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道家的教育觀
道家的創始人為老子,以後發展為兩派:一是莊子所倡導的老莊學派,二是稷下學宮形成的黃老學派。
道家出於隱士。在春秋時代劇烈變動的時候,社會上出現了一批隱者。這些人一方麵具有文化知識,另一方麵又不願做官。這些“避世之士”,多半來自沒落貴族。他們在政治鬥爭失敗後,追求明哲保身,隱於鄉野。因此,道家在教育目標上,主張培養“上士”或“隱君子”。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這裏說的“上士”就是能體會自然之道的人。在老子看來,世界萬物的總根源是“道”。道高於一切,是天地的原始,萬物的根本。它不依賴於人們的主觀意識,而永遠不變地存在著,不停地在天地萬物中間運行著。道的本質特征就是自然,道家又稱之為“自然無為”。老子說: “道恒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所以道家的理想就是要“道法自然”,回到自然中去,也就是要回到無階級的原始社會中去,過著“小國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生活。因此,道家對孔子提出的積極有為的“仁”,采取了否定態度,認為其不合自然之道。道家教育的培養目標是“能輔萬物之自然與弗敢為”的人。這些人能幫助老百姓歸真返璞,回到原始的自然狀態中去。
道家反對儒、墨、法三家的社會政治理想,要求回複自然的社會狀況。這個社會理想是由道家的宇宙觀派生的。在道家看來,於天地萬事萬物之外存在著一個天然的“道”。《老子》二十五章中是這樣描述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這句話蘊涵著這麼三層意思:其一,道是先天地而生的混成之物,即強調道的本質是自然的,而不是任何主觀意誌強加的。故老子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二,道“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即道是一種獨立存在的,永恒運動著的客觀規律。其三,道“為天下母”,即道是天地萬物之根源,宇宙之本體,它體現於萬事萬物之中。故《老子》四十二章中又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 些意思用今天的話來說,“道”就是宇宙間的客觀規律,世界就統率於這一客觀規律之下。
既然世界的本質是自然的,那麼,人性的本質也就是自然的。道家認為,人性無所謂善惡,善惡是一切社會道德的產物,而這些東西本身就是對人性的背叛。老子認為,人具有“素樸”的本性,出自於自然,人性的本然狀態猶如嬰兒一般“無知無欲”。莊子進而指出人性即自然,它與天地萬物為一,與自然是混同一體的。因此,道家認為,教育的作用就應該是促進人的自然本性的充分展現,而不應該是相反。人類社會的發展也隻能是保證人的自然本性的發展,而不能是相反。
道家認為,要發展人的自然本性,就必須反對將外在的、人為的所謂知識去教育人們。這些強加給人們的準則、原則或規範,本身就是違背自然的產物。如再將其用來管理社會,教育人們,隻能帶來社會的更大混亂和人性的墮落等惡果。《老子》十八章中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就是說,儒家所宣揚的所謂仁義道德,本身就是自然法則遭到破壞之後才滋生的。如今社會倫理道德的下降,人們機巧日生,文飾益偽,就是由於儒家更起勁地宣揚仁義禮智所導致的。《老子》五十七章中說:“法令滋彰,盜賊多有。”就是說法家所宣揚的繁冗彰明的法律條文有悖人性,造成社會上犯罪增多。《莊子·天運》中說:“夫六經,先王之陳跡也。”所以今天“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就是說,儒家所崇奉的六經,不過是些過時的糟粕而已。
道家認為,要發展人的自然本性,就應該從現實生活的種種困擾中擺脫出來,回歸自然無為的狀態。老子要求人們“絕仁棄義”、“絕聖棄智”、“絕巧棄利”,一切順乎自然,達到“無知”、“無欲”、“無事”、“無情”、“無爭”的“無為”境界。莊子也要求人們不要以有限的生涯去追求無盡的知識,這樣隻會使人的心靈疲憊不堪。隻有順從自然之道,才能達到“保身”、“全生”、“養親”、“盡年”的“天樂”之境。道家並不是否認一切道德,而是認為道德的極致便是自然無為。《莊子·天地》中說: “德兼於道,道兼於天。”就是說“德”是配合“道”的,人的思想、行為必須合乎自然法則。因此,“天下有道,則與物皆昌;天下無道,則修德就閑。”就是說,如果現實世界一切都合乎自然法則,自己就與萬物共同繁昌,否則便自己修德閑居,與世俗同浮沉,逍遙自適。
道家還認為,要發展人的自然本性,社會就不應該對人過多幹預,強作妄為,將違逆自然法則的“有為”來損害人的自然本性。因為自然界是自然而然的,毫不造作的,那麼社會也應該是自然而然的,不應該對人具有任何的強製性。道家由此提出了“無為而治”政治主張,要求統治者能順乎自然,因循“道”的發展變化而行動。道家向世人展示“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就是一個帶有原始素樸風味的自然經濟社會。在那種“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環境中,人從自然的學習體驗中受到教育,就可以更好地獲得自由的生存發展。如果人人能如此,社會便能走向安寧。
就理想人格的追求而言,道家推崇即世而出世的超越的自由人格。道家猛烈抨擊儒家積極入世的聖王人格,追求近乎出世的具有超越和放達的品格,教人身處人世間而不“與人為徒”,能適意、遂情、安性,使身心達到最大限度的放鬆,把真人、至人、神人視為理想人格的典範。老子主張無為,主張順應自然,提倡“不爭”和“知足”。莊子則提倡“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提出“齊物論”,把是非、善惡、美醜看淡,追求一種精神超然、心誌高遠的境界。盡管道家關於理想人格的教育目標追求具有一定的非現實性,但它在精神上的虛構,卻滿足了被現實功利之爭所困擾的人們的希望超越的心理欲求。它所表達的追求 獨立人格,渴望人身自由的願望,對封建士大夫的人生觀產生了深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