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甲骨文中的動、植物知識

甲骨文是我國殷商時期使用過的一種文字。這些刻在動物骨骼上的象形文字,有不少反映了三四千年前人們對生物世界的思考。甲骨文中的禾字,就像成熟下垂的禾穗,是禾本科作物形象的反映。甲骨文中有許多從禾的字,如黍、稻等。甲骨文中的木字,就是樹木的形狀,從木的栗字,就形似結滿了栗子的樹木,其他從木的字還有桑、柳、柏、杏等。這表明當時人們已經將這些作物視為同一類的植物。甲骨文中還有四種象形鹿類動物的名稱,就是鹿、麝、麋、。雖然它們整體形象不同,有的有角,有的沒有角;有的角短,有的角長並有分枝;有的腹下有香腺,有的沒有。但這些作為動物名稱的象形字,都有一個共同的象形的“鹿”作為它們的基本形製。這裏麵,實際上包含有將一些性狀相近的動物歸為一個類群的意思。

鹿是古代狩獵最重要的對象。所以古代人很熟悉鹿的生活習性。甲骨文中有麓字,形狀是,像鹿在樹林中間。鹿喜歡在山林中生活,以鹿所喜愛的樹林棲息地表示山麓,正是古人造字的原意,反映了古代人們對生物與環境關係的了解。人體形態構造和機能

我國古代很早就注意到對人類自身體質構造和機能的研究。《黃帝內經》反映了我國古代早期有關人體形態和機能的豐富知識。

人體解剖和人體測量

早在甲骨文中,就有許多反映古人對人體認識的象形文字。例如甲骨文中:頭(稱首)作,像人頭形;麵作,像人麵形;目作,外圈像眼眶,內圈像眼球,圈中一點像眼珠;耳作,像耳形;口作,像口形;齒作,像口中牙齒;心作,像心髒形,還表示內部分膈;血作,字中兩點表示血在器皿中,……這些甲骨文字表明,三四千年前,我們已經積累了不少有關人體的知識。

在先秦的文獻中,也已經有關於人體解剖研究的記載。《靈樞經·經水》中就說:“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藏之堅脆,腑之大小,穀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十二經之多血少氣?與其少血多氣?與其皆多血氣?與其皆少血氣?皆有大數。”這表明我國在2000多年前確已進行過人體解剖研究。2000多年前發明的“解剖”這個詞,不僅一直沿用到現在,而且還傳到日本。

《靈樞經·腸胃篇》保存了當時所作的人體內髒測量記錄:

“穀所以出入淺深遠近長短之度:唇至齒長九分,口廣二寸半,齒以後至會厭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兩、長七寸、廣二寸半。咽門重十兩、廣一寸半,至胃長一尺六寸。胃紆曲屈,伸之,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大容三鬥五升。小腸後附脊,左環回迭積,其注於回腸者,外附於臍上,回運環十六曲,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三尺。回腸當臍左環,四周葉積而下,回環反十六曲,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廣腸傳脊,以受回腸,左環葉脊,上下辟,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腸胃所入至所出,長六丈四寸四分,回曲環反,三十二曲也。”

《腸胃篇》對人體消化道各器官部位的測量,不僅記錄了消化器官的長度、寬度和容積,還記錄了相對位置和分布情況,顯然是經過多次實際解剖觀察,並精細測量取得平均數值的結果。這些記錄與近代解剖學的記錄基本上是一致的。例如,根據《腸胃篇》的記錄,食道與腸的長度比是1∶34;而近代解剖學家斯巴德辭(Spadteholz)《人體解剖圖》一書所提供的食道與腸道的長度比為1∶37,兩者幾乎相等。可見我國古代內髒解剖測量工作是做得相當精細的。

此外,古代還進行了活體表麵測量研究。《靈樞經·骨度篇》中,保存著古代通常人的身高和各部位的長短、大小尺度,見表6-2-1。部別部位起止點尺度(周製尺)人長(身長)七尺五寸頭麵部發所複者顱至頂(前發際至後發際)

耳後當完骨者(耳後兩側乳突之間)

頭之大骨圍(頭蓋周圍)

發以下至頤

兩之間相去

耳前當耳門者耳前兩側外

耳孔前緣之間

角以下至柱骨一尺一尺二寸

九寸

二尺六寸

一尺

七寸

一尺三寸

頸項部項發以下至背骨(即項後發際至大椎)

結喉以下至缺盆中二寸五分

四寸胸腹部缺盆以下至骨曷骨虧(胸骨上切跡到劍突)

骨曷骨虧以下至天樞(劍突至臍)

天樞以下至橫骨

橫骨長

兩乳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