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我國古代的煉丹術曾為礦物學、化學的發展積累了許多知識,但是由於煉丹術脫離了廣大勞動人民的生產實踐,脫離了社會的實際需要,所以不可能得到發展。而李時珍的研究是麵向實際、麵向人民的,所以他在化學和礦物學方麵的成就遠遠超過了煉丹術。

《本草綱目》中共收載了礦物藥材一百多種。現代礦物學十分重視礦床的分布。《本草綱目》“集解”一欄裏,這方麵資料很豐富,我們從中可以知道:當時金的主要產區在湖南、湖北、四川、雲南;銅出在四川、兩廣、雲南、貴州;山西出明礬;朱砂以湖南辰州的最好,所以又名辰砂;蒲州的膽礬最為上品;等等。

在藥用礦物的性形、顏色、成分和真偽鑒別方麵,《本草綱目》所收集的資料就更豐富了。例如金子是貴重金屬, 金的純度不同,顏色也就有差別,“七青、八黃、九紫、十赤”,隻有十成的純金才是赤色的。李時珍還采用了不少化學鑒定法。胡粉又名鉛粉,是鉛的一種化合物,李時珍用“胡李時珍墓前塑像粉得雌黃而色黑”的變化來鑒別。由於雌黃是一種硫化物,所以胡粉與雌黃接觸可以生成硫化鉛,硫化鉛是黑色的,所以變黑。這是一種簡便的快速鑒定法。礬石,其中有一種是硫酸銅,《本草綱目》引述了古來以它磨鐵,鐵作銅色的鑒別法。銅的化學性質不及鐵活潑,所以銅塊中的銅都可被鐵置換成金屬銅,因此用來畫在鐵上,會使鐵變為銅的顏色。這是劃線鑒定法。自然銅也常有偽品出現,那就是黃鐵礦。這種礦石含硫,燃燒後發出青色的火焰,所以可用“燒之青焰如硫黃者是也”的方法來區別;這就是焰色反應。

以上各種鑒定方法,當時人們對它的原理雖不清楚,可是由於我國勞動人民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方法早已掌握,結論也是正確的。

現代化學十分注意研究晶體。從《本草綱目》中我們還可以知道,從公元五世紀以來我國勞動人民就已經把鹽類的多次結晶法用於製藥生產上了。把粗製的芒硝放在鍋裏,用水煮化,倒入盆中,待慢慢冷卻,就可以得到大塊的透明結晶。這種經過重結晶的芒硝由於純度高,所以“縱橫玲瓏,洞澈可愛”。

李時珍研究礦物之深入,有時使我們感到驚奇。如黑辰砂含汞較多,這樣有經濟價值的事情直至現代才有人指出,而《本草綱目》中早就記載了。李時珍這一發現是世界上最早的。

《本草綱目》對水質的研究也很細致、深入,他把水分成天水與地水兩大類。“天水”包括雨水、雪水等。從現代化學角度來看,雨水、雪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一種天然的蒸餾水,雜質較少。當時由於科學不發達,還沒有人造蒸餾水,但李時珍就已利用雨水、雪水等天然蒸餾水來供藥用了。他認為天 水比地麵的水煎藥更好。露水也是一種天水。李時珍認為露水也可治病,柏樹葉子上的露,菖蒲葉上的露都有“明目”的作用。我們現在知道,這些露都含有該種植物的微量分泌物,有一定滅菌作用,所以李時珍的講法是有一定科學根據的。

“地水”包括一般地麵水。李時珍深知水質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他知道山區的大脖子病(現代醫學上叫甲狀腺腫大)是由於那兒的溪澗水質不好(現在講是缺碘)而引起的。就是同一種地水,由於水源不同,性質也不盡相同。例如井水有“遠從地脈”來的,有從“近處江湖”滲來的,有從“城市近溝渠汙水雜入”的。李時珍認為這三種水以第一種最好,第二種次之,有地表汙水滲入的井水水質最差。第三種水用時須先煎滾,等雜質沉澱後才可用,“否則氣味俱惡,不堪入藥食茶酒也”。這與現代水質評價的觀點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