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社會調查活動的管理
近年來,社會調查作為一種自我教育形式,在開展國情、政治理論以及共產主義理想等教育方麵,深受大、中、小學生的歡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社會調查的形式。
①座談、采訪調查。這種形式多用於對模範、先進人物以及戰鬥英雄事跡的調查。座談、采訪可以使調查者和被調查者麵對麵的交談,通過問、聽獲得大量真實的感性材料,而且還可以就某一方麵的問題進行詢問和討論,得出結論,用於指導自己的思想和言行。這種形式對學生學習先進的思想,尋找成長的道路是有啟迪和幫助的。
②實地調查。它是一種讓調查者深入實際進行全麵感受和體會以及收集資料的方法。這種形式在社會考察中被用的較多。比如到最早實行土地承包的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對農民的生活水平和農村改革有關事宜進行調查,深入老少邊窮地區調查教育狀況等等。實地調查的優點是很多的。它能夠使調查者親臨其境,充分發揮各種感覺器官的作用,積累豐富的感性知識,而且能夠了解事物的內部聯係,由此及彼,找到普遍意義和規律性的東西,有利於調查者綜合、全麵地看待所調查的主題。們是這種調查一般要動用大量的財力和物力,也需要調動一些社會因素。
③查閱有關書刊調查。組織學生查閱大量書刊、雜誌,收集材料,逐步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而得出一般性的結論。
④通信調查。這種調查方式適用於距離較遠,且由於經濟、交通等原因不能進行實地考察,或麵對麵座談的情況。通過書信的方式,使學生對遠方的情況得以了解。隨著科技的發展、通信調查的方式也可用錄音、錄像等方式所代替。比如,城市的學生可以用通信的方式和農村學校的學生建立聯係,以此來調查農村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學習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⑤電話調查。這種調查方式的特點是比較及時。一般是整個實施調查的團體就所調查的主題提出具有代表性的問題,然後選派代表通過電話查問,得到答案或證實某一問題。
(2)社會調查的優勢。社會調查活動之所以受到歡迎和采用,主要與它自身的優勢和合理性是分不開的。
①社會調查符合認識規律。人的認識的一般規律是,由感性認識經過思維加工上升到理性認識。中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獲取知識的最主要的途徑是獲取感性材料。而傳統的課堂教學,都是係統地向學生傳授經過概括化的間接經驗,理論性比較強,不容易被學生接受。課堂教學的這一特點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完全依靠課堂教學。通過課堂這一渠道,學生是不可能得到較全麵、正確的感性材料的。同時又由於學生自身缺乏正確的思維方式,加之錯誤輿論的導向作用,學生往往會對政治、經濟、人生觀等方麵的看法產生指導思想上的傾斜。在這種情況下,僅僅簡單地進行口頭上的說教,效果肯定不理想。這時就應該積極地組織社會考察,讓他們走進社會這個大課堂,從活生生的現實生活中悟出深刻的道理。
②社會調查活動符合學生的心理品質特點。青少年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永不滿足的好奇心。他們要認識和了解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事物,但並不安心於別人給他送來現成的結論。所以他們願意走進社會,走進現實,睜大自己的雙眼去看,用自己的大腦去思索。從這個角度來講,社會調查活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敏銳的觀察力和正確的思維方法。
(3)組織社會調查活動應注意的幾個問題。社會調查活動本身具有很多優勢和可行性,但還需要加以正確的組織和管理,才能充分發揮其長處,為我所用。作為校外活動的管理者在組織社會調查活動時,不可忽視以下幾個問題:
①開展社會調察必須要有充分的準備。準備工作的充分與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調查活動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在社會調查未進行以前,必須要製定嚴密的組織實施計劃,理清進行社會調查的目的、專題以及具體的實施步驟等等。在專題確定以後就應該圍繞這個專題收集豐富、詳實的材料。隻有在占有大量事實材料,具有豐富的有關事實背景的情況下,才能避免被動,占據主動。
②社會調查要積極利用周圍的教育條件。社會調查並不是一定要到很遠的地方去進行,也並不一定要去訪問、采訪知名人士。平凡的生活中到處都有學生沒有認識的事物,有閃光的事。如果利用身邊的教育條件,由於被調察的對象都是學生所熟悉的,不但能夠促進調查活動的順利進行,也更容易對學生產生更為深刻的影響。
③社會調查活動中要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在社會調查活動中,要讓學生成為主人。組織者把調查的任務和要求交給學生以後,要放手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去積極想辦法解決問題。這一方麵培養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麵也給他們適應社會提供了機會。組織者一定要樹立信任學生的觀念,不要前怕狼後怕虎,總擔心學生把事情搞壞,不敢放手。但這並不是否定組織者的作用。組織者應從實際出發,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活動條件和合適的啟發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