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時,有丞相王旦,初生諸子俱苦於痘,後晚年生一子名素,召集諸幼科告之曰:汝等都明於治痘乎?…時有四川人做京官者,聞其術治痘症,乃請見而陳說種痘之有神醫,治痘之有妙方,十可十全,百無一失。…王旦聞之喜相問曰:此神醫是何姓名、何處居住也?汝既知之,為我請來。…不逾兩月,敬請神醫到汴京,見王素摩其頂曰:此子可種! 即於次日種痘,至七日發熱,後十二日,正痘已結痂矣。由是王旦喜極而厚謝焉。”

這段記載說明,我國至早遠在10世紀已有用種人痘的方法來預防天花,而且是相當進步的鼻苗法。

另外,還有說種痘法始於明代隆慶(1567~1572)時的,如清初俞茂鯤在《痘科金鏡賦集解》(1727)中說:“聞種痘法,起於明朝隆慶年間,寧國府太平縣,姓氏失考,得之異人丹傳之家,由此蔓延天下,至今種花者寧國人為多。”萬曆、天啟間許多著作如周暉《瑣事剩錄》(1621)、程從周《程氏醫案》和萬曆間有《醫學疑問》等都提到種痘之事。清俞嘉言在《寓意草》(1643)中記有顧諟明的二郎、三郎在北京種痘;張璞在《種痘新書》(1681)根據自己接種人痘的實際經驗說:“種痘在八九千人,其莫效者,二三十耳。”說明當時種痘已遍及南北,並且有很好的效果了。

在明清時期,許多著作中記述的種痘方法,主要有四種:①痘衣法;用天花患兒的襯衣,給被接種者穿上,使之染上天花。這是最原始的方法,效果並不可靠。②痘漿法:用棉衣蘸沾天花患者的皰漿,塞入被接種者的鼻孔中,使其感染。這種方法危險性很大,一般也不使用。③旱痘法:將痘痂陰幹研細,用銀管吹入被接種者的鼻腔。④水痘法:把痘痂陰幹研細,再用水調濕,用棉花蘸裹塞在被接種者的鼻孔。後兩種屬痘苗法,較前兩種方法進步。這是因為痘痂的形成是在病程末期,病毒毒性已經大減,用來人工感染健康兒童,毒性比較輕,病後同樣能獲得後天免疫力。

當時也很注意痘苗的貯藏和改進。最初用的痘苗,實際上是痘痂,這叫“時苗”,危險性較大。以後又改用經過幾次接種後的痘痂,作為瘡苗,這叫“種苗”,又叫“熟苗”。清代朱奕梁《種痘心法》說:“選時苗之順者,取其痂以為苗,即為時苗。”“若時留能連種七次,精加選煉,即為熟苗。”“其苗傳種愈久,則藥力之提拔愈清,人工之選煉愈熟,火毒汰盡,精氣獨存,所以萬全而無害也。”這種“熟苗”,比較安全可靠,所以人們又稱之為“神苗。”

在曆史上,由於種痘對預防天花有一定的效果,所以被廣泛使用。康熙二十年(1681)在《廷訓格言》中,作了種痘的訓示,有計劃地預防天花。張璐《醫通》(1695)說:“爾年有種痘之說,始自江右,達於燕齊,近則遍行南北。”《痘科金鏡賦集解》(1727)說:“近來種花(即種痘)一道,無論鄉村、城市,各處盛行。”可見在17世紀末18世紀初,接種人預防天花,已在我國全國各地廣泛實行。

接種人痘預防天花,不僅在中國得到廣泛應用,而且很快也傳到世界許多國家。早在1688年,中俄簽訂了《尼布楚條約》以後,俄國就派學生來我國專習種痘法及檢痘法,回國作預防天花工作,後來並傳入土耳其和北歐。1744年由杭州人李仁山把種痘術傳予日本醫家。1863年前後傳入朝鮮。1718年英國駐土耳其公使夫人蒙塔古在土耳其(由俄國傳入)學會了種痘術,返回英國宣傳和推廣。1721年,美國醫師波爾斯在美國首次為自己的兒子和兩名奴隸接種了人痘。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伏爾泰對人痘接種法非常讚賞,他說:“我們說100年來中國人就有這種習慣(指接種人痘),這是被認為全世界最聰明的最講禮貌的一個民族的偉大先例和榜樣。”牛痘的發明者琴那,原先是一位接種人痘的醫師,他不僅為別人種人痘,也為自己種了人痘,以後在中國人痘接種術的基礎上,成功地創造了牛痘接種法,並逐漸取代了人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