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反對“生而知之”,主張“學而知之”

在學習途徑方麵,王充提出了一條唯物主義的求實路線。

第一,王充反對“生而知之”,堅持“學而知之”。他認為那種“前知千歲,後知百世,有獨見之明,獨聽之聰,事來則名,不學自知,不問自曉”的“聖人”是沒有的,這完全是虛妄之說,是一派胡言。他認為隻要是生於天地之間的血肉之軀,絕沒有生而知之者,所謂聖人也是靠學習而獲取知識的。“不學自知,不問自曉,古今行事,未之有也。”而知識的獲得全靠後天的學習,他說:“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學,學之乃知,不問不識。”

第二,王充認為學習知識的途徑主要有“憑耳目”和“開心意”兩個環節。所謂“憑耳目”就是說獲取知識首先要靠人的感官與外界事物接觸,靠見聞和經驗,即“須憑耳目以定情實”。他說:“如無聞見,則無所狀。”“不目見口問,不能盡知也。”就是說,不通過感官的見聞,沒有實際的經驗,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學問。所謂“開心意”,就是說學習知識不能停留在“憑耳目”的感性認識階段,還必須通過理性思維把感性知識加以提高,才能獲得對事物的正確認識,所以必須要“不徒耳目,必開心意”。開動腦筋,進行理性思考,這樣才能分清是非,判定真假,“訂其真偽,辨其虛實”,才能“知一通二,達左見右”。

第三,王充主張對所學的知識還要經過“效驗”加以鑒別,他說:“事莫明於有效,論莫定於有證。”“有效”就是與事實 相符合,“有證”就是有確實的證據。王充說:“事有證驗,以效實然。”就是說,知識的正確與否,一定要經過驗證,取決於實效。王充的“效驗”就是以實際效果來檢查知識真偽的論證功夫。要做到這一點,關鍵要做到學用一致,重視實行效果。那種不務實際,空說虛言,不能算作知識,也無從辨其真偽。王充的這種觀點在當時是十分可貴的,也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顏之推的家庭教育觀

顏之推,字介,琅玡臨沂人,先後在梁、北齊、北周、隋等政權中做過官,是南北朝和隋朝時期學問淵博、頗有見識的大學問家。他的主要著作是《顏氏家訓》。他有見於當時許多士大夫見誅或取禍的教訓,從鞏固豪強門閥地主階級的統治出發,用自己所見所聞和如何立身、治家、處世的觀點,訓誡自己的子弟。這部書反映了當時的一部分教育史實,提出了士大大家庭教育的普遍問題,成為當時士族階層用以教育子孫的一麵鏡子。在封建社會曾被引為進行家教的規範。這裏主要介紹顏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家教要從幼兒時期開始

顏之推認為家庭教育應從胎教開始。縱然做不到胎教,也要及早從幼兒教起,越早越好。他用民間諺語“教婦初來,教子嬰孩”作喻,借引媳婦進門就要讓其認識公婆的權威的道理,說明要想兒童長大成人,也應該抓住嬰孩幼小的時機進行訓練。他說:“人生小幼,精神專利,成長以後,思慮複雜,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就是說幼年時期性情純潔,未染惡習,比較容易接受影響,千萬不能錯過了這個教育的最佳時機。顏之推的這一見解,是符合幼教的一般規律的。

家教的主要內容是語言、道德和立誌

顏之推認為,語言教育、道德教育和立誌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內容,對幼兒來說,語言教育是基礎,哪怕一事一物,未經考證都不能隨便稱呼。否則,將會給子女造成謬誤,影響終生。所以教育小孩正確使用語言,是父母的責任。關於道德教育,顏之推認為讓小孩形成良好的品德,特別是具備孝、悌的品德,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此外,教育子弟立誌,樹立較高尚的生活理想,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他認為士族子弟的立誌,起碼應該具備如下內容:行堯舜之道,繼承家業;不依附權貴,不屈節求官。這當然反映了顏之推的階級眼光,但要求小孩從小立誌,對將來的生活是極有益的。

家庭教育要處理好愛與教的關係

家庭教育中極為重要的一個問題是處理好愛子與教子的關係。顏之推根據多年的觀察,了解到多數人沒有處理好這兩者的關係。他說:“吾見世間無教而有愛,每不能然。飲食之為,恣其所欲,宜誡翻獎,應嗬反笑。”這種獎懲失度的做法,使兒童未能樹立是非觀念。及其懂事,已經養成驕慢的習慣,到那時糾正則悔之晚矣。顏之推認為父母對子女不能沒有愛護,也不能沒有教育。教育本身就是愛護。他說:“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而生孝矣。”就是強調教子要嚴,反對溺愛偏愛,主張對子女愛得其所,愛得其法,把愛子與教子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