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治”該欄介紹藥物加工炮製的方法。中藥炮製是我國一門獨特的傳統製藥技術,藥材經過炮製加工可以降低毒性,提高臨床療效。李時珍十分注意研究各種藥物的加工炮製方法,除了引證諸家學說,綜述古來記載外,還特別重視調查當代的經驗,提出自己的看法。

石膏,古來隻把它“打碎如豆大”,然後用絲綢包好就直接入湯藥了。石膏性很寒,會影響腸胃的功能。李時珍認為近年來人們都先用火來煆燒,或用糖拌炒後再入藥,這種方法好,因為經過煆炒的石膏不會影響腸胃的功能了。

同一種藥,炮製方法不一樣,加入的輔料不同,療效就會有差別。黃連味很苦,可以瀉火解毒,是治療目疾、痢疾等許多疾病的重要藥物。古來處理黃連,僅以布擦去須根,用水浸泡一下,取出後切片、焙幹,就供藥用了。李時珍認為根據病情不同,應該有不同的加工炮製方法:可以不加任何炮製而生用,也可以按照需要分別用豬的膽汁浸炒、《本草綱目》書影醋炒、酒炒、薑汁炒、鹽水炒、樸硝炒、黃土炒,然後再使用,這樣可以增加療效。例如,用來治上焦(身體上部)的病,就可以先用酒炒;治中焦(身體中部)的病,就用薑汁炒;治下焦(身體下部)的病就用鹽水和樸硝炒;黃連治食積,最好是用黃土炒後再入藥。

“氣味”氣味本來講的是食物的味道、性質,中藥為什麼也談氣味呢?原來上古時對藥物與食物還分不太清楚。最古的本草書《神農本草》中所列的上品藥就有許多是今天常用的食品。隨著醫學日益發達,本草才逐漸分為食用本草和藥用本草。明代編寫的《食物本草》、《食鑒本草》都是典型的食用本草,而《本草綱目》基本上屬於藥用本草。由於藥用本草和食用本草本來是一家,所以藥用本草仍沿用了“氣味”這個詞。在《本草綱目》中,氣味指甘苦鹹酸澀,寒溫涼平(平指不寒不溫),有毒無毒等特性。如甘草,甘平無毒;知母,苦寒無毒;五味子,酸溫無毒;迎春花,苦澀平無毒;翦草,苦涼無毒;桔梗,辛微溫有小毒;旋覆花,鹹溫有小毒;銀朱,辛溫有毒;附子,辛溫有大毒;等等。

“主治”列舉這種藥物治療的主要病症。例如:五味子可治瀉痢,生津止 渴;白及可以治癰腫惡瘡、白癬、瘧疾、跌撲損傷等。李時珍在這一欄中所列內容雖豐富,資料卻比較龐雜。像當歸名下所列的主治病就有十多種,到底哪一種是主要的呢?這樣往往就使人不得要領。這是《本草綱目》的一個缺點。

“發明”這一項記錄了李時珍和曆代醫家對一些藥物研究的心得體會。例如黃連,李時珍引述了曆代名家對黃連藥理作用的一些不同的看法,最後得出了自己的結論:黃連雖無毒,但性質太寒,所以不宜長久服用。

“正誤”糾正過去本草書中的一些訛誤。例如前麵提到的,舊本草誤認萎蕤和女萎是一物。李時珍就在《本草綱目》所載萎蕤的“正誤”欄下指出:“古方治傷寒風虛用女萎者,即萎蕤也,皆承本草之訛而稱之。諸家不察,因中品有女萎,名字相同,遂致費辨如此。今正其誤。……其治泄痢女萎,乃蔓草也,見本條。”

“附方”專門收錄以該種藥物為主的經驗藥方。中醫的處方是很有講究的,一種藥配方不同,功效也就不同。隻講藥,那就隻能孤立地了解一味藥,沒有藥方,或方劑組合得不合適,藥也就不能夠發揮作用。有了好的藥方,才能把藥物與臨床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 《本草綱目》共收載了曆代經驗藥方11096個,其中8160個是李時珍親手收集的,約占全部的附方3/4。 “附方”很有實用價值,是《本草綱目》的重要內容。

以上八項,每種藥物名下不一定項項俱全,有的多幾條,有的少幾條。例如,人參這味藥八項俱全;百合由於曬幹後即可供藥用,不需特殊加工炮製,所以缺“修治”一項;棚梅由於收集的資料比較少,僅有“集解”、“氣味”、“主治”三項。

就《本草綱目》全書來看,正如李時珍在凡例中所講的,是“以一十六部為綱,六十類為目”。而就每一樣藥品來看,則以這種藥的名稱為綱,而以其他八項解說為目。由於這種編排方法提綱挈領,綱目分明,正文前又有豐富的資料便於查閱,所以既可由病症來尋找所需用的藥物,又可由藥物來尋找可供選擇的方劑,使用起來十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