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又名金不換,是一種貴重藥品。這種藥應用的曆史不長,曆代本草也都未提到過。李時珍在行醫中發現三七這種藥治療跌仆損傷的功效很突出,所以就把它收入了《本草綱目》。《本草綱目》詳細地記述了三七的藥用價值,指出這種藥無論對出血或淤血都很有效。隻要把它嚼爛,敷在傷口上,出血馬上就能停止,青腫也會隨即消散。但是有關三七的傳說,李時珍也不是全部肯定,而是分別情況進行分析。當時有人講,這種植物的葉子左麵分成三小片,右麵分成四小片,所以叫三七。也有人講三七又名山漆,是由於它能愈合刀傷創口像漆粘東西一樣。李時珍認為前者之說不符合情況,而後一種講法多少有一些道理。

曼陀羅也是一種新藥。它莖直立,圓滑而綠,葉子很像茄子葉,所以又叫山茄子。曼陀羅有野生的,也有家種的。八月開花,花白色,喇叭筒狀,很像牽牛花。果實圓而有芒刺,中有許多細小的種子。當時民間傳說,用曼陀羅的花釀酒飲,會“令人笑”,“令人舞”,有一定的麻醉作用。李時珍對祖國藥物學的曆史很了解,他知道早在東漢時名醫華佗就創造過“麻沸散”,用來進行全身麻醉。但麻沸散到了明朝早已失傳,所以李時珍特別重視關於曼陀羅的傳說。

為了驗證曼陀羅的麻醉作用,李時珍親自采來了曼陀羅花和火麻子花,在通風處攤開陰幹,然後每樣一半研成細粉。李時珍在“割瘡灸火”以前就把這種藥給病人吃,一般用“熱酒調服三錢”。病人服藥後不久就“昏昏如醉”,失去了知覺,這時再施行手術,病人就不會有痛苦了。實驗結果,證明曼陀羅確實有很強的麻醉作用。於是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詳細地記下了曼陀羅這一功用。今天,我國醫務人員通過大量臨床驗證,充分證實了李時珍的實驗結果是十分正確的,重新發掘了中藥麻醉這一寶貴的祖國醫學遺產。以曼陀羅為主的中藥麻醉,安全、有效,現已廣泛應用於外科臨床手術中。

對於巴豆的藥用價值,李時珍也作過一番探索。巴豆是一種瀉藥,有毒。南朝大醫家陶弘景也認為:“巴豆最能瀉人”。而元朝有位醫生王海藏卻說:巴豆可以通腸,但也可以止瀉;還特別指出,巴豆止瀉的功能,“世所不知也”。不過,王海藏對此沒有作出很具體的論證。到底巴豆有無止瀉作用呢?有一次,李時珍遇到了一位六十多歲的老婦人,她腹瀉已經五年。這位老人隻要吃一點油腥、生冷的東西就犯病,經過許多醫生的治療,吃了不少止瀉和調養脾胃的藥,總不見效。李時珍仔細地聽了這個病人的陳述,他認為她的腹瀉是由於胃寒,是“大寒凝內”所至。巴豆是熱性藥,可以祛寒,是不是對這種腹瀉有作用呢?於是李時珍給這位病人開了巴豆。第二天,病人腹瀉果然停止了。事實證明,巴豆能致瀉也能止瀉,足見王海藏的經驗之談是正確的。此後,李時珍又用這一方法陸續治好了將近一百個腹瀉病人。於是他在總結這一經驗時寫道:巴豆用量大固可致瀉,但用量小也有止瀉的作用,問題是要藥對病症,配合得當。這樣,他在自己的直接經驗的基礎上,檢驗了前人的經驗,並且作出了具體的、令人信服的說明;這比之王海藏的簡單的論斷就又進了一步。

還有一些藥,如朱砂,根治咽喉腫 痛效果很好,但當時“惟太和山人采之”;如半邊蓮,田邊濕地到處都有,對毒蛇咬傷有良效。這些藥在古書中也都沒有記載,但都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因此李時珍把這些藥都一一收入了《本草綱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