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井幹式木構架
用天然圓木或方形、矩形、六角形斷麵的木料,層層累疊,構成房屋的壁體。據商朝後期陵墓內已使用井斡式木槨,可知這種結構法應產生於這時以前。此後,周朝到漢朝的陵墓曾長期使用這種木槨,榫卯結構加工相當細致,漢朝初期的宮苑中還有井幹樓。至於井幹式結構的房屋,據漢朝西南兄弟民族的隨葬銅器所示,既可直接建於地上,也可像穿鬥式構架一樣,建於幹闌式木架之上,不過現在除少數森林地區外已很少使用。
除上述三種結構形式以外,西藏、新疆等地區還使用密梁平頂、承重牆結構,因此,當地建造樓房已有悠久的技術傳統。
中國古代木構架結構的優點
(一)承重與圍護結構分工明確
中國的抬梁式木構架結構如同現在的框架結構一樣,在平麵布置上可以形成方形或長方形柱網。柱網的外圍,可在柱與柱之間,按需要砌牆壁、裝門窗。由於牆壁不負擔屋頂和樓麵的荷重,這就賦予建築物以極大的靈活性,既可以做成各種門窗大小不同的房屋,也可做成四麵通風,有頂無牆的涼亭,還可做成密封的倉庫。在房屋內部各柱之間,則用格扇、板壁等做成的輕便隔斷物,可隨需要裝設或拆改。因此,中國曆史上有預先製作結構構件運至現場的記載,也有若幹拆運成批宮殿易地重建的記錄。
不過據漢明器、唐長安遺址發掘及清朝某些地區的住宅所示,有在房屋內部用梁柱而周圍用承重牆的方法,由此可見抬梁式木構架結構經過長期間的實踐,然後成為中國建築最普遍的結構方法。至於穿鬥式木構架的柱網處理雖不及抬梁式木結構那樣靈活,可是在承重和圍護結構的分二方麵仍然一樣。
(二)便於適應不同的氣候條件
無論抬梁式或穿鬥式木構架的房屋,隻要在房屋高度、牆壁與屋麵的材料和厚薄;窗的位置和大小等方麵加以變化,就能廣泛地適應各地區寒暖不同的氣候。
(三)有較好的抗震效能
木構架結構由於木材具有一定彈性,梁柱的框架結構有較好的整體性;高級古建築的基礎部分采用滿堂灰土,用分層夯實的灰土作地基,具有較好的整體性和材料彈性,因而木構架房屋具有較高的抗震性能,能抵抗強烈地震所引起的破壞。如山西應縣木塔、河北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和北京故宮等處的古代建築,曆史上曾經受多次地震,至今仍安然無恙,就是使人十分信服的例證。
(四)材料供應比較方便
因地製宜、就地取材、因材製用是我國一個優良的曆史傳統。在古代中國大部分地區內,木料比磚石更容易就地取材,而且加工比較容易,可迅速而經濟地解決材料供應問題,因此,木結構不但廣泛用於一般房屋建築,還用於各種梁式、懸臂式和拱式橋梁。
木構架結構以外,周朝初期已產生了瓦。接著戰國時代出現了花紋磚和大塊的空心磚,而且未經過紅磚紅瓦的階段,一開始就生產質量較高的青磚、青瓦,以後也一貫使用著這種優質材料。漢朝除了已有磚券墓和預製拚裝的空心磚墓以外、墓內還使用印有人物和各種花紋的貼麵磚。自此以後,木構架建築的牆壁逐步以磚代替原來的夯土和土磚。至於磚拱結構之用於地麵建築,早期的僅見於塔的內部;從元朝起開始用磚拱建造地麵上的房屋,有筒拱也有穹隆頂,到明朝則出現了完全用拱券結構的碉樓和結構用磚拱而外形仿木建築的無梁殿,並進而在磚拱與木構架結構相結合的城樓、鼓樓和陵墓的方城明樓等,創造了許多雄偉、精美的作品。