多年,其時間之長,為中國教育史之最。

書院之稱,始於唐代。其涵義有二:一是指修書、藏書、自學之地;二是指講學授徒培育人才具有完備學校體製之所。盛朗西《中國書院製宜》、章柳泉《中國書院史話》均以為我國具有聚徒講學性質的書院始於南唐,且以“白鹿洞學館”為最早,其實,東佳書堂早於“白鹿洞學館”至少五十年以上。

陳崇與東佳書堂,在發展教育事業中作出了卓越貢獻,應在中國教育史書院史上占有相當的地位,應給予新的認識和客觀評價,應冠以陳崇教育家之稱,應引起教育史、書院史研究者的高度重視。朱熹:為有源頭活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