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儒家學派樹起了“為政以德”的治國旗幟,主張以道德教化為主軸,以建立適應宗法等級製度的文化秩序。也就是說,宗法社會秩序的維護應主要依賴於人們的道德情感和人性的自覺。這不僅進一步提高了教育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而且張揚了人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他提出要從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著手來治理國家,這在崇神的時代是一大進步。春秋以前的 社會,神是至高無上的主宰,人隻是一種從屬。治理國家的根本在祭祀,靠神來統治人。孔子在繼承傳統的禮樂文化的同時,注入了新的內容,提高了人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強調了人的道德修養的重要性,從而肯定了教育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
《論語·子路》中記載了這麼一件事:“子適衛,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從孔子與學生冉有的對話中可以看出,孔子認為要治理好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首先要發展經濟,使人民富裕起來。然後還要加強教育,使整個社會形成一種美好的風俗習慣。在孔子看來,庶、富、教是國家強大的三個要素,而教育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
孟子提出的治國藍圖也貫穿了這樣的思想,他說:“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無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載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在這裏提出了治國的兩個要素:一是製民之產,二是教民。可見在儒家的政綱中,教育的地位是至關重要的。
為什麼要把教民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論語·顏淵》中記載了這麼兩件事。一則說:“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意即指隻要人們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即使懸賞也不會有人去做偷盜之事。另一則說:“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則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意即指統治者在為政時隻要堅持道德教化的宗旨,社會上下便風氣醇正了。孟子則是從曆史角度來談這一意義:“後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飽食火爰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聖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隻有教育才能使人們認識這套倫理道德,遵守這套倫理道德,天下才會太平。他說: “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如果“上無禮,下無學,賊民興,喪無日矣”。所以教育對於維護這種上下尊卑的社會秩序和道德觀念十分重要。《荀子·大略》中同樣強調了這一主張。他認為國家安定的根本在“禮”,當權者須“立大學,設庠序,修六禮,明七教,所以導之也”,意即隻有通過道德教化,才可能使人的本性趨於守禮。
當然,儒家學派並不否定刑法在治理國家中重要的作用。但他們認為,在道德教化與刑法威懾這二者的關係上,應該是德主刑輔。《論語·泰伯》中載孔子話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就是說,統治者用政令和刑罰的手段治理人民,老百姓雖不敢犯罪,但並不懂得犯罪的可恥;如果統治者施以倫理道德去引導教育人民,老百姓就會感到犯罪可恥並自願順從了。孟子也同意這一觀點, 《孟子·盡心上》中說:“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孟子·離婁下》又進一步指出,隻有實行仁道教化,以德服人,才能爭得民心,“然後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有教無類”
“有教無類”是儒家關於教育對象的觀點。什麼人可以和應該受教育,這是曆代教育家所關注的重要問題。在夏、商、西周 三代,學校為奴隸主貴族所壟斷。在“血統論”的支配下,教育成為奴隸主貴族子弟享有的特權。隨著春秋以來社會經濟、政治的變革,平民的教育權開始受到社會的重視。孔子依據教育對社會發展的作用,適時地提出了“有教無類”的主張。
“有教無類”的基本含義,就是主張打破少數奴隸主貴族對文化的壟斷,擴大受教育的對象,使那些願意學習而且在學力、經濟條件和時間上又允許的人,不論貧富、貴賤、宗教,都可有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因此,孔子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嚐無誨焉。”隻要誠心求教,潛心問學,能交納一定的學費,他都熱心教誨,一視同仁。從實踐上看,孔子弟子確實多是來自平民,其中有居住於貧民區的,有學農的,有流浪者,有曾為大盜者,有家累千金的私商。當時人稱他的門下為“雜”。這也證明了孔子招生是按照“有教無類”的主張辦事的。當然,對孔子的“有教無類”也不能無限誇大。他的“無類”實際上是有條件的。凡是不符合他的主張,不願尊奉他的“道”的人是不能入學的。在他的眼中,“小人”、“女子”、“下愚”、“道不同”者,都是被斥之門外的。這是孔子思想和當時社會條件的局限所致。但從總體講,孔子“有教無類”的主張,順應了文化下移的曆史潮流,擴大了教育麵,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麵,極大地推動私學的興起和教育的發展。在當時奴隸主貴族沒落的情況下,孔子把教育的希望寄托於平民階層,對社會的進步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那麼,“有教無類”的理論依據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