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尊師愛生是中國古代教育的優良傳統。孔子對學生極其熱愛,全麵關心,從政治思想、品德作風、學業才能,以及日常生活無不關懷備至。在教育教學中,“無私”、“無隱”;學生家中有困難,設法幫助解決;學生患病,親自看望;學生不幸早亡,悲痛欲絕;平日和學生打成一片,或討論學問,或談笑歌舞,或同河沐浴。他對學生的熱愛也贏得了學生對他的尊敬。墨子在教育實踐中樹立了尊師愛生的榜樣,師生之間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荀子強調對學生要嚴格要求。他認為,教師對學生真誠關心,高度負責,學生學有所得,日後有所成就,就會由衷地感激老師,“水深而回,樹落則糞本,弟子通利則思師”。有人說:孔子是和善可親的教師,荀子則是威嚴可敬的教師。這正是中國古代教師的兩個典型風格,從而形成兩種不同的師生關係類型。二程兄弟都提倡尊師愛生,風格也迥然不同,但深受學生愛戴和尊敬卻非常接近。程顥和善可親,從學者和他一起感到“如坐春風和氣中”。程頤則威嚴剛毅,求教者見他在瞑目靜坐,不敢輕易驚動,立於門外等候至雪深尺餘,留下“程門立雪”的佳話,也反映了學生對他的敬重。朱熹曾尖銳批判過學校師生淡漠的缺點,指出不少學校“師生相見,漠然為行路之人”,他努力發揚“誨人不倦”的精神,對學生懷著深厚的感情,一日不講學一日不快樂,“講論經典,商略古今,率至夜半。雖疾病支離,至諸生問辯,則脫然猶沉屙之去體”。他晚年被貶,仍講學不息,去世時,官方禁止送葬,但四方弟子仍不避風險前來者竟達千人之多,可見師生感情之深。東林書院發揚尊師愛生傳統,師生關係十分密切融洽。平日互敬互愛,共同“諷議朝政,裁量人物”,遭禁毀時互相勉勵,使師生關係建立在政治方向一致和學術見解相同的基礎上,為中國古代師生關係增添了新的內容,賦予了新的含義。

良好的師生關係集中體現在“教學相長”的教育實踐之中。中國古代教育家曆來主張教與學互相促進、師與生共同提高。孔子提出“當仁不讓於師”,並肯定“後生可畏”,學生可以超越教師。荀子也提出:“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學記》係統闡述了“教學相長”的思想,“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韓愈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著名論斷。王陽明進一步發展了教學相長的思想,認為師生之間可開展批評、互相促進,共同提高。他說:“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師也。安可以不樂受而心惑之乎?某於道未有所得,其學鹵莽耳,謬為諸生相從於此,每終夜以思,惡且未免,況於過乎?人謂事師無犯無隱,而遂謂師無可諫,非也。諫師之道,直不至於犯,而婉不至於隱耳。使我而是也,因得以明其是,吾而非也,因得以去其非,蓋教學相長也”。清代教育家張履祥認為學生的成長教師應負全責,學生有問題教師首先應當作自我批評,“子弟教不率從,必是教之不盡其道,為父兄師長者,但當反求諸己,未可全責子弟也”。

總之,尊師愛生是中國古代教育史上的優良傳統,教學相長是古代師生關係的基礎。中國古代教育家有關教師準則和師生關係問題的論述,對於今天的師範教育和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仍是有啟發借鑒的意義。先秦時期儒家的教育思想

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私學是辦得最為成功的。當時的儒家大師孔子、孟子、荀子在教育理論上的建樹也極富特色,對後世的影響十分深遠。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生於公元前551年,卒於公元前479年。他的先祖原是宋國貴族。因貴族內部傾軋,其曾祖父遷至魯國避難。至其父親紇,已沒落為一般武士,後因善戰有功升為陬邑宰。孔子3歲喪父,隨母顏氏移居曲阜。此時家境更為貧寒,故自稱“吾少也賤”。由於魯國是周公封地,所以孔子幼時就深受周朝禮樂文化的熏陶,這對他以後的思想發展有極大的影響。

青年時代的孔丘,以好學而聞名。他說:“吾十有五而誌於學。”為了學習,他常遠離家鄉,四處尋師。二十六七歲時曾做過管倉庫和管牛羊的小官。大約30歲左右,孔子開始創辦私學,開始了他的教育生涯。雖然他在51歲時做了中都宰,後升為司空、司寇,並一度代理宰相職,但他從未間斷過講學活動。56歲時,因魯國內亂,孔子被迫離開魯國,帶領弟子到處遊說。他先後走了宋、衛、陳、蔡、楚等國,共用了十三四年時間。這期間東奔西走,到處碰壁,甚至遭到“絕糧”、“圍困”等厄運,但他始終堅持講學,與弟子共同演習禮、樂。68歲時,孔子回到魯國,專門從事講學和整理古代文獻的工作,“刪詩書,定禮樂,修春秋”,繼承和發展了殷周以來的傳統文化。

孔子創辦的儒家私學,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後世,都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一生中,教育成就最為顯著。他在長期從事教育和教學的活動中,積累和總結了大量寶貴的經驗,為中國傳統教育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死後,孔門弟子輯錄他的言行而成《論語》,成為封建社會教育的重要教材,也是我們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資料。

孟子,名軻,字輿,魯國鄒人。生活於戰國中期,生卒年大約在公元前372年至公元前289年。孟子的祖先是魯國貴族孟孫氏之後代。其父死得很早,從小由母親教養。據說,孟母為教子,曾三次遷居,管教甚嚴。“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的故事,曾廣為流傳。他自幼好學,受業於孔子之孫子思的學生,一生崇拜孔子,自稱“乃所願,則學孔子也”。由於他學有所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學說,在封建社會被尊為“亞聖”。他一生以聚徒講學、遊說諸侯為業,曾率領弟子先後到過齊、梁、宋、滕、薛、魯等國,推行其政治主張。各諸侯認為他的主張不合時宜,多不采納。孟子晚年則專心著書立說和從事教學。他非常熱愛教育工作,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看做是人生的三大樂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