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圍九寸
八寸
六寸五分
六寸五分
九寸五分
四尺五寸背腰部膂骨以下至尾骶
腰圍三尺
四尺二寸側胸腹部腋以下至季肋
季肋以下至髀樞一尺二寸
半寸上肢部肩至肘
行腋中不見者(柱骨至腋橫紋頭)
肘至腕
腕至中指本節
本節至其末一尺七寸
四寸
一尺二寸五分
四寸
四寸五分部別部位起止點尺度(周製尺)下肢部兩髀之間
橫骨上廉以下至內輔骨之上廉
內輔骨之上廉以下至下廉
內輔骨下廉至內踝
內髁以下至地
膝月國以下至跗屬
跗屬以下至地
髀樞以下至膝中
膝以下至外髁
外髁以下至京骨
京骨以下至地
足長(足蹠側長)
足廣(足蹠側寬)
六寸五分
一尺八分
三寸五分
一尺三寸
三寸
一尺六寸
三寸
一尺九寸
一尺六寸
三寸
一寸
一尺二寸
四十五分
這是一份很少見很珍貴的古代人體測量記錄,其測量項目多達到38項,有長度、寬度和圍度。從項目排列的先後順序看,反映出當時作人體測量時的先後操作程序。千百年來,不少人對這份人體測量記錄作過研究,特別是近年有人以現代人體的測量結果與《骨度篇》的記載進行對照,發現兩者數字基本相似。關於人體生理節律的認識
《內經》中已經有了關於人體生理活動呈現節律性周期性變化的概念。2000多年前,人們已經意識到人體的生理活動與自然界的晝夜周期變化有著密切的關係。《素問·金匱真言論》載:“在自然界裏是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從早晨到中午(6~12時)這段時間裏,自然界中的陽氣是陽中之陽。從中午到黃昏(12~18時)這段時間裏,自然界中的陽氣是陽中有陰。從合夜到雞鳴(18~24時)這段時間裏,自然界中的陰氣是陰中之陰。從雞鳴到平旦(0~6時)這段時間裏,自然界中的陰氣是陰中之陽。自然界中的陰陽之氣是這樣的,人體內的陰陽之氣也是這樣的。”這種周期性的陰陽節律變化觀念,頗似現代的“近似晝夜節律”(日鍾)。《內經》具體談到人體的這種節律。《素問·生氣通天論》說:“人體的陽氣,一天裏都是屬於外部的。天曉時,人的陽氣開始生發,到中午時,陽氣最旺盛,到了日落時陽氣衰退,氣門也就隨著關閉了。”在醫學中“衛氣”具有營養溫煦機體、抗禦外邪的作用。《內經》已經認識到“衛氣”在體內的運行和作用,與人的睡著和醒來這種周期性節律有著密切的關係。《靈樞·衛氣行》篇說:“陽在白天,陰在夜間,所以衛氣的運行和天華環周一樣的有規律。在一日一夜中要循行全身五十周次。白天在陽分行二十五周次,夜間在陰分行二十五周次。”《靈樞·大惑論》中又說:“衛氣循環運行周身的順序是經常在白晝行於陽分,夜間則行於陰分。所以夜間陽氣逐漸衰盡的時候,就會睡眠,陰氣逐漸衰盡的時候,就要醒來。”這裏明確指出“衛氣”運行有“晝夜節律”,這是很正確的。現代醫學也認為白天醒時交感神經興奮占優勢,基礎代謝旺盛;相反,夜間睡眠時副交感神經興奮占優勢,基礎代謝相對降低。兩者的認識是相同的。
不僅這樣,《內經》還指出:人體在生病時,其症兆的輕重,也會呈現“晝夜節律”的變化。《靈樞·順氣日分四時》中說:“各種疾病的變化,常常是早晨覺得清爽些,白晝較為安靜,而到傍晚則病勢加重,夜裏更為嚴重。”這是什麼緣故呢?答案為:“這是四時變化造成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一年四季氣候的正常狀況,人體生理和它是相應的。以一日分為四時,早晨是春天,中午是夏天,傍晚是秋天,夜半是冬天。早晨人體正氣開始活躍,病邪暫時衰退,所以感到清爽些;到中午,人體正氣趨於旺盛,以正克邪,病邪愈趨衰亡,所以感到平靜;到午夜人體正氣已經入髒,邪氣在體內占絕對優勢,所以病勢就趨於嚴重。”《內經》關於人體生理晝夜節律的認識,都是從大量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是有一定科學根據的。
除了“晝夜節律”以外,《內經》還有關於“潮汐節律”、“周月節律”以及“周年節律”的記述,也很值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