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認識論中含有不少素樸的辯證法思想,他們看到天地萬物都是變化的,因而認識到對立的雙方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並在一定條件下,向相反的方向轉化。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其原因在於“反者,道之動”,這就把事物的轉化當作一條重要規律提出來了。由此,老子依據“柔弱勝剛強”的觀點,提出了“貴柔尚弱”的處世哲學,主張人們要經常保持柔弱的姿態,不能太滿、太盛、太強,才會盡享天年。
應該說,道家的這些教育主張帶有極大的片麵性。它否定了人性的社會屬性,也就逃避了人對社會所應具有的責任感。它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學習知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便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不可知論的泥沼。它反對教育遵循人為的社會原則,實質上是不承認教育作為社會現象所具有的社會功能。這些觀點無疑是錯誤的。但是,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道家的教育主張是針對當時社會弊端和儒、墨、法三家主張的弊端而闡發的。在道家看來,人雖然不必離開社會,但可不必通過社會而各自獨立地去發展和完善自我。道家認為,儒家通過倫理規範而達到的人的道德自由,至多是相對暫時而有限的自由。儒家的世俗規範從根本上違背人的自然淳樸的本性,會造成對人的本性的殘害,是世間一切禍亂的根源。故主張擺脫一切人倫關係和世俗禮法的束縛,走向自然並融入自然,打破時間、主客、物我、天人界限,因性順性,不淫人性,自然無為,歸於純真質樸,以達到絕對永恒而無限的自由、質樸、逍遙的理想境界。其意思是想解決統治階級教育原則與人的個性發展所形成的矛盾與衝突,並試圖以自然法則來解釋教育的本質,表達了一種要求教育按自身規律來發展的朦朧意向。這就具有了一定的合理性。而且,道家針對儒家教育目標論在追求人格的自我完善、自我實現中所表現出的日益禁錮自我、喪失自我的弊端進行了抨擊,起到了糾偏救弊的作用。道家力圖超脫人世間一切關係的束縛,甚至把衣食住行都視為約束人的東西,主張“身如槁木,心如死灰”,自然無為,歸於素樸,追求完全自然的人和逍遙、忘我境界,並以此作為人的自我完善與自我實現。這種非功利主義的思想傾向,注重人的個性發展和獨立人格的構建,從一個側麵揭示了教育發展的規律。這對於豐富中國傳統教育理論無疑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從先秦教育理念看,儒、道、墨、法諸家基於對自然與社會的不同理解,提出了各具特色的人生境界與教育理想。盡管各家觀點不甚相同,甚至明顯對立,但歸納起來,其學理不外乎兩大流派:儒、墨、法三家都強調整體利益至上,主張在遵守共同的文化秩序下發展自我;而道家則強調人格的獨立,主張依據自然法則追求人格的完滿。而在儒、墨、法三家中,儒家的教育理論最為豐滿,教育實踐最為成功,因而在先秦教育理論中形成了儒、道互斥互補的格局。儒道兩家都重視教育與修養對實現理想境界和理想人格的重要作用,都把人的修養看成是一個不斷遞進的永恒過程,並各自提出了達到人生境界、理想人格的一係列原則和方法,以利於各自的教育目標能落到實處。儒家理想人格的培養通過遵守必要的社會規範來實現,注重調整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重視人格的社會責任感,提倡以理節情,人為努力,樂觀進取。道家的理想人格主要是通過超功利的直觀內化過程來實現的,重視人格的獨立性,重視與社會和自然的協調,力圖解除任何情感因素的束縛,傾向於人格的自然發展,教人無為而無不為,富有超越精神。儒道的教育理想共同體現了中國傳統教育的終極價值追求。
《學記》的教育思想
《學記》來源於《禮記》一書。《禮記》是儒家的重要經典之一,它集結了戰國至漢初儒家論禮、釋禮及其他有關文章而成。全書共49篇,其中《大學》、《中庸》、《樂記》、《學記》四篇,與教育的關係最為密切。尤其是《學記》,堪稱我國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學專著。《學記》篇幅不長,內容卻相當豐富。它比較全麵地闡述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教學過程的本質、學校的教學組織和管理、教學原則和方法以及教師等問題。語言精辟,思想深刻,是我國先秦教育實踐和教育理論的總結,是研究中國古代教育不可缺少的極為珍貴的資料。
《學記》在前兩節開宗明義,首先提出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是“化民成俗”、“建國君民”。《學記》說:“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把教育看作治理國家的先導,這是儒家教育觀的體現。
接著,《學記》論述了教學是師生雙邊活動的過程。《學記》認為,師生雙邊活動主要是靠各自發揮主觀能動性。一方麵是學生通過學而“知不足”,然後能自反;另一方麵是教師通過教而“知困”,然後“能自強”,由此達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 《學記》用“教學相長”四個字揭示了教學過程的這一本質。
《學記》接著闡述了學校的教學組織和管理的意見。《學記》認為,大學的學製以九年為宜,前七年為“小成”階段,後兩年為“大成”階段。在學習期間,每隔一年要定期對學生進行一次成績考核。一年考查“離經辨誌”,三年考查“敬業樂群”,五年考查“博習親師”,七年考查“論學取友”,九年考查“知類通達,強力而不反”。從中可以看到,每次考核的內容都包括了道德修養與學業能力兩部分,說明自古以來學校就重視從德與才兩方麵培養人才。關於學校的管理,《學記》中也提出了一些意見。比如開學時應舉行隆重祭禮,以示尊師重道;學習前應讓學生誦讀《詩經》中的三首詩,使學生牢記入仕從政的學習目的;學生須按鼓聲打開書篋,讓他們恭敬地對待自己的學業;要備好教鞭和戒尺,以維持嚴肅的教學秩序;應事先告訴學生每年夏季要考試,以便做好充分的準備;等等。這些措施,目的是要造成一種莊嚴肅穆的氣氛,從而保證教學有秩序地進行。關於教學安排,《學記》提出了一條原則,那就是“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就是說,要做到上課與自習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比如學《樂》,就有和弦的技能練習。學《詩》,就有聲律歌詠的技能練習。隻有安排好“居學”,才能輔助“正業”的學習,培養學生“樂學”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